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快速推进,重庆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迎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简要介绍"一带一路"的发展情况,运用SWOT模型理论,系统分析重庆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优势与劣势和"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重庆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发展提出了完善对外通道、加快建设城际快速线路和密切各运输方式间的衔接等策略,供未来重庆综合运输枢纽的发展和规划参考.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内部分工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分工合理性研究对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以平均里程系数为指标,运用实证分析法,得出目前辽宁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内部分工比较合理、各种运输方式之间互补性较强但竞争性不明显的结论,并指出应根据辽宁省经济发展需要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内部推行非平衡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针对三维层面综合交通运输理论的多因素系统综合体的特征,运用产权理论对三维层面综合交通运输理论中的形式维度层面展开分析,得出由通过权、时刻权、转运权3项权利安排构成的分析框架。分析结果表明,该框架发展了传统技术经济模式的综合交通运输理论研究,不但可以更全面地分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经济行为特征,而且通过引入时间、空间等分析因素对主流经济学发展也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4.
低碳交通运输的综合评价指标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综合交通运输视角,提出交通运输业单位换算周转量、单位增加值及人均的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3个指标考察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状况,从国家和区域层面对中国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96—2010年中国单位交通运输增加值、单位换算周转量的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总体上都呈现下降态势;但人均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持续走高,反映出中国机动化需求不断提升,机动化进程不断加速。另外,无论是单位换算周转量、单位交通运输增加值,还是人均交通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中国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发展在区域层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状况;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业低碳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未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5.
中国交通运输的阶段性迈进支撑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进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回答在新时代怎样建设交通强国这一关键问题,为交通体制规划与创新提供理论的引领与支持,解决政府、企业在交通决策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基于文献研究法和FSO三维综合交通运输理论,回顾了生态综合交通体系的理论发展,总结了1949年以来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改革历程,提出了综合交通体系的阶段论,构建了生态综合交通体系的理论框架。研究认为,生态综合交通体系是综合交通发展的高级阶段,其理论内涵是从功能、结构和运作3个维度符合社会经济协调和友好发展要求的交通体系;构建生态综合交通体系,需要贯彻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管理创新,掌握好交通产品创新、交通工艺创新、交通市场创新、交通资源配置创新和交通组织创新,注重交通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协调性,为交通强国提供绿色驱动力;只有构建生态综合交通体系,推动国际、城际、城市交通的绿色发展,促进交通企业组织、硬资源、软资源的绿色发展,推进规划、映射、弹性机制的绿色发展,才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绿色发展的交通强国。  相似文献   

6.
交通运输系统演化机理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交通运输演化规律,把握其发展趋势,旨在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同运输方式的特性,从运输需求维度出发,结合资源、环境等约束要素,分析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内在机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交通运输系统呈现不同的主导运输方式,主导运输方式之间的转化过程,也是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过程;同时表明,现阶段中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目标是构建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增量”建设带动“存量”优化是其建设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7.
三维层面综合交通运输理论的经济学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维层面综合交通运输理论是关于综合交通运输研究的重要探索,也为从经济学视角考察综合交通运输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基于科斯定理、比较优势、斯密定理等经济学基本原理,分别对三维层面的形维层面、功维层面、运维层面进行分析。经济学视角的综合交通运输研究,不但有助于推进综合交通运输研究,也将对主流经济学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8.
向服务业转型中的综合运输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交通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历史阶段,为构建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综合运输体系构建框架与途径进行研究。分析认为:可以通过建立统一的行政主管部门、加强统一规划、按照经济区划来布局交通发展和扶持交通运输企业等措施来优化综合运输体系的结构,完善综合运输体系的功能,从而实现综合运输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针对交通运输系统结构失衡、相互割裂而导致的运输低效率问题,将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分析,对各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进行评价.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结合实例对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定量评价,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获得了具有启发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针对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统计了2010~2019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的密度,使用区位熵判别方法,对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空间演变进行分析,对中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区域间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问题,中西部地区各省区市之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区际间经济的辐射、带动效益有待提升; 中西部地区应构建以铁路为支撑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利用“高铁+”新业态发展高铁经济,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强化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体系补短板,推动中部地区大通道大枢纽建设,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优化中欧、中亚班列组织运营模式和枢纽节点,打通微循环建立通达全球的寄递服务体系,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关于交通运输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交通运输观的最新成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就需要从理论源头上深入研究马克思交通运输观。采用文本分析等方法分析马克思交通运输观的基本思想内容,结合中国交通强国建设具体国情,研究马克思交通运输观的时代价值。马克思交通运输观是在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重要理论体系,在内涵上包括:交通运输是按照一定目的改变人与物“位置变动”的活动,是独特的物质生产部门,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范畴,是导致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因素,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先驱,是需要合力建设的行业,是无产阶级实现团结的重要条件等思想内容。马克思交通运输观具有重要时代价值:是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新时代应以投融资机制改革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官作用;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发挥交通运输的文化交流作用,增强国家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道路运输业发展,充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从道路运输现代化的内涵出发,对道路运输现代化的评价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道路运输现代化的二维结构,基于“系统要素-产业运行”视角设计道路运输现代化的评价结构框架,建立了道路运输现代化评价结构模型,并从状态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两个方面,以宁波市道路客运现代化水平为例,分析了道路运输现代化的总体水平和障碍机制因素。研究认为,宁波市道路客运现代化总体水平呈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但系统要素和产业运行各自维度下均存在部分短板指标,产业运行落后于系统要素的发展,应从产业运行结构调整、行业规范和绩效提升方面进行改进;道路运输现代化评价结构模型揭示了道路运输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作用机理,为全面评价道路运输现代化提供了有效支撑;评价方法能准确反映道路运输现代化的发展状态,及时诊断障碍因素和不协调机制,为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道路货物运输供给的结构性失衡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道路货物运输供给的结构性失衡阻碍了中国道路货运业的健康发展,它不仅表现为运力的结构性失衡,更重要的是运输基础设施的结构性失衡和运输组织的结构性失衡。以运输量为主变量合理配置运输基础设施、构建“大小结合”的货运组织化发展模式、强化硬性约束、政策引导与利益保障是解决道路货物运输供给结构性失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配置综合交通资源、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提供理论依据,运用综合交通经济分析和系统学的基本理论,采用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方法,分析了中国综合交通的发展战略趋势、不同交通方式技术经济特性可比性研究的理论基点、研究边界、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等。分析认为,不同交通方式技术经济特性可比性研究必须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视角,兼顾综合交通网络、综合运输通道、综合交通枢纽交通资源配置的要求,以综合运输通道布局规划与资源配置为重点,结合静态技术经济特性、动态技术经济特性、通道条件3个方面,运用逻辑判断和构建定量计算模型的方法,在充分考虑存量的基础上,重点从增量的角度构建比选平台。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综合运输枢纽规划与综合运网规划相互反馈的互动机制,提出以城市集散节点为主导的综合运输枢纽布局优化思路,并以综合运输集散、衔接综合广义费用最小为目标,建立了枢纽布局选址优化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通过模型求解,从大型综合枢纽建设与综合运输体系构建的关系出发,引入了提高枢纽衔接效率和实现运输一体化的分析思路。分析认为:提出的综合运输枢纽布局优化模型构建、求解简单清晰,容易得到全局最优解,且能够反映枢纽和对外运网适应性密切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利用协整理论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978~1991年两者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发展和Granger因果关系;而1992~2005年中国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存在协整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通过建立协整回归方程对未来中国公路交通发展进行数量方面的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十一五”交通部公路发展规划比较,从而提出合理规划公路交通发展的建议:“十一五”公路发展规划接近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但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水平的要求;将公路交通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的研究方法,揭示了不同阶段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数量关系。结论认为: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应保持长期均衡并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中国公路交通规划应超前2~3年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