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斯大林思想是斯大林同志领导苏联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理论体系,它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恩、列的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贡献。由于历史虚无主义有着错误历史观和不良政治企图,全面抹杀了斯大林的历史功绩,对斯大林思想不能正确认识,在世界上造成了不良影响。要正确认识斯大林思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唯物史观,还应该辩证地看待“斯大林主义”这一概念,将其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并且必须仔细阅读分析斯大林的原著。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指导人们实践的一盏明灯.时刻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绝对权威不仅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更关系着我国发展的未来和走向.如今,"去意识形态"问题在青年中呈现出愈来愈严重的发展态势,其中以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尤为突出,给青年的思想造成严重的混乱.青年的教育必须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导向,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坚决同错误的思潮作斗争,坚定捍卫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中国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乘虚而入"说否定五四运动的历史功绩,否定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诋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近代革命,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问题上采取虚无主义态度,是一种以唯心主义历史观来否定中国革命、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种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4.
历史虚无主义在意识形态层面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唯物史观,歪曲丑化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自媒体平台呈现出的碎片化、隐匿化与庸俗化倾向,在当下自媒体平台肆意传播,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必须深入分析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自媒体平台的传播方式及其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反制策略,在重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同时,营造健康的网络道德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5.
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中华民族文明史和斗争史,虚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当性,造成了极大危害.只有坚持人民立场,阐明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充分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实事求是的方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历史虚无主义才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6.
王伟光 《中华魂》2020,(5):4-11
从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态势和需要来看,捍卫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理论,恢复中国社会形态演变历史的本真事实,纠正历史唯心主义特别是其变种——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性、纯洁性和战斗性,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武装我们的干部群众,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价值。一马克思主义政敌否定和反对马克思主义,往往集中火力否定和反对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最大的成果”①.马克思对人类历史最伟大贡献之一,就是发现唯物史观,阐明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使无产阶级获得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唯一科学说明历史的方法,它使历史研究成为科学. 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国的史学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又是经历了复杂的斗争,曲折前进的.在党的十二大召开、总结历史性转变和提出新的伟大任务之后,在迎接伟大的无产阶级导师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史学战线回顾和总结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再学习,是非常迫切、完全必要  相似文献   

8.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恩格斯在其晚年与布洛赫等人的书信来往中体现了其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廓清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唯物史观、遵循历史规律、坚持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恩格斯在其晚年与布洛赫等人的书信来往中体现了其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廓清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唯物史观、遵循历史规律、坚持科学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以“隐形学派”形式存在的具有明确政治目标的社会思潮,其意识形态效应不容小觑.它借助人们的历史猎奇心理,打着还原历史真相的旗号,误读历史,误导舆论,以便争取认同者,期冀通过否定历史进而达到否定现实的政治目的.历史虚无主义采用“学术方法虚无”、“选择性虚无”、“重读历史”、“人性化角度”、“历史叙述虚无”等方法“虚化”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是,通过挑战唯物史观,从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模糊人们的价值标准,质疑党和政府的执政合法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的重新泛起,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历史虚无主义存在于众多领域,影响面广,危害度深.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创新"的旗号,歪曲历史,削解民族精神,贬低革命,解构主流意识形态,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已走过了90余年的风雨征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90余年的发展中呈现出了色彩斑斓和丰富多彩的画卷,并产生了独特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大体上有三种主流形态,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与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种形态,它是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马克思的新发现(即唯物史观)三者之总和;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先驱进行艰难探索的理论成果;"实践唯物主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三种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这对繁荣和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3.
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文化自信教育是推进和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重要切入点。文化自信与“纲要”课教学有其内在关联性,文化自信是“纲要”课教学的重要目的,而中国近现代史是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载体。“纲要”课中加强文化自信教育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使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体性。在教学中,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体认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不仅有助于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而且有利于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4.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否定革命、扭曲历史、蛊惑人心的错误思潮,其重新泛起显示出一系列全新的表征。十八大以来,广大学者对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深刻根源及危害、本质与特点、主要表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对策以及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等作了多维度、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的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仍存在有待深入挖掘的空间。要树立整体思维,注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整体性研究; 要透析事物本质,加强新时期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嬗变路径研究; 要总结实践经验,完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实证测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建基于实践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历史观,在破解社会历史关系中化解人与自然博弈的非合作特征。这种基于历史视域考量人与生态环境的生态观必然导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诊断与批判,为我们超越生态危机的抽象价值观解决方案提供了全新的立场和境域。顺应我国"十二五"时期绿色发展的"国家需要",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历史维度为基盘,整合和超越西方生态理论厘定的话语模式,构架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以夯实"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6.
将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仅仅理解为关于世界观的解释原则的革命,从而推论出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是一种“解释原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之为一种方法或解释原则,才使历史之唯物主义地作为研究对象得以可能。现在需要对此种论断加以发问与反思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旨趣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克服历史唯心主义或者旧哲学,而在于战胜以资本为基本建制的资本主义,思维原则的变迁仅仅是一个“手段”,不能认为是一种“目的”。这样一来,显而易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是“关于世界观的解释原则的革命”的说法是有限度的,需要进一步丰富哲学变革的内涵。这就需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从哲学之内的讨论转型到“社会实践”的讨论,实现当下的研究范式转型。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人民”始终是党执政的根基与命脉所在、力量与底气之源。从人民至上理念的生成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其奠定理论基础;中华民族传统民本思想为其注入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对于性质与宗旨的贯彻为其提供实践依据。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理念的百年赓续传承,体现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贯彻群众理论;展现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在民主政治建设、国民经济恢复建设、党的建设等全部事业中牢牢坚守人民立场;呈现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共同富裕坚持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代表论彰显人民利益至上、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为人民;从新时代布展来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俱彰显贯彻人民至上理念,牢牢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与造福于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8.
虚无主义在俄国社会思想史中是当作革命原理的名称的,它是一面旗帜,横扫封建贵族的一切原则和制度。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在《父与子》中创造的巴扎洛夫的形象正是体现了这种虚无主义的思想。他否定一切,集革命、进步、缺陷于一身,是一个有缺陷的、过渡性的新人形象。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在1937年撰写的《矛盾论》和《实践论》是其哲学思想的代表作,这两部重要著作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两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既是辩证法,又是认识论;既是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历史唯物主义。“两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两论”揭示了“实践”的“矛盾”本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升华为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的基础上,转换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两论”实现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论自觉,统一于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由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唯物史观两个层次组成 ,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 ,后者是前者在历史领域的理论表现。在马克思哲学构成的两层次之间存在着主体性和客观性的张力或矛盾关系 ,一方面 ,实践唯物主义的哲学观高扬人的实践主体性 ,力求按人的愿望来改变世界 ,另一方面 ,唯物史观则以其规律的客观性来限制、制约人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