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类本位意识     
环境危机是由唯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中人的个体本位思想意识所导致的。因此,解决环境危机必须解决唯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个体本位思想意识。要解决这种个体本位思想意识,就必须实现由唯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中人的个体本位思想意识向以类为本位的环境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环境危机呼唤环境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环境危机而提出的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思想 ,只注意到了环境危机产生的现实表现 ,而没有挖掘环境危机产生的思想动因 ,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危机。近代唯人类中心主义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中的个体本位思想意识是导致环境危机的思想根源。因此 ,解决环境危机必须实现由个体本位思想意识向以类为本位的环境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思维方式导致环境危机。古代的客体性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化的自然中心主义思维方式完全失落了人,没有产生环境危机;近代的主体性形而上学认识论化的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即唯人类中心主义思维方式过于强调人而忽视自然,导致环境危机;个体本位思想意识又进一步加剧环境危机。只有从个体本位转变为以类为本位的环境人类中心主义才是解决环境危机的唯一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如何解决环境危机已成为理论界争论的热点,本文认为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过度张扬了人的主体性,是产生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非人类中心主义消解了人的主体性,不能够彻底解决环境危机;“人类中心主义”削弱了人的主体性,也不能够彻底解决环境危机。类本位的人类中心主义体现了人的类本性,是解决环境危机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环境代际非正义在根本上源于人类主体的理性失误与不合理选择,类主体、群体主体以及个体主体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中分别表现出本代中心主义、群体中心主义、个体中心主义等价值观念,忽略了当代与后代之间的权利分配与责任承担,这是导致环境代际非正义的根本原因。要实现环境代际正义,需要对类主体、群体主体与个体主体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6.
对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这一问题,人们的观点大致有两种:一是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乃万物之灵,凭借人类的力量完全可以改造、驯化自然为我所用,一切环境问题皆可以依赖各种手段加以解决。二是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的生态中心主义,它将人与自然置于同等的地位,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否认人类凌驾于自然的特权,于是,生态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并进而主张,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彻底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但是,对于这一结论,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批评和驳斥,围绕着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的大论战,至今没有结束。如果能从建设性的角度分析环境危机产生的真正原因,就可以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学从人出发,而且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人出发来解决环境危机,较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学是一大进步。但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学是不完善的,它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人坚持到底,从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危机。所以要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人出发,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伦理学、价值论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环境危机  相似文献   

8.
当代的生态危机在西方伦理学界引发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观的挑战。争论双方围绕道德主体的范围和自然的道德地位展开了激烈争辩。人类中心主义墨守传统伦理观念,认为道德主体只局限于人。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道德主体还应当包括自然,它试图通过强调种际平等,把道德关怀范围扩大至非人类存在物,以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通过分析、比较生态伦理学各派的主张,可以对人与自然关系有清醒认识:首先,人类要尊重非人类生命的权利;其次,应恰当处理生态系统中整体与个体的关系;最后,人类还必须对自身的认识偏见时刻保持警醒。  相似文献   

9.
对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这一问题,人们的观点大致有两种:一是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乃万物之灵,凭借人类的力量完全可以改造、驯化自然为我所用,一切环境问题皆可以依赖各种手段加以解决。二是与人类中心主义对立的生态中心主义,它将人与自然置于同等的地位,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否认人类凌驾于自然的特权,于是,生态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并进而主张,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彻底走出人类中心主义。但是,对于这一结论,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批评和驳斥,围绕着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的大论战,至今没有结束。如果能从建设性的角度分析环境危机产生的真正原因,就可以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认为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得出人类中心主义是个体论,而不是整体论,只有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是整体论,这实际上是把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人和作为生物学研究对象的人混为一谈。把哲学上所说的人和生物学中所说的人看成是同类。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的最终目的是整个生物界的协同进化,即包括人在内的整个生物界,当认识到环境危机是由人造成的时候,根据他们的生物学理论,为了维护整个生物界的协同进化,因此就必须削弱人的力量,即人的社会性,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进入自然中心主义,这不符合哲学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1.
儒家天人相和仁学思想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念与思想体系,儒家强调万物一体、主客统一,天地自然更具根本性;以生释仁,强调珍惜生命、珍爱万物,是"替天行道"的道德至善;提出"民胞物与""人者,天地之心",既强调人与自然不可分割又凸显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人当尽天赋本心,尽关爱保护自然的道德义务,以体现人贵于自然万物,实现以人为本、爱物与爱人的统一,实现仁,达到人的道德完善.儒家天人和谐仁学思想在生态环境伦理观上的独特认识,可为我们突破并超越西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同认识,为今天解决生态危机、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传统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人类中心主义问题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理论体系,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其在当代却遭遇全球性环境危机的挑战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诘难。本文拟从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出发,指出生态环境恶化并非完全是坚持人类为中心的过错;自然中心主义理念并不可行,当今环境问题的解决仍离不开人类中心主义,关键是运用科学发展观给予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13.
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问题,对环境危机的解决是人类能否走出生存困境的关键。发展伦理学克服了传统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的不足之处,突破了传统人道主义对人性的理解,实现了从个体意识向类意识的转变、从绝对主体意识向有限主体意识的转变、从享乐意识向生存意识的转变、从现世意识向未来意识的转变。发展伦理学的伦理性质是为了有规范的人的生存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人的发展"应当是为了有规范、有节制、有约束的人类整体的发展;应当是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是为了人类生存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旧人类中心主义是在文艺复兴以后被确立起来的。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仅仅强调人的作为感性欲望的主体地位。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是当代生存危机的根源。而自然中心主义企图通过把“自然”作为伦理主体来看待,这虽然对克服旧人类中心主义有积极意义,但是,本身却违反了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一种超越自然中心主义的“新人类中心主义”是把人作为“感性和理性统一”的主体来看待的,因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理由。  相似文献   

15.
环境危机是由人的利己的个体本位思想意识所导致的 ,因此解决环境危机就必须解决人的利己的个体本位思想意识。利己的个体本位思想意识又是人的本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因此解决环境危机必须改变人的利己的本性 ,而人的本性又是可以改变的 ,只有提高人的素质 ,才能改变人的利己的本性。  相似文献   

16.
从类哲学的观点看人类中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危机的凸显引发人们对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的思考 ,人类中心主义正是这样的一种思考 ,它经历了四种历史形态 :宇宙人类中心主义、神学人类中心主义、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人类中心主义。人们对之有着种种诘难和非议 ,而类哲学则从人的类本性出发 ,确证在“人自关系”上人类中心主义既强调人的本位价值 ,又不否认非人类存在物的工具价值和手段价值 ;在“人人关系”上它既强调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又不否认特定历史时期不同个体的暂时利益和局部利益。  相似文献   

17.
王凤珍在《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第10期中撰文指出,环境危机是由人的失范行为导致的。人如果还有不是为了人类社会的正常生存发展而破坏自然的失范行为,那就说明人还没有彻底摆脱动物的本性,人还不是真正的人,距离人的本质的实现还有距离。因此必须从人的本质出发探求解决环境危机的根本途径。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学过于崇拜自然而失落了人,否定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消费异化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而不得不从事的物质实践活动.但是,随着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在个体本位思想意识的驱使下,人们为了炫耀自己的地位,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大肆进行挥霍性的消费,导致消费异化的产生.消费异化的实质是人自身本质的异化.个体主体的过分张扬是消费异化产生的根源,类主体的实现是消费异化解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人类中心主义把人作为价值主体,认为只有人才具有内在价值,其他非人存在物只有在满足人的需求后才具有工具价值,而没有内在价值。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主张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把一切当成是谋求政治权力和实现其政治目标的手段,其结果是弱者利益、未来人利益和自然价值在政治过程中被忽视。因此,我们必须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政治价值观,明确各参与主体在相关领域的价值取向,找回政治参与的目的价值,为危机的解决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做出价值论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控制自然"观念与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工业文明主导的价值观。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商品经济条件下对物的有用性的狂热追求导致人的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打上人类活动烙印的自然不再仅仅是为人类提供生产资料的对象,而表现出反控的一面。自然反控性集中表现为生态危机和人的生存危机。人的"控制自然"的意识形态引发生态危机,而自然的商品化及人的需要是自然反控性的根源。因此,在商品经济中唯有从这两方面出发方可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产主义的建立是解决自然反控性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