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 一、建立新的统一经济学势在必行许多著述认为,经济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它相应的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研究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规律的科学,称为经济学。但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来,物质资料的生产又包括两个方面,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里的生产关系不只是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泛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所发生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中将价值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历史关系,在此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但它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着种种矛盾之处。具体包括: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严格对立的内在逻辑与现实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生产劳动被严格界定为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劳动包含范围广义化的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将人与物的效用关系置于次要地位的倾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求充分发挥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作用的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暗含的对单一按劳分配体制正义性、合理性论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相结合的分配体制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 社会经济的运行从再生产的角度看,存在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大环节。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它的运行同社会经济运行一样,也存在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首先,教育产业的运行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消费教师提供的教育劳务的过程。教师提供教育劳务的生产过程包括讲课、演示前的方案设计,备课和课后的辅导,答疑,甚至还包括教师以前的学习和研究。学生对教育劳务的消费包括听课,做试验和课后的  相似文献   

4.
财政体制是国家财政管理的一项根本性制度,是国家整个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财政是国家对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进行有计划的分配和再分配,以组织和监督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同生产、交换、消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能动地影响着生产,对生产有制约作用.财政对生产的制约作用表现在:生产建设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必须与国家的财力相适应,受国家的财力的制约,财政投资的分配制约着社会生产的结构.财政体制就是国家财政权责的划分及其组成体系.包括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权责的划分,财政机关和主管部门之间的财政关系,各主管部门上下级之间的财政关系,以及国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构,经济大潮一浪推一浪,不仅给物质商品市场带来巨大的震动与活力,也给沉寂多年,生产、流通、消费同呈滞缓态势的文化市场注入巨大的活力,各类文化产品都进入了加速化生产状态,文化产品的流通渠道广为拓展,文化消费呈明显上升趋势.一个生产消费逐步一体化的文化运行机制正在逐渐形成.文化消费,作为文化运行机制中极为重要的因素和驱动力日渐为文化界和文化经营界所重视.客观科学地分析文化消费态势是进行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6.
自从人能制造工具真正脱离动物界,到阶级和国家的出现,历时三百余万年。在社会发展史上界定为原始社会,生活在此阶段的最初人类就属于原始人范畴。“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①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首先要进行满足生活所需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把自然界提供的材料改造成为人类的财富。”②在把自然物变为人们有用之物的过程中,便会形成一定的生产方式,并由此规定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对生产关系的一般意义作了全面论述,将其分为生产、分配、交换…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和鲍德里亚在生产领域之外考察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形成,并强调交往、消费和象征等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哈贝马斯以交往理性为基础试图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而鲍德里亚则设想回归到象征交换主导的原始社会,并以拟像的进程解释历史的发展。哈贝马斯和鲍德里亚都未能充分理解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多重涵义,从而在考察历史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物质生产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国内哲学界中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实践概念未能从学理上解决知识分子所从事的理论研究活动的实践本性问题的实际情况 ,依据当代科学的发展状况对社会性生产劳动过程是从理论研究活动到工程技术设计 ,再到直接生产物态性客体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感性操作活动这三种基本的劳动形式进行了系统分析 ,指出知识分子所从事的理论研究活动不仅是同工人和农民所从事的感性操作活动一样都是社会的实践活动 ,而且是比生产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劳动过程中的直接的感性操作活动更高级、更复杂的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生产与消费之间关系的研究 ,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的消费活动和生产活动相统一的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9.
在一些发达地区,人类的消费活动呈现出一种异化状态,表现为物质消费的过度和意义消费的错位.其原因有二一是个人方面炫耀地位的心理;一是社会方面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我们主张建立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其途径就在于对人自身的改造,改造人的价值观念,改造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遵守市场经济的运转规则,而且还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生产的目的不是追求巨额利润,不是满足少数人的奢侈物欲,而是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相似文献   

10.
在一些发达地区,人类的消费活动呈现出一种异化状态,表现为物质消费的过度和意义消费的错位。其原因有二:一是个人方面炫耀地位的心理;一是社会方面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我们主张建立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其途径就在于对人自身的改造,改造人的价值观念,改造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遵守市场经济的运转规则,而且还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生产的目的不是追求巨额利润,不是满足少数人的奢侈物欲,而是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情感故事类节目的热播给电视台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和广泛的影响力,也给普通老百姓提供了更能引起兴趣的电视节目。但情感故事类节目一直在刻意回避节目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矛盾,事实上,只有在积极面对问题的前提下满足受众需求,情感故事类节目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到灯塔去>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描述了不同概念上的空间距离,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然而却蕴涵着深远的哲学道理.通过三方面的空间距离,即:理性认识和世界原貌的空间距离,小说人物之间在认识论、方法论上的空间距离,人与灯塔的物理空间距离,伍尔夫表达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意义,以及仅仅依靠理性认识世界的局限性,从而表明只有通过实践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结合起来才能获得真理、看清世界原貌.  相似文献   

13.
电视法制节目走故事化叙事的路线有着自身特定的媒介逻辑。故事化叙事在为电视法制节目赢得广泛社会认可,赚得较高收视率,创造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社会效果。平衡电视法制节目故事化叙事中的眼球效应与教化职能,纠正其间的不良偏向,在确保法制节目可视性和亲和力的同时,维护其特有的严肃性本质,显得应时而必要。  相似文献   

14.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人才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人才资源开发也因此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并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重点。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为了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加深对人才资源开发的认识,并把人事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人才资源开发上来,切实搞好人才资源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15.
从贾樟柯导演的第一部长片电影《小武》开始,其作品多次在各大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大奖,这与他坚持以现实主义风格创作是分不开的。他始终用冷静的思维和镜头语言,关注边缘人物的命运,描绘着这个真实世界所发生的故事。文章深入分析其电影《世界》抽象的叙事空间所要揭示的内涵,指出在“草根”情节和“乡愁”意识下,人在寻找自我和社会归属的同时迷失方向,从而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力而导致了社会的“断层”。  相似文献   

16.
早逝的花朵--析《伤逝》中子君的悲剧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出家门的女性是否就意味着走向了独立?出走后又能走多远?子君的经历告知我们,如果没有思想本质的改变,女性的出走只能仅仅沦为一种形式.然而,要真正做到精神的独立,即使对当今女性而言,都似乎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相似文献   

17.
多丽丝.莱辛在短篇小说《七月寒冬》中对人类的异性恋情规范做了一次大胆的超越,通过现实主义地描画非规范的人际关系,反观规范的人际关系的伪善和虚幻,并试图消解异性恋与同性恋的对立,使人生艺术化。运用酷儿理论来解读这个故事,能增加我们欣赏或阅读莱辛作品的纬度。  相似文献   

18.
明代有多本传奇演绎赵氏孤儿的故事,然存世的只有<六十种曲>本<八义记>.它的价值在于赞颂了程婴等八位义士舍身救孤、助忠抗奸的高尚品德,同时塑造了两个别具情味的温婉女性形象.全剧情节引人入胜,但在剧情安排与人物塑造上也有明显的缺失.  相似文献   

19.
自70年代以来,故事语法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认真分析故事语法的基础上,把问题-解决模式引入中学英语阅读课堂教学,通过对阅读文本的应用性分析,提出了故事结构教学的三个阶段,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问题-解决模式,提高学生的课文建模意识,宏观把握课文的结构,以达到对课文的全面理解。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中期,王安忆大多数作品中,由于叙述人还没有成为充分自觉的独立叙述人,因而,也没有建立起统一确切的视点和角度,小说的视角大多呈现断裂错落的状态。"我"在引导读者关注这个故事,叙述人"我"虽然是第一人称,但"我"的叙事却是全知全能的。"我"时时侵入"她"或"他"的内心世界,因此,"我"的视角在某种意义上仍是一个全知视角,已经隐伏了王安忆日后叙事方式转变的萌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