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汉书·光武帝纪》 :“其敕公卿举贤良方正各一人” ,李贤注曰 :“武帝建元元年 ,始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也。”余按 :武帝建元元年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有之 ,见于《汉书》本纪 ,然不当言“始”者。《汉书·文帝纪》孝文二年诏曰 :“乃十一月晦 ,日有食之 ,……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以匡朕之不逮。”十五年“九月 ,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 ,上亲策之 ,傅纳以言。”是为确证。《后汉书·光武帝纪》 :“匈奴遣使来献 ,使中郎将报命。”李贤注曰 :“《匈奴传》云 :‘令中郎将韩统报命 ,赂遗金币。’”余按 :…  相似文献   

2.
秦汉“同居”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汉书·惠帝纪》载诏曰:“今吏六百石以上父母妻子与同居……家唯给军赋,他无所与。”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同居考》说:“‘同居’二字始见于此诏,《汉律》之名词也。汉人如何解释,已不可考。”沈氏以“同居”为法律名词是正确的,然他断言“同居”二字始见于上引汉惠帝登居诏则非。在《汉律》问世前,“同居”一词在《秦律》中屡见不鲜,而且就其作为法律名词所包含的实际内容而言,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关于“同居”一词的含义及其所适用的范围,唐人颜师古注上引汉惠诏书曰:“同居,  相似文献   

3.
《后汉书·光武帝纪》 :“九月庚戌 ,三辅豪杰共诛王莽 ,传首诣宛。”李贤注曰 :“……时城中少年子弟张鱼等攻莽于渐台 ,商人杜吴杀莽 ,校尉公宾就斩莽首 ,将军申屠建等传莽首诣宛。”余按 :“子弟”当为“朱弟”之误。《续汉书·天文志》 :“城中少年朱弟、张鱼等数千人起兵攻莽 ,烧作室门 ,斧敬法闼。”《汉书·王莽传》、《通鉴》卷三十九并作“城中少年朱弟、张鱼等”。《后汉书》及注校勘拾遗(二)@曹金华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功臣政治及其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臣政治是中国传统政治形态的基本特色之一。《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说,“自古帝王之兴,曷尝不建辅弼之臣所与共成天功者乎!”汉并天下,“始论功而行封”,“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于是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据《汉书·高后纪》高后二年又颁布诏书,希望功臣的政治特权可以世代相继,传之久远,诏曰:“高皇帝匡饬  相似文献   

5.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传》曰:“戚,斧也;扬,钺也”,训戚、扬为兵器。今案“弓矢斯张”与“干戈戚扬”相对为文,弓矢、干戈之为兵器,其义不言自明。“斯张”非兵器,则与其相对之“戚扬”亦不得训为兵器。戚当读为越,二字古通用。《国语·齐语》有“宁戚”,《淮南子·道应》作“宁越”。《说文·戊部》:“戚,戊也。”《后汉书·崔寔传》注:“戚,钺也。”皆其例证。越字通粤,《汉书·异姓诸侯王表》集注云:“粤,古越字”,是其证。《汉书·翟方进传》“粤其闻日”,注曰:“粤,发语词也”。戚即粤之借字,与斯相对,同为句中虚词。扬,举也,与张并为动词。“干戈成扬”,“干戈粤举”也。二句之义,即张弓矢、举干戈是也。“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传》训溥为大,《笺》释溥为广,皆不以百泉、溥原为一地专有之名称。案古有以“某原”为地名者,如《大雅·皇矣》“度其鲜原”,毛、郑亦不以鲜原为一地专名,然《逸周书·  相似文献   

6.
    
《汉书·高帝纪》:“上还,过沛,留,置酒沛宫。……酒酣,上击筑自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按,《史记·乐书》:“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司马贞索隐:“侯,语辞也,兮亦语辞,沛诗有三兮,故云三侯,即大风歌。”索隐说甚是。古时,“兮”“侯”当音同。《说文》:“兮,语所稽也,从丂、八象气越亏也。”段注:“胡鸡切,十六部。”十六部即“支”部。“支”“侯”两部乃旁对转关系。“兮”“侯”同属  相似文献   

7.
《宋书》考疑(七)丁福林《卷七十六·宗悫传》孝武即位,以为左卫将军,封洮阳侯。(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版点校本,第1972页)按:“左卫将军”,《南史·宗悫传》同。今考本书《沈庆之传》载孝武帝即位后之封功臣诏,有“新除散骑常侍、右卫将军宗悫”(20...  相似文献   

8.
吕叔湘先生《<通鉴>标点琐议》一文(载《中国语文》1979年2期)认为汉武帝诏,“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一句孝廉不宜读断,说,“孝廉分科,前所未闻。各一人实指一郡一人,一国一人。而非孝一人,廉一人。”对吕先生的这个意见,不敢苟同。《汉书·武帝纪》“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颜师古注:“孝谓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王先谦《补注》说,“俞樾曰:‘谓孝与廉各一人,非郡国各一人也。’汉制有以孝举者,有以廉举者。故元朔元年有司议曰:‘不举孝……,当以不敬论;不察廉……当免。’是孝重于廉也。《冯  相似文献   

9.
严可均(全汉文》卷三十二列“大鸡护禹”,介绍说:“禹,史失其姓。”下收《麦平于王元不宜立嗣卜篇,录自《汉书·景十三王传》。查《汉书》载该文时云:“初,武帝复以亲亲故,立敬肃王小子担为平平王,是为顷王,十一年竟。子梁三元同,二十五年竟。大鸡护禹奏:……奏可,国除。”严可均录大鸿护禹秦文之后又加案语:“《诸侯王表》:元幕于元民二年。是时大鸿护禹,《百官表》失载。”这是对“禹,史失其姓”的进一步解释。然而,王先谦《汉书补注》于《景十三王传》“大鸿护禹”下云:“钱大听口王禹也。”但并未提供根据。考钱大听…  相似文献   

10.
说“都”     
许慎《说文解字》“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左传》注曰;“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载师》注曰:“家邑,大夫之采地;小都,卿之采地;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也。”《周礼·大司徒》注曰:“都鄙者,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所居也。”《大宰·八则》曰:  相似文献   

11.
中华书局1983年版《后汉书》点校本《文苑列传》(第2603页)上有唐李贤注解的一段文字:“高祖至平帝十一代。历,涉也。合二百十四年,此言‘三百’者,调出二百年,涉三百年也。”笔者以为二百十四年是错误的。检读史书,笔者发现关于汉高祖刘邦的纪年均从汉元年,即公元前206年开始算起的。《汉书·异姓诸侯王表》(第366页)、《汉书·百官公卿表》(第746页)、《汉书·外感恩泽侯表》(第679页)以及《史记·高祖本纪》(第362页)都可以证明。再按,唐张守义《史记正义》中所载“柿公动未年十月至霸上。项羽封十八诸侯,沛公封汉王…  相似文献   

12.
陛下绝匈奴不与和亲,臣窃意其冬来南也,壹大治,则终身创矣。欲立威者,始于折胶,来而不能因,使得气去,后未易服也。(《汉书·晁错传》) 颜注引苏林曰:“秋气至,胶可折,弓弩可用,匈奴常以为候而出军。” 王先谦《汉书补注》引王文彬曰:“《周礼·弓人》治弓以六材,其一为胶。折胶与关弓同义。《梁书·侯景传》:  相似文献   

13.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9年版《辞海》对“实事求是”的本义是这样解释的 :“《汉书·河间献王传》 :‘修学好古 ,实事求是。’颜师古注 :‘务得事实 ,每求真是也。’谓根据实证 ,求索真理。”这个解释不够准确 ,其不准确性集中反映在对“根据实证 ,求索真理”中的“求索真理”一语的解释太过现代化 ,有违本义。要准确理解“实事求是”的本义 ,必须从文献出发 ,结合特定的事实。《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第二十三·河间献王刘德传》记载刘德主要就是两件事 ,一是治学事迹及其影响 ;二是献《雅乐》和应对汉武帝的策问。对前者 ,《汉书》是这样…  相似文献   

14.
一“蒙”地望考 《竹书纪年·殷商·盘庚》云:“十四年,自奄迁于北蒙曰殷。”蒙是个重要地名,但“蒙”究在何处呢?《左传·庄公十二年》载:“宋万弑闵公于蒙泽。”杜预注:“蒙泽,宋地。梁国有蒙县。”而西汉时在宋地设置的梁国,所辖又有蒙县,看来古地名“蒙” 与宋地的“蒙泽”有联系。《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载:“宋公及诸侯之大夫盟于蒙门之外。” 杜预注:“蒙门,宋城门。”宋国都城的城门曰“蒙门”,这与蒙地似乎也有某种联系,是不是“蒙”就在宋国都城不远呢?《史记·宋微子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典籍中,“方”与“策”常相对而言。如《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於策,不及百名书於方。”郑注:“策,简也。方,板也。”《仪礼·既夕礼》:“书赗於方,若九若七若五。书遣於策。”郑注:“方,板也。书赗、奠、赙、赠之人名与其物於板,每板若九行、若七行、若五行。策,简也。”《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郑注:“方,版也。策,简也。”那么,“方”与“策”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16.
孟子“推恩”说张俊相在博大精深的孟子哲学中,贯穿着一个可以被称作“推恩”的思想方法。《孟子·梁惠王上》有言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适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  相似文献   

17.
《汉书·董仲舒传》载董仲舒的对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武帝纪·赞》又将它概括为“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这就是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由来。  相似文献   

18.
战国赵都中牟琐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牟地望四说《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称赵“襄子立三十三年卒,浣立,是为献侯.献侯少即位,治中牟”.关于赵都中牟地望,《水经注》称其“解说纷歧”,而目前所知有四种.(一)《汉书·地理志》河南郡中牟县条称:“赵献侯自耿徙此.”汉代的河南郡中牟县今属河南省,位于郑州和开封之间.此说认为赵中牟即今河南中牟,《晋书·地理志》、《通典·州郡》、《太平寰宇记》和《与地广记》等均沿袭此说.  相似文献   

19.
《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亦遣尚书仆射谢躬讨郎”,李贤注曰:“谢躬为尚书仆射。”余按:正文及注皆误,谢躬为“尚书令”,非为“尚书仆射”。《后汉书·马武传》:“更始立……拜为振威将军,与尚书令谢躬共攻王郎。”《后汉书·吴汉传》:“初,更始遣尚书令谢躬率六将军攻王郎,不能下。”《后汉书·庞萌传》:“更始立,以为冀州牧,将兵属尚书令谢躬,共破王郎。”又《后汉书·岑彭传》注引《续汉书》、《后汉纪·光武皇帝纪》皆云谢躬为“尚书令”。而据《后汉书·鲍永传》、《初学记》卷一一引《东观汉记》鲍永是为“尚书仆射”。《后汉书·…  相似文献   

20.
“夜郎自大”是形容妄自尊大的著名成语。此语问世后,不少人误以为“自大”首出夜郎人之口,其实不然。“夜郎自大”出典于《史记·西南夷列传》,其文是:“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文中明确记述,是滇王不知天高地厚地首先向汉使提出“汉孰与我大?”的问题,之后汉使又去夜郎国,夜郎侯“亦然”——向汉使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汉书》有关的记载与《史记》无异,可见“自大”非源于夜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