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 《周礼·太师》云:“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毛诗序》亦曰:“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里所谓的“赋”,究为何意?历来学者的认识很不一致。或以为指作诗方法,即铺采摛文,直言其事;或以为是用诗方式,即使于四方,歌诗显志;或以为乃赋体之原始,即六义附庸,蔚为大国,亦即班固所谓:“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前两说,虽略不相类,但古今学者,多有附和,几无异词;而后一说,虽亦有赞同者,然持异议者却不乏其人。例如范文澜先生在其《文心雕龙·诠赋》校注中说:“赋、比、兴三义并列,若荀屈之赋,自六义之赋流衍而成,则不得赋中杂出比、兴。今观荀屈之赋,比、兴实繁,即士(?)所作,有狐裘龙茸语,三句之中,兴居其一,谓赋之原始,即取六义之赋推演而成,或未必然。”李伯敬和褚斌杰同志也都继承其说,并从几个不同方面作了发挥论证,否定第三种意见①。  相似文献   

2.
美女赋自宋玉发端,建安美女赋的新变在于其游戏笔墨的色彩、对女性的尊重和对女性内心世界的关注以及塑造美女形象的新突破;《洛神赋》集前代美女赋之大成;晋代美女赋呈式微之态,但也呈现出新变之象,张华赋有诗化倾向;张敏赋具有小说特点;陶渊明《闲情赋》则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了“十愿十悲”的动人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述说了《隋书·经籍志》的成书经过及关于该书作者的争论,着重从《隋志》的产生标志我国古代书目四部分类法确立;《隋志》为人们进行古籍流传研究和文献整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线索;《隋志》既有对前代目录学的继承和沿袭,又有创新与发展,充分体现了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精神等方面,浅析了《隋志》的价值,同时也指出由于历史的局限,《隋志》尚存在一些缺憾。  相似文献   

4.
清代赋学是对历代赋学的总结与超越,在对前代赋学继承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一代赋学中兴期鲜明的理论特征:一是区别于前代赋依附于诗文评的随意性而具有十分强烈的文体自觉意识;二是在十数部赋话和大量的赋文本批评的基础上,赋学最后得以建立;三是赋学风格学的论述,标志着理论体系的最后完成。  相似文献   

5.
《北征》是杜甫的巨制,是政论与抒情诗巧妙结合的典范,无论主题的重大,诗艺的卓绝,都可算杜诗的高峰.前人对《北征》的评赞已经不少,我这里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正于杜诗专家和喜欢杜诗的朋友们.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影宋本《王十朋集百家注杜少陵诗史》在《北征》题下,引王彦辅曰,“后汉班彪更始时避地凉州,发长安,作《北征赋》”,这不过讲北征二字的出处.近人胡小石《北征小笺》说(下文称胡笺):《北征》,“结构出赋.班叔皮《北征》(赋,下二同) 曹大家《东征》,潘安仁《西征》,皆其所本,与曹、潘两赋尤近.”又说《北征》的首联云,“曹大家《东征赋》,起两句:惟永初之有七兮(汉和帝),余随子兮东征.时孟春之吉日兮,撰良辰而将行”云云.潘安仁《西征赋》起句,“岁次玄枵,月旅蕤宾,丙丁统日,己末御辰,潘子凭轼  相似文献   

6.
《吊屈原赋》最早著录于《史记》、《汉书》贾谊本传。后昭明太子箫统合《史》《汉》叙说一节为序,以《吊屈原文》作题收入《文选》“吊文”类。宋朱熹则易名为《吊屈原赋》,再收入其《楚辞集注》“楚辞后语”中。据本传,该赋是“谊既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的“自喻”之作。因而,《吊屈原赋》向以继承并发扬屈原精神而公认为是汉代赋作的各篇。但笔者在仔细研读了该赋之后,觉得过去对它的肯定实有不当。今不揣谫陋,略述咫见谀闻,为臆说者四,以就正于海内明哲。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唐代舒元舆的《牡丹赋》、唐代李德裕的《牡丹赋》、宋代宋祁的《上苑牡丹赋》、宋代蔡襄的《季秋牡丹赋》四篇唐宋牡丹赋作对牡丹的体物和描绘特点的分析,以及对于牡丹所承载的士大夫个人仕途、国家命运、道德与友情等意识形态内涵的叙述,认为唐宋牡丹赋作在赋家之迹和赋家之心方面均深得赋体之要。这不但显现了牡丹赋的文体意义,而且文学叙述与历史真相,政治与士大夫精神的复杂关系也可由此角度加以观照。  相似文献   

8.
关于陶渊明《闲情赋》之系年与主旨,聊陈论纲如次。此赋,非为三十岁丧偶抒情之作,亦非四十一岁彭泽致仕以后之中期作品,应是接踵《感士不遇赋》,而作于晋宋易代之晚年,即五十八岁前后;二赋为姊妹篇。关于《感士不遇赋》,王瑶于《陶渊明集》、廖仲安于《陶渊明》,皆认为作于“晚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将宋玉、唐勒、景差列为一类,然只有宋玉作品能流传千古,为何如此?多年来没人对这一问题作过认真研究,当然更不可能有比较中肯的分析.此次将《文选》中凡录有赋作之作家的赋与文列为对象,以出现于《辞源》中的四字成语(或成词)为统计材料,并将宋玉、司马相如、扬雄之具体数字统计出来,发现宋玉这一数字远高于司马相如和扬雄,也高于《文选》中的所有上述作家.由此得出结论:宋玉在中国文学史上"赋祖"地位不可动摇!唐勒、景差二人之艺术水平与文学成就,实不能与宋玉相比,二者并不在一个层次.唐勒、景差的赋、文失传,作为先秦文献,必然因素居多;同样,宋玉文章所以能流传千古,也主要是必然因素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粲的《登楼赋》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关于《登楼赋》中的楼址所在,向有三说:当阳、麦城、江陵.后二说虽有人提出,但无甚影响,应者寡。而当阳说自唐李善注《文选》引盛弘之《荆州记》曰:“当阳县城楼,王仲宣登之而作赋”,提出以后,历代多相沿袭,影响很大,今人选本如《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汉魏元朝赋选》(瞿蜕园选注)、《历代文选》(冯其庸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产生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文学作品即是这灿烂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即以赋体文学而言,自战国至清代,名家辈出,名作蜂起,略无间断,浸浸乎盛矣。梁萧统组织编辑的《文选》所收赋作,凤毛麟角而已,且止于宋、齐间之作。《文苑英华》收赋千余篇中律赋居多,约占三分之二。宋姚铉编辑的《唐文粹》所收者以古赋居多。清张惠言《七十家赋钞》也不过206篇,且截止北周庚信之作。唯康熙四十五年陈元龙奉敕编辑的《御定历代赋汇》共184卷,收赋4161篇,为迄今录赋最多、时代跨度最长之赋体文学总集。然亦非清代以前赋作的全集。至于赋论,自汉代扬雄以下,虽代不乏人,但多片言只语。堪称专论者,除刘勰《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12.
对《逍遥游》主题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晋代郭向和支道林对“逍遥”二字的理解,可谓是从字义分析上理解《逍遥游》主题的先导。郭向认为“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即为“逍遥”;支道林却认为,“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然不我待;玄感不疾而不速,故遥然靡所不为,以斯而游天下,故曰逍遥游”。而唐代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道出了前代治庄者在《逍遥游》主题理解上的缺陷。指出“庄文多不能专于字句  相似文献   

13.
壹、总论 古音学在韵的研究方面是有成绩的。顾炎武、江永、段玉裁、戴震等都是研究古韵的,他们有所发明,有所改进。象顾氏说:“古诗中间有一二与正音不合者,如‘兴’,蒸之属也,而《小戎》末章与‘音’为韵,《大明》七章与‘林’、‘心’为韵;‘戌’,东之属也,而《常棣》四章与‘务’为韵,《常武》首章与‘祖’、‘父’为韵;……此或出于方音之不同;今之读者,不得不改其本音而合之 虽谓之协亦可。然特百中之一二耳。”他囿于《诗经》  相似文献   

14.
高邮王引之(1766—1834)《毛诗述闻》记述乃父王念孙(1744—1832)解《诗》之见,并集己意,是训释《诗经》登峰造极之作。然智者千虑,容或有失,如王念孙误解《汉广》"言刈其楚"之"楚"为"高",继而错释"翘翘错薪"之"翘翘"为众。"楚"实为木名,而"翘翘"义为"高"。《汝坟》"伐其条枚",王引之认为"条"是木名,却无明证。"条"应为泛名。《鹊巢》"维鸠方之",王引之以"方"为"放",训作"依",然举证不足,"方"当依《毛传》释为"有"。又如《谷风》"伊予来塈",王引之读"塈"为"忾",释作"怒"。"塈"训"息"则更合诗意。《二子乘舟》"泛泛其景",王引之读"景"如"憬",而本诗"景"字作"景象"义,则更为平实。《遵大路》次章,王念孙以变韵为由,以"遵大路兮"之"路"为"道",然变韵并非单一形态,而此诗亦事关合韵。本文就此六则,详论王氏父子之得失。  相似文献   

15.
四毛泽东在信中又说:“赋也可以用,如杜甫之《北征》,可谓‘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然其中亦有比、兴。”同比、兴两法一样,赋也是自《诗经》以来我国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谢榛曾经对《诗经》的赋比兴手法作过统计,他说:“予尝考之《三百篇》:赋七百二十,兴三百七十,比一百一十。”由此可知,赋的运用在我国古典诗歌里是相当广泛的。对赋这种表现手法,我国历代诗论家有过不少论述。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孔颖达说:“赋之言  相似文献   

16.
《昭明文选》所收的赋有“物色类”,录宋玉《风赋》、潘岳《秋兴赋》、谢惠莲《雪赋》、谢庄《月赋》。李善注云:“四时所观之物色而为之赋”又说:“有物有文曰色,风无正色,然亦有声”。看来“物色类”的作品,均以物或者外境的声色状貌作为主要描写对象。其中的“物色”描写,不是为了交待人物与事件的客观环境、渲染烘托气氛而存在的辅助部分,乃是作品的题材内容。传世的古代作品中很多属“物色”一类,先秦至南北朝时期此类辞赋诗文的  相似文献   

17.
关于唐末浙东农民起义领袖裘甫(仇甫)之籍贯,五代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懿宗纪》未载,唐代裴庭裕撰《东观奏记》(卷下)作“越人仇甫”,北宋欧阳修等撰《新唐书·懿宗纪》则作“浙东人仇甫”,因此,后人便以为裘甫之籍贯乃“越”或“浙东”,如《浙江人物简志》(上册,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称之为“浙东人”等,然笔者以为“越”、“浙东”仅是裘甫于起义前后之活动区域, 而非籍贯。因为“越人”即“越州人”,唐越州共领会稽(州治)、山阴(州治)、诸暨、余姚、剡县、上虞,萧山七县,裘甫不可能籍属越州  相似文献   

18.
这首诗的诗题,各本都作《有美堂暴雨》。洪迈《容斋四笔》卷二“有美堂诗”条下云: 东坡在杭州作《有美堂会客诗》,颔联云:“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读者疑海不能立,黄鲁直曰:“盖是为老杜所误。”因举《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官》云:“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以告之。  相似文献   

19.
祝尧《古赋辨体》之辨体批评思想丰富,理论体系完整。大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辨赋体之源流正变。二、鲜明的文体分类观和赋学发展史。三、以复古为宗旨的辨体目的和以六义为一贯的辨体方法。四、以情辞理味和丽则丽淫为辨体批评的标准原则。五、辨析历代赋作之优劣高下,从而为学者树立旗帜榜样等。祝尧辨体批评思想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所创获,在中国古代文体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楚辞·远游》:“召黔嬴而见之兮,为余先乎平路。” 王逸:黔嬴,“造化之神。” 洪兴祖引《大人赋》“左玄冥而右黔雷”注云:“黔嬴也,天上造化神名。或曰水神。”又引《史记》作“含雷”。 嬴,或作羸。朱熹:“羸,从羊,伦为反。一从女,余轻反。未知孰是。然字《史记》作含雷,《汉书》作黔雷,则当为从羊之羸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