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邹勇刚 《金陵瞭望》2011,(30):56-57
美国城市的发展在20世纪经历了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城市化的进程经历了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几个阶段,城市空间空前扩展。尤其是二次大战以后,伴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和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全国重复着一种低密度、分散型向郊区扩展的开发模式,即被称之为“蔓延”的土地开发模式。郊区化及城市蔓延不仅没有解决旧城区传统的犯罪、失业、萧条萎缩以及低质量住房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在城市郊区催生了诸如城市化地区蔓延、开敞空间、生态湿地和原始农地的消失、交通拥挤、大量使用汽车带来的空气污染等新问题。  相似文献   

2.
关于城市化的几个学术问题的讨论石忆邵(同济大学) 关于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划分问题,有人将城市化发展阶段划分为城市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阶段。这种划分方法值得商榷: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其实只是分散型城市化过程的两个时段,两者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完全可以合称为郊区化阶段。从总体上看,城市化过程是不可逆的,中国并未出现过实质性的“逆城市化”或“反城市化”运动。我国20世纪60年代初及60  相似文献   

3.
郊区化是城市化进程当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的变化则是早期城市郊区化的一个直接动因。在18、19世纪,一些大城市的中心区日益成为零售业、手工业、金融业等经济活动的集中区,而市中心的居住功能则被大大削弱。一部分城市居民,尤其是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人,追求更宽阔、更舒适的居住环境,向城市周边的郊区地带迁移。由此,城市边缘地带逐渐发展成为近代意义上的郊区,城市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种集中表现。城市郊区化对一个区域的作用是很大的。西方国家政府在郊区化过程中的角色与功能定位,对上海市政府在郊区化进程中的角色定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明确市场与政府的边界,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补充,促进上海郊区化的健康发展。调整上海郊区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从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引导型转变;从都市主导型向都市郊区互惠型转变;从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变。理顺市、区县和乡镇三级关系,进一步下放权限,建立多方参与的公共决策机制,同时进行户籍制度、土地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配套改革,彻底改变政府在郊区化进程中唱独角戏的弊端。  相似文献   

5.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状态,其背后拥有着城市人口低增长率、中心人口偏移、群体亲近自然等诸多现象,而健康则作为一种变量弥散其中。借用健康传播的相关理论,本文审视了今天“逆城市化”背后的动力模式,表明健康作为衡量城市的一种新型维度正在崛起,从户籍人口、就业机会、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四个方面都可见健康作为“逆城市化”背后的传播动力性崛起与变迁。同时强调,这种变迁在促进有机体的生态模式形成之时,必然存在有的“城市—社会—人口”的三位一体性的健康关联,也将成为当下建设“健康中国”战略的本源之一。  相似文献   

6.
英国中产阶级与19世纪城市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世纪英国城市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城市社会中新型中间阶层的不断发展壮大,预示了英国社会由两极型社会向着橄榄型社会演变的趋向。而中产阶级的茁壮成长,反过来又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使城市功能形态发生变化,出现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的功能分区。从交通方式到居民居住模式都发生了变化,中产阶层及社会精英迁居城郊或郊区的独立、半独立式住宅,使城市发展出现了郊区化趋势。此外,中产阶级的壮大,还促进了城镇管理走向民主,从城镇寡头统治向选举产生的市政机关演变。  相似文献   

7.
郊区化是现代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它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现实的用地问题。各地在制订城市发展规划时 ,应当坚持郊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战略 ,节约用地 ,科学规划 ,加快郊区道路交通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城市郊区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城乡中国时代,郊区既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布局空间,也是打造新型城乡关系、实现乡村振兴、探索共同富裕的关键场域,由此引起了研究者们的高度关注。对中国郊区研究进行阶段性回顾与反思,能为广大城市郊区在新发展阶段探索更高质量的发展提供理论准备。既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对郊区的概念确定、经济发展机制、乡村发展与振兴、社会治理、生活模式、区域形态及类型比较这六个核心议题。研究发现,尽管各学科从不同侧面对中国郊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揭示,但研究者们都无法忽视的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事实是,中国郊区在体制粘连性、空间融合性与文化一体性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整体性特征。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郊区社会”的概念,主张建立研究中国郊区的整体性视角,并初步对接下来的郊区社会研究做了方向性思考,以期为中国城市与郊区研究的本土化做一些理论努力。  相似文献   

9.
从驱动我国城市郊区化行为主体的研究视角出发,认为我国城市郊区化是由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作用的空间行为选择过程,并探讨了新经济时代南京市郊区化的动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规划与旧城改造、开发区与大学城建设、房地产开发以及交通设施的建设与完善等均是推动新经济时代南京城市郊区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西欧是除美国外最早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地区,"逆城市化"是城市人口经历集中后,往郊区、中小城镇和农村分散的一种现象。"逆城市化"是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集聚边际增长从正向负转变的转折点,是城市化进入成熟阶段的反映。西欧的"逆城市化"和农村开发,带来了城乡一体化,其中关键是乡村与城市的"等值化"建设:城市功能区(FURs)扩展、农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建设、乡村产品与服务体系(RGSs)完善是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原因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动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技术进步、经济结构的演变、联邦政府政策和民族矛盾以外 ,还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 :2 0世纪美国白领阶层的扩大及其对中产阶级地位的追求、家庭主义和儿童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花园城市”理想向“花园郊区”理想的嬗变等 ,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美国城市郊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超大规模的“中心城市”发展模式是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的结果,生产要素组织成本最小化的规律,导致工业化时期城市发展的“摊大饼”模式。“城市病”的内逼和交通条件降低物流成本的外引,导致了“逆城市化”现象的产生。“田园城市”理想在后工业化时期得到广泛的响应。成都市的统筹城乡进程是对效率约束下城市化模式的调整,是对城乡资源从公平角度的重新分配,是对后工业化时期城市建设规划的提前布局。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住宅郊区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宅郊区化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郊区住宅以其环境、价格、配套及服务优势影响百姓的生活和城市房地产格局。文章分析总结了广州市住宅郊区化的发展进程 ,并提出了住宅郊区化发展应加强规划控制力度、沿交通线组团开发、保护生态系统、关注新技术对居住观念的影响等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万州经济发展有四个基本特点,在战略上应突出四大策略原则。区域经济类型应定位为生态型经济、城市一郊区型经济、滨水型经济和“窗口”型经济;区域产业功能应定位为商贸旅游区;在经济结构模式上,应加快城市—农村型经济向城市—郊区型经济的过渡、“二三一”产业结构向“三二一”产业结构的过渡、国有经济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向民营经济为主体的混合型经济过渡;在区域经济运行模式上,应坚持走物流先行、市场带动产业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人口郊区化与居住郊区化是20世纪城市发展的主要特征,在中国的许多大城市中也开始出现这种现象;世界城市居住区的形态经历了一个思考与发展的过程,中国亦紧跟其后。文章在对世界城市居住区发展形态、布局的演变的分析研究中,试图探讨一些有益的经验,为中国城市居住区的发展和布局提供某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校郊区化背景下的成都城市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课题选取了“大都市带大郊区”的典型——成都市,作为重点调查对象。本文归纳提出综合测量郊区城市化的四个指标:人口、经济、文化和居住环境,并通过调查问卷、深入探访等对成都郊区民众和相关部门进行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用SPSS进行数据处理,根据调研数据描述了成都市高校郊区化的现状,分析了高校郊区化对郊区人口化、经济化、文化和居住环境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当前中国中产阶层的总体状况进行了梳理,指出中产阶层的政治倾向、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方面的特点,并以2018年无效疫苗事件为例,探讨中产阶层在公共舆情事件中的议程设置作用。本文认为,中产阶层的政治倾向是“情境化”的,中产阶层的政治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主导公共舆论的走向。  相似文献   

18.
国内学术界将“中产阶层”视为社会政治“稳定—缓冲”器的认知看似符合静态的中国社会结构,但就现实而言,却忽略了转型期中国政治社会情境的复杂性和过渡性。近年来,城市中产业主引发的愈演愈烈的邻避运动,更是挑战这一传统认知。基于R市“核邻避运动”的视域,我们发现中国城市中产阶层的社会政治功能在某一特定时间流下会发生转变,甚至出现了“稳定器”和“动荡器”两个相对立的社会、政治功能。而差别阶层特质、中产精英上台等内部中介机制,以及怨愤情绪生产、政府内部分歧等外部中介机制,是中产阶层社会政治功能演化的深层机制。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身份限制”和“制度限制”的二重性,中产阶层的社会政治功能往往并不会演变为“颠覆—异化”器。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新校区建设热潮的掀起以及"大学城"的出现,高等教育功能区外迁于郊区的趋势在我国愈渐明朗。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郊区政府在面对优越的郊区化高校资源时往往不能发挥政府的建设性职能。分析高校郊区化背景下郊区政府对高校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与困境,在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郊区地方政府可以积极发挥积极服务、参与合作、引导规范等三种功能来引导郊区化高校更好的为郊区发展服务,促进高校与政府间以及郊区社会系统间的良性互动,加快郊区城市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美国郊区化的启示──郊区发展在我国城市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富裕的道路,要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扩散郊区化是必不可少的。美国是一个高度城市化国家,同时也是一个郊区化国家。城市向近郊、远郊分散,形成一种新型的城市──标准都市统计地区(大城市圈)。新型城市使长期困绕城市的社会、经济问题趋于消失,使城市经济和城市化向郊区、向遥远的乡村扩散,使整个社会走向富裕。研究美国的郊区化,无疑对我国当今城市化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一、郊区化的深层原因近代城市的出现向贫困的乡村展现出强烈的示范效应,诱惑着乡村人口源源不断地向城市流动。社会流动给城市经济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