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音乐心理学是一门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个体音乐思维和行为的学科。音乐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音乐活动过程中的感觉、知觉、聆听、表演、创作、记忆、分析、学习和教学等方面。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对音乐、社会与文化背景的相互影响以及音乐与社会心理的相互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由此而产生了音乐社会心理学这门学科。音乐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音乐行为如何与它所处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相联系,因为任何音乐活动在本质上都是社会的,这也应该是音乐心理学所要解释的问题。音乐社会心理学研究就是考虑社会环境的作用以及文化规则对个体或群体的音乐行为的影响。音乐社会学、音乐人类学和音乐美学的研究手段,都可以作为音乐社会心理学的分析和研究,并参考应用到音乐教育之中。音乐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音乐行为与社会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科学地掌握这种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将其应用在各个领域中。  相似文献   

2.
社会心理学,根据其学科着眼点是偏向社会学、还是偏向心理学,可分为相应两类。前者的基本任务在于解释社会互动以及互动对社会化和个人组织一解组过程的影响。后者则重点集中在个体上,其中心任务是解释社会刺激对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同普通社会学直接有关;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与普通社会学的关系则比较间接。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基于性别差异,尤其是男女两性性别差异的两性性别心理及其形成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热门议题。以社会学为视角分析个体性别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主张个体性别社会化和性别角色表演是社会性别与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两大重要概念,探讨了个体性别心理形成与发展中的性别社会化和性别角色表演,认为社会和个体合力建构了性别心理—行为机制,而这一机制又对个体的性别社会化和性别角色表演进行导向和规范。在这一机制中,社会影响力无疑是强大的,但个体的建构力也不可小觑。因此,即使是个体,在改善现有的性别文化,创建新的性别制度中,也是大有作为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提出语用学研究的社会心理视角。研究分为两个方面:对语言产出过程和语言理解过程的社会心理研究。前者主要解决个体心理及社会心理与语言使用的协作性、顺应性和选择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后者主要解决个体心理及社会心理与认知语境、显义和隐义、语用推理之间的关系问题。文章的主旨在于为社会心理学和语用学之间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一个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5.
许多作者曾试图以几个简洁的词来给社会心理学领域下定义。他们的定义注重于对个体的社会影响过程,对所谓“社会刺激”的反应,或影响人际互动的各种变量。多数定义同意社会心理学是社会科学中的生物化学,一方面它是介于研究风俗和社会规范之间的领域,另一方面它又是研究个体的个性的领域。尽管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心理学是个中间领域,但是我们不应贬低它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门主要学科的意义。在它的各种学说和研究中,社会心理学对有关个性怎样形成以及文化规范和文化价值怎样转换成个体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造成社会心理学分裂的根本原因是研究者对于人性莫衷一是,以致一直未能建构出统一且广为认可的人观模型。英国学者布尔曾在其对社会心理学的人观的研究中,总结提炼出了两种基本人观模型,即"内在心理模型"与"人际与社会模型",但未能阐明它们的认识论基础及演替动力逻辑。本文通过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析,不仅弥补了缺憾,还在此基础上以史为鉴,讨论了当代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应具备怎样的心智素质。  相似文献   

7.
<正> 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要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就需学习人类生活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获得自身的生活目标与价值观,掌握并适应一定的社会规范,从而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社会心理学把这一过程称为社会化.社会化贯穿了人的一生.  相似文献   

8.
<正> 自我概念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使其成为教育社会心理学中最早出现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教育社会心理学中关于自我概念的理论研究颇多,可以说学派林立,观点纷陈,他们都从各自的角度对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所经历的主要过程作出了较明确的划分,尤其是肯定了自我概念在个体人格发展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心理学中 ,对于文化现象的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当社会心理学以经验社会中的文化现象作为自己的分析要素时 ,社会心理学走上了对以后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经验论”之路 ;对于文化现象的关注还促成了精神分析学说由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理论向社会心理学理论的转变 ,使精神分析理论成了最为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之一 ;在社会行为的研究中 ,文化向度的引入不仅使社会心理学更为深刻地把握了社会行为的本质 ,还完善和发展了社会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0.
课堂师生互动模式及其社会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课堂情境中的个体并非孤立的存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行为都因同处的他者而有异于相互孤立状态。社会互动,是致使课堂中个体的“非孤立状态”的重要心理原因。社会互动,通常指在共同的活动背景中人们之间心理与行为的相互影响、依赖、作用和制约。在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语境中,社会互动是作为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而被阐释的,即人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被归纳到行为体系之中,成为广义的行为的组成部分,在诸如有关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效果以及人的行为控制等的研究课题中,社会互动应作为研究的本体而不是作为附着因素加以…  相似文献   

11.
社会心理学应着力于社会行为心理的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整合科学。社会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社会行为的内在心理律是整合的关节点;社会行为的热点问题是整合的切入点;而聚群心理的外在行为律与聚群行为的内在心理律是优化整合的着力点;交互点是个人、群体、社会几个层面的交叉整合。  相似文献   

12.
米契尔在满足延宕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些富有创新性的成果,成为这方面的头号代表人物。他在批判传统人格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个体与情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五种认知社会学习个体变量,来解释个体间行为的差异,和坎特一起探讨了个体对人和情境进行分类的认知原型方法。1995年,米契尔等人扩展了社会认知方法,提出了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做出了整合人格心理学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分析指出,校园无差别杀人案彻底颠覆了传统社会"冤有头,债有主"的伦理规范,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社会心态更复杂的阶段;认为将校园无差别杀人案作类型化犯罪心理学研究,以探索个体犯罪心理发生的内在机制及其规律具有现实意义和前瞻视野.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世俗社会中,宗教以神圣的方式维系世界,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佛教一贯秉持"出世不离入世"的原则,其社会控制表现出强烈的人本精神、内化理念和包容意识.在当代中国,人间佛教通过有效的社会控制,在社会伦理、群体整合、个人心理等层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佛教伦理渗透到信众的日常生活中,在社会道德建设和人际关系和谐方面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是复杂的,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与制度根源,但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考察,所有的学术道德失范都有其主体自身的内在原因,即个体道德免疫力下降进而在学术腐败之社会病毒的侵蚀下发生学术道德失范的行为。本文试以道德心理学的视野,对学术道德失范进行心理诊断,探寻学术道德失范的心理之源。  相似文献   

16.
网络与社会心理的交互整合是指网络与社会心理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它包括网络对社会心理的整合与社会心理对网络的整合。网络对社会心理的整合是指网络的发展使社会心理的变化加快,扩大了社会心理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需要层次的上升和多样化,增强了人们对科技的信任和社会进步的信念,提高了社会认知的地位,并推动社会认知模式的发展。社会心理对网络的整合是指社会认知、情感、动机、态度等各种社会心理对网络的影响,使网络逐渐获得和完善自己的社会属性,并形成和实现自己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心理相互融合,实现网络与社会心理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社会心理与公民道德是社会意识的两个层次 ,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健康的社会心理促进公民道德的形成 ,公民良好的道德情操要建立在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中。当前 ,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明显滞后 ,公民道德滑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 ,必须以调适社会心理为基础 ,以规范公民行为、弘扬社会公德、唤醒社会信任、树立良好风尚、形成社会正气等来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8.
公平与公平感的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人的社会活动中, 寻求分配或交换的公平与公正、保持心理上的公平感, 是人们行为的一个社会准则, 也是人们判断行为是非的一个伦理标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 公平感的产生, 既是人际之间社会比较的结果, 也是社会规范、社会准则在个体身上内化的结果。当人感受到不公平时, 会采取种种心理上或行为上的手段, 力图消除不公平, 恢复心理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社会文化心态的意蕴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社会文化心态的意蕴指向 ,先哲们进行了苦苦探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了原则性阐释。据此 ,笔者以历史唯物论、文化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三者相结合为视角 ,界定了社会文化心态的含义。认为 ,社会文化心态是指反映特定文化境域且具有自发性质的社会文化心理氛围 ;指社会倾向性强烈且具有公众特征的届时文化行为意向及社会心理动态形式 ;指介于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间的社会普通意识  相似文献   

20.
浅谈移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不良社会性行为 ,对儿童攻击行为的控制与纠正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移情作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重要促动因素 ,同时对攻击性行为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因此探讨利用移情减少攻击性以及培养提高儿童的移情能力对儿童的良性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