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0 毫秒
1.
一、前言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于1951年秋冬之际发起了一场对知识分子(主要涵盖面为原国统区内的文化人)的思想改造运动。新的执政党认为,知识分子有“原罪”:知识分子一般出身于地主及小资产阶级家庭,这种“剥削阶级”的出身不可避免地在他们的思想言行上留下烙印,所以知识分子“要为新中国服务,为人民服务,思想改造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2.
论江泽民同志的知识分子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一直十分重视关系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成败的知识分子问题。他关于知识分子的精辟论述,为我们党进一步完善知识分子政策、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他的知识分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有: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在全社会进一步造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为知识分子成长创造有利条件;知识分子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成长道路  相似文献   

3.
周恩来同志历来十分重视知识分子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深知知识分子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总是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全局出发,把正确对待知识分子问题作为实现党的纲领、完成党的总任务的一、重要条件。他亲自抓知识分子工作,制定知识分子政策,同知识分子广交朋友,从而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重大作用c周恩来在知识分子问题上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作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主要有:(-)分析我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与现状,对社会主义时期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作出正确论断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问题是一个重大的…  相似文献   

4.
究竟怎样看待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地位,前提是如何界定“知识分子”的概念和标准:所谓“知识分子”究竟是指什么样的人?这一称呼的社会性质的意义何在?国内学术界关于这方面的讨论还有待于进一步展开。为此,本文发表一点看法。(-)对于所谓“知识分子”本质和标志的界定,迄今我们看到的最典型的界定方式,主要是以下两种:一种是政治社会学的方式,即首先着重于这类人的社会地位(出身、学历、职业等)的划分,而最终旨在判明其政治归属。中国近几十年来流行的理解方式即属此类。例如《辞海》1989年版对知识分子的界定是:“有…  相似文献   

5.
周恩来始终关心和重视知识分子的工作。他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一系列光辉论述,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革命霖要知识分子,建设尤其需要知识分子1953年,周恩来同志就高瞻远瞩地指出:“培养技术人才是我们国家建设的关键”,反复强调“我们的技术人才还很不够”,“要从各方面培养人才”。[1]经过建国后几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知识分子的重要性越来越在实际生活中显示出来。1956年1月,周恩来同志在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再次强调:“党中央认定:革命需要吸收知识分子,建设尤其需要吸收知识分子。”[2]第一,…  相似文献   

6.
回顾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历的每一场改革或革命,几乎都可以看见知识分子的足迹,从1915年新文化运动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知识分子更是占有主导地位。毛泽东评述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首先觉悟的成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明显地表现了这一点,而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则比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更广大和更觉悟。”①本文拟就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确定.对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作一初步探讨。一、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成长的环境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变动时期。知识分子是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是清末废科举、…  相似文献   

7.
谭先锋 《云梦学刊》2007,28(4):116-119
高校教师要牢记当代知识分子的使命,认真履行人民教师的职责,充分发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再立新功。  相似文献   

8.
知识分子是一个历史范畴。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历史作平以及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劳动者与知识分子的关系等诸多有关方面,都是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本文就劳动者与知识分子相结合这个命题略行管滴之见。一、与知识分子相结合的政策和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从来是重视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早在1939年12月,毛泽东同志就在《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一文中指出:“全党同志必须认识,对于知识分子的正确的政策,是革命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曾多次想要改变我国知识分子的社…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的知识分子思想是党的知识分子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党内正确的知识分子政策的代表。1956年《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集中反映了周恩来的知识分子思想。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的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理论的最大贡献是,正确地解决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第一个明确提出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著名论断。早在1925年6月,周恩来就针对党内普遍认为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一样是一个单独的阶级这一错误观点指出,“知识阶级”的说法不符合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他说,知识分子完全不是一个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有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而没有知识阶级。压迫者利用知识分子来压迫人,被压迫者也可以利用知识分子来反抗压迫者,因此知识分…  相似文献   

11.
解蔽与成圣:荀子认识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兴 《河北学刊》2004,24(5):190-194
荀子明确将自然对象排斥于人的认识领域之外 ,而把认识对象规定为三位一体的“五经”、礼义和道。荀子的认识方法 ,一是通过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心灵 ,以静观的方式来认识对象 ;二是认识主体以“行”即践履的方式来把握对象。荀子的认识目标有两个层面 :其一是知性层面的“解蔽” ;其二是德性层面的“成圣”。从上述认识对象、认识方法、认识目标的具体规定来看 ,荀子的认识论是一种“社会道德认识论” ,而不是所谓的朴素唯物主义反映论  相似文献   

12.
求真务实 ,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本质属性 ,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开拓创新 ,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外在体现 ,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所应具有的优良作风。与时俱进 ,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 ,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所应确立的价值目标。三者的统一 ,构成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 ,形成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鼎足之势。  相似文献   

13.
学界普遍认为,汉武帝政策的性质是"儒表法里"或"外儒内法"。事实上,武帝时期政策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存在着一系列变迁,因此,不能将其简单、静态地归结为"外儒内法",或"儒表法里",而应动态地划分为四个阶段:被动地执行道家无为政策,主动地推行儒家多为措施,半推半就地采用法家严刑峻法思想,主动地回归无为政治。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校、中小学教师应当就其过失行为引起的损害对遭受损害的中小学生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即便导致中小学生遭受损害的侵权行为是由中小学生、中小学校教职员工以外的社会公众进入中小学校实施的,中小学校、中小学教师也应当对遭受损害的中小学生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只要中小学校、中小学教师在保护其中小学生的人身安全方面存在过失;中小学校、中小学教师承担的此种侵权损害赔偿责任不得在中小学校、中小学教师同实施侵权行为的社会公众之间进行分配并因此让中小学校、中小学教师承担所谓的补充责任.  相似文献   

15.
“老子化胡”说从两千年前左右产生至今,已经不是单凭史学考据就可以定论的伪说,而是异质文化之争的潜在史实。历史中的伪说可以变成史实,这就是“人文化成”的奇功。“老子化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凯旋,却未必是个体意义上的中国人的福音。从本质上说,“老子化胡”说所说的并非故去的旧事,而是常新的现实。  相似文献   

16.
唐代散传文学的兴盛和古文家的创作宗旨密切相关,兼具文才和史才的古文家们一方面秉承史传的传统,力求"惩恶劝善";另一方面,他们又重在抒发个人的情志,敢于"不平则鸣",以使文章能永传无穷.由此在唐代出现了大量的传记文学佳作.  相似文献   

17.
郗孟祥 《河北学刊》2007,27(6):233-235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兵学思想得以迅猛发展,主要有三个历史原因:一是频繁激烈的战争为兵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现实机遇;二是百家争鸣的浓厚学术氛围为兵学思想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文化环境;三是出现了以孙武和吴起等为代表的杰出的军事家从整体上推动了中国古代兵学走向时代发展的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8.
张琦 《河南社会科学》2004,12(3):103-105
检察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司法制度已经存在和发展了数百年。我国检察制度的确立可以追溯到清末,发展到今天,我国的这种以监督权为主的检察制度已不太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在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阶段均存在一定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为实现审判的客观公正,必须对现有的检察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9.
世界跆拳道联合会第十五次全体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修改竞赛规则的提案,使竞赛新规则将跆拳道运动发展定位在“鼓励击头,鼓励主动进攻,鼓励连续击打”十六个字上。新规则不仅使比赛更加激烈,也给予了运动员更多的机会,展现了跆拳道比赛的精彩场面;从而使比赛的观赏性有了质的飞跃。本文从新规则对跆拳道运动员、技战术及裁判员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表明,新的竞赛规则已经被大家所接受,但仍有些疑义尚需明确。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论语注》认为:“盖学道,贵中行之资,刚柔兼备;而任道,则非志高气上者不能,虽有小偏,终有大成。”明末清初,“中”只能是短暂的不稳定状态,狂者、狷者与“退懦”是三种人生范式。四僧是狂狷之士,而四王则近于“中行”,前者以“甚深之思”、“过情之怨”创作,“虽有小偏,终有大成”,后者以“中行之资”尽付于画,却“因”多而“革”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