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他的学位论文及其他几篇美学专论中,曾多次论述过“美是生活”的定义。我们可以把他所包含的内容归纳如下:任何事物,作为个体的形象的表现,凡是我们从中能够看到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或者说我们所希望的、所喜欢的、感到神往的、感到迷恋的生活),质言之,即符合于我们的人生观的生活,并且引起我们愉悦之情的,就是美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就是美的本质。人的美就是如此,自然界(包括无机物)的美也是如此。自然界通过个体的形象,使我们想起人以及人类生  相似文献   

2.
人本生态观与美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生态思潮对“美学革命”的呼唤,美学自身必须从生态学吸取智慧。立足于马克思的生成本体论的人本生态观,可以给美学相应的学理启示和价值诱导。基于人本生态观的美学,可以在生命活动的节律感应中找到审美活动的生态本原,以“自然向人生成”的根本规律确立审美价值的生态尺度,从生态进化和人性生成的高度对精神之美进行本体性定位,并揭示自然之美对于人性生成的生态意蕴。这种生态化的美学,有可能对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努力给予更加切实的学理支持,因此理应是21世纪中国美学理论走向所面对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实践美学对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史实认证不完整;实践不能创造出所有的审美对象和“美本身”;“自由”说、排除异化劳动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都不能说明审美的本质特性。生命美学对审美现象的现实认证不确切;人类“非特定化”特征和“自卑补偿”说不能合理揭示审美活动的发生;“自由生命的理想实现”不能说明审美的特性。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停滞的主要原因在于理论研究方法的迷失,理论立足点的偏误和理论视域的狭隘。  相似文献   

4.
“旅游”概念发展、演变、运动的历史轨迹指向美学、归于美学.从美学角度看,所谓旅游活动,准确地说应叫”旅游审美活动”.这是因为:旅游活动与审美活动构成的要素,旅游心理活动与审美心理活动,旅游需求与审美需求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同质性.美、审美与旅游审美活动具有本质的一致性,均为自由生命的表现.不同的是,与单一的或以自然美、或以社会美、或以艺术美为审美对象的审美活动相较,旅游审美活动的突出特点就在子;其功能、本质、作用皆可全面地、综合地、多侧面、多层次地体现、丰富、发展和完善人的自由生命.  相似文献   

5.
我们生活中的美,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不陌生的。“好美之心,人皆有之”又是每个人天天向往和追求的东西。这里暂不谈现代人对美的看法,就是古人亦有对美的精湛描述。先秦时期就有孔子所谓“里仁为美”(《论语·里仁》)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荀子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荀子·劝学篇》)以及屈原有“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词句。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创西方唯心主义两大派美学,柏拉图提出“美的理论”。德国的古典美学家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从而把唯心主义美学推向新的高峰。俄国的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的美学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美学发展高峰。然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是美学的最高形式,它是属于哲学领域的一个方面。中国哲学把道德原则的实现看作是个体内在的社会性心理欲求,道德的实现同时也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实现。总之,一句话,美在于创造,人类在创造美中完善自身,社会在创造中向前发展,真正懂得美的人,并不是那些只重视享受美的人,而是在生活中创造美的人。  相似文献   

6.
实践美学对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史实认证不完整 ;实践不能创造出所有的审美对象和“美本身” ;“自由”说、排除异化劳动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都不能说明审美的本质特性。生命美学对审美现象的现实认证不确切 ;人类“非特定化”特征和“自卑补偿”说不能合理揭示审美活动的发生 ;“自由生命的理想实现”不能说明审美的特性。中国当代美学研究停滞的主要原因在于 :理论研究方法的迷失 ,理论立足点的偏误和理论视域的狭隘。  相似文献   

7.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的唯物主义美学的高峰。为了批判当时流行俄国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思潮和俄国化了的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体系,车氏在他的学位论文《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回答“什么是美”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美的定义:“美是生活”。这个定义曾被普列汉诺夫称为“天才的发现”,在历史上曾起过光辉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人们对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美是生活"命题众说纷纭.追溯车尔尼雪夫斯基与费尔巴哈在哲学上的关联、参考林精华先生的翻译、从词源角度、进而用人本生态美学的观点对其进行阐释,可以明确显示"美是生活"的生命内涵.  相似文献   

9.
人本生态美学的思维路向和学理框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人本生态观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对立,强调在与自然界的对象性关系的基础上肯定人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和自觉能动的生态调节作用。对于认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关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观点非常重要。人本生态美学坚持以人为本,必然十分重视实践范畴在美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必须重新认识实践作为人类自觉进行生态调节的原初本性,并进而从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决定人的社会关系的深层本质,以对流行的“实践关学”的基本学理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人本生态观为揭示审美活动的节律感应的生态本性提供了必要的理论生长空间,具有把生态系统思维与审美活动本体特性思维有机融合的特殊优势。从节律感应出发,形成了人本生态美学理论的“一点三维”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0.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科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实现传统美学向当代美学的转变,必须摆脱旧唯物主义自然本体论的束缚,使美学学科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体论基础之上。为此,必须批判美的“预成论”,批判由此派生的审美关系决定论;必须把属于实践范畴的审美“活动”作为美学的基本范畴,并以此为美学探讨的逻辑起点。当代形态的美学理论应该是探索、研究人类审美活动各个方面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学科。唯此,才不致于使美学理论失去感性的、实证的亦即实践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达尔文学说中长期被隐蔽的“道德选择”论作为“另一半达尔文主义”,说明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是爱,而不是“自私基因”。贯穿《人类的由来》全书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动物的性选择通过美感的作用而推动了生物的进化,并最终生成了人。达尔文所描述的动物美感及其对性选择的作用,可以从节律感应这种特殊的信息生态得到解释。这对于从生命本体深入认识人与美的生态关系,认识美和审美的生态本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达尔文的审美理论乃是人本生态美学的科学理论基石。面向现实的美学应该在达尔文与马克思的结合中重新起步。  相似文献   

12.
李泽厚美学理论研究五十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鉴于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往往融合在哲学、中国思想史研究之中,因而其关学思想显得颇为庞杂,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了李泽厚五十年的关学历程。分析认为,尽管其关学思想比较庞杂,但是主线比较清晰:以主体性实践哲学为骨架和灵魂,通过“自然的人化”、“人的自然化”、“美是自由的形式”、“积淀说”等命题或范畴的论述建立自己的实践美学体系:李泽厚以马克思主义为支撑,以中国文化传统为家园,以康德和黑格尔为营养,构筑了他独具特色的美学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学界开始关注“生活美学”。2000年以前的“生活关学”研究关在生活中的存在领域;2000年以后的“生活美学”把“生活”分为“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并把“美的活动”定位在两者之间。这些研究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活美学”的基本问题“美”与“生活”之关系。引入马克思的“类生活”观可以发现,“美”乃“生活”应有之义,人类自由的、自觉的、有意识的充满乐趣的生命活动就是“美”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牟宗三在晚年提出了著名的"真善美的分别说与合一说"。他认为"分别说"的美,是人的"妙慧静观中直感于气化光彩的自在闲适的愉悦",虽能使人自在洒脱,但因"无道德之提起",终非本真之美,它很容易使人耽溺消极,有极大弊害。他强调道德主体的根源性和基础性,认为道德主体就是人的审美主体,只有挺立起人的道德生命主体,"践仁以知天",才会达至"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进入真善美"合一"状态的美,这才是最为本真的美和最高的审美境界。从美的"分别说"到"合一说",牟宗三揭示了一种极具儒学色彩的个人审美的道德进路。  相似文献   

15.
生态美学日益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热点。依据生态美学理论,对杭州这个宜居城市进行生态美学的个案解读,发现:杭州以引进自然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平等对话与和谐共存;杭州把自然作为基本审美范畴,重整自然生态和重建人文生态;杭州运用"绿色原则"来进行日常生活的生态建设,实现了多重生态审美关系;当地居民关注休闲的"精神生态",以高度的生态智慧实现了"生态自我"。  相似文献   

16.
我国著名的林学家梁希先生有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生态美是“美术化”、“天然化”与“民众化”的统一;对生态审美的体验与追求中的家园意识与诗意地栖居;实现生态美必须发扬“敲林钟”精神等方面.他的生态美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美丽中国”也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是马克·吐温凭着年轻时在密西西比河上做领航的经历创作的一部自传体小说,是美国乡土文学的先驱。"回归自然"是生态批评中的一个新兴理论,是以文学的审美功用来促进实现人的内部自然的回归,用该理论可以解析这部小说中的自然与文明的对立和共存,探讨作家对大自然的生态关怀和思考以及对个体生命自由的关注和热爱,从而发现,回归自然的根本是人的内心回归到原本纯洁、健康、宁静的"内部自然"。  相似文献   

18.
瞿秋白是集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文学家、诗人于一身的我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秋白的旧体诗词意蕴深厚、意境醇雅、形式多样、古色古香,别具艺术审美价值。就诗人旧体诗词对传统古典韵文接受生态之视角,对其集句诗、仿拟诗、打油诗以及意境与诗源之美接受诸问题进行探讨发现,其旧体诗词既有对于古典韵文外在形式的仿拟,又有对于古典韵文内在意境的汲取,内外结合,形神兼备,“采铜于山”,“自铸伟词”,出神入化,从而构成了秋白旧体诗词的真、善、美与雅、婉、秀兼容并茂的艺术审美特征。秋白旧体诗词之美,主要源于家乡贤哲的熏陶、书香门第的承传、勤学苦读的磨砺及其时代风云的激荡等因素。秋白旧体诗词,无愧为中国三千年诗歌花园中的一株艳丽夺目而雅婉凄美的奇葩。  相似文献   

19.
"茨式女性"在现实中有着相似的特质,她们在客观世界里难以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向内转、追求精神生活的圆满便成为她们与现实抗衡的主流方式。从美学角度欣赏,她们充满了人性美和理性美,是真实的代言。"茨式女性"将人的欲望升华到了一定的高度,体现出追求纯真爱情的美学意义,这同时也是茨威格美好愿望的一种寄意。从精神互补的角度考察,异性在"茨式女性"残缺的生命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具有互补的美学价值,对现实世界的指导意义是"茨式女性"将精神交付异性最有力的美学价值。"茨式女性"以情感中的心理变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内在生命力的真实写照,精神交付异性使她们的生命获得了圆满。  相似文献   

20.
真善美一直是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人们在真善美的历史生成和现代契合中实现对它的理解和追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也必须实现对真善美的终极追求,形成"真人"、"至善"和"人美"的终极目标和价值。"真人",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终极事实认知;"至善",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终极价值追求;"人美",即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终极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