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北宋以前,期许成为圣贤的人不在少数,但就整个社会而论,还没有形成一个普遍的风气,以圣贤自居的做法也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但北宋的欧阳修扭转了这一局面,欧阳修具有浓重的“圣贤情结”:第一,他热衷于对“圣贤”之道的体认和阐释;第二,他有着浓重的自觉比拟圣贤的文化心态;第三,尤其重要的是这种“圣贤情结”表现在他一生的实践中,他在“立德”、“立言”和“立功”等方面都堪称典范。欧阳修所具备的这种“圣贤情结”有着深刻的认识价值:它充分表明了宋初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主体意识的再次高扬;在欧阳修“圣贤情结”的影响下,众多知识分子坚定地认为成为“圣贤”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他们认定自己通过努力完全有成为“圣贤”的可能;另外,欧阳修散文简约明白风格的形成也与他有意识地追摹圣贤经典风格有相当大的关联,甚至影响到了宋代众多“拟圣派”作家的出现,这可以看作是欧阳修“圣贤情结”对其散文创作,乃至于宋代散文风貌的形成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的有益于青年,一贯的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呵!”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在祝贺吴老六十寿辰时对吴老生平作出的评价。“吴老的一生,就是一部非常丰富的革命史。”这是历史学家范文澜同志看了吴老的《辛亥革命回忆录》后对吴老的赞誉。  相似文献   

3.
晚清反传统思潮论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系统清理了晚清思想资料 ,认为从戊戌到辛亥 ,中国思想精英在呼吁制度层面变革的同时 ,已经开始在文化上感觉不足 ,中国前现代文化的核心元素 ,诸如三纲、礼教、圣贤、孔子、儒学、家族主义、法古等 ,均在晚清受到激烈的抨击 ,这些抨击连同“祖先革命”、“孔丘革命”、“三纲革命”、“圣贤革命”、“礼教革命”等等呐喊 ,构成强大的反传统思潮 ,从而为“五四”思想革命奏响了号角。  相似文献   

4.
听話的度量     
我們党一贯提倡民主作風,許多同志久已养在了虚心听取各种意見的良好風气。但是也有这样的同志,由于一些旧习慣的影响,总是喜欢听各种“順耳”的話,不喜欢听那种“逆耳”、“刺耳”的話。本来嘛,好話,正确的話,赞成的話,听起来气順;坏話,錯誤的話,反对的話,听起来不舒暢。可是,既然是干革命,就不能只願听起来是“順耳”还是不“順耳”,而是应当什么話都耐心听,直到听完。不容細說,对于有的同志,听那些“順  相似文献   

5.
论"圣贤气象"--宋代朱熹、吕祖谦《近思录》研究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锡东 《河北学刊》2006,26(1):170-176
所谓圣贤气象,即圣贤风度、圣贤风范,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宋代朱熹和吕祖谦在《近思录·圣贤气象》中辑录北宋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位圣人的著述,首次专门论述了“圣贤气象”,“为有宋理学家一绝大新发明”,值得珍视。在该书该卷中,肯定了历史上的十五人为圣人,具有圣贤气象,同时把大批历史人物排斥于圣人和圣贤气象之外。其划分是否圣人、有无圣贤气象的标准,主要是看他是否求道、明理、循理。道、理就是规律。旧圣贤气象观,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应该在研究借鉴的基础上,针对现实问题,立足未来发展,大力倡导新圣贤气象。新圣贤气象的核心,是既科学务实,又文明远大。  相似文献   

6.
对于《论语》中的“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有学者从各个角度重新阐释,力图表明孔子没有歧视女子的意思。具体分析后发现,他们的论据都站不住脚,传统解释还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7.
1.“人之初,性本善”,如果将此理解为“人的天性有善的一面”,就是对的。但设若将此理解为“人的天性全部是善,没有恶”,那就错了.因为这无法解释”恶人”的产生。 2.“人之初,性本恶”,倘若是指“人的天性有恶的一部分”,那么,这也是正确的。但假如这是说“人的天性唯恶无善”,则片面,因为这不能说明“善人”的存在。 3.“人之初,一团肉”(“性白板说”或“环境决定论”),如果这是“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与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人有很大的可塑性”的意思,我就看不出这有什么不对头。但设若将其理解为“一个人是好…  相似文献   

8.
《老子》五千言,其玄言微义,可以说人言人异,这也正是它的生命力的表现。冯先生达甫(别署“绥之”)的《老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5月版),“排除一切争论,直接玩索原书指趣”,用《老子》第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贯串天、地、人的大法则来解说《老子》精义,给我们交了一把进入“众妙之门”的金钥匙。具体地说,本书有如下特色:  相似文献   

9.
2004:中国人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已然过去,我们应该如何为这一年定位?这一年很难找到标志性的事件、标志性的思想、标志性的人物。这一年勉为其难地可冠以“文化保守主义抬头年”这样的称呼,因为读经事件、甲申文化宣言等事件引起的争论,让人第一次看到有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文化态度在转向。可惜言说的背后更多的是空泛的语言泡沫,给读者留下的是过多表态的文字,而缺乏构成一个思想事件所必需的深度理论文章。既然要从人文的角度来整理这一年的历史,就首先必须对“人文”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我们今天说“人文”的时候,一层意思,是中国文化传统固有的人文,也即《易…  相似文献   

10.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是邓小平同志于1982年9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来的。这一正确的路线,切中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受到了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和拥护,并且都按照这一正确的方向努力奋斗。但是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内涵、它的内容和它的基本特征,人们似乎还缺乏深入系统的清晰的认识。现根据我个人的学习和领会,就以上一些问题略陈管见。 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内涵来说,顾名思义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是建设,第二层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早在1930年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这个思想。他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51页)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5月写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更明确地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753—754页)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人,对于这一点都有深切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近年后苏联国家受到具有所谓“民主”意义的“颜色革命”的袭击,文章对此的反思是:(1)2005年中亚经历的是与格鲁吉亚、乌克兰大不一样的“革命”。(2)革命是什么?革命是近代政治的产物,它意味着政治和社会的重大变革,从这点看,2005年中亚发生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3)最近30年来的“民主化”运动、“伊斯兰革命”和民族分离运动的互动,直接或间接地与西式“民主化”为背景的现代化“革命”相关。喧哗一时的民族分离运动似已退潮,“颜色革命”也受阻,恐怖主义和被认为“邪恶轴心”的伊朗却让美国头痛不已,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华盛顿搬起“民主化”的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相似文献   

13.
“红专”辩论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斗争为了迎接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高潮,党向青年一代和革命干部指出了“又红又专”的道路。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可是,在最近以来的“红专”辩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赞成或不完全赞成党所指出的这条道路。他们提出了种种奇怪的主张,比如:“多专少红”、“先专后红”、“专即是红”、“粉红色的道路”等等,并且用种种论据来证明他们的主张是正确的。他们中间有人说:“专是实力”、“专是铁饭碗”、“专可以一鸣惊人”、“政治是为人家的,业务才是为自己的”、“政治是无底洞,投资多,  相似文献   

14.
党中央号召在全国各族人民中开展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近现代史教育,这是十分必要的。在纪念包尔汉同志一百周年诞辰的时候,谈一谈包尔汉一贯坚持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很有益处的。有两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一刻也没有忘记过。1944年11月,新疆三区革命在伊宁爆发。消息传到乌鲁木齐,各种反应都有。进步人士认为这是一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斗争,而南京国民党政府当局则尽量缩小它的影响,说它是“六个贼娃子闹事”。随着时间的一天天过去,“贼娃子闹事”越闹越凶,当局动用军队还无法将它平息下…  相似文献   

15.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同时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是由人类智慧的结晶、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导师,还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都一贯强调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当然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马克思认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他还明确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列宁在一九○二年二月写的《怎么办?》一书中,曾讲过一句大家熟悉的话:“没有革命的理论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和我们党的其他领导人,也都一再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多次强调不学习理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了,这是喜事重重、令人兴奋的十年。十年来,由于党和毛主席一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正确方针,我国学术界表现得异常活跃。就哲学社会科学方面来  相似文献   

17.
谁难养     
孔子曾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钱穆在《论语新解》里一度认为女子小人是指先生的妾仆们,但在《论语注疏解经》里早就印出了“……此言女子,举其大率耳。”由此可知:“女子”是泛指的,而不是特指的意思,又有今人文化太保,李敖也声言“女子”是泛指。如果说个别的女人、小子,惹怒男人们而使其大鸣不平,骂一句“女人难养”也就算了,可既然是泛指,就有些不太对劲了。一贯认为“女人难养”这是男人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病根所在。男人总是站在饲养的角度看女人,把女人作为他的私有物,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了几千年,女人也以男人为轴…  相似文献   

18.
《家庭科技》2000,(9):6
给人好处时要记住,不轻给,不滥给,不吝给! 每个人都会有“给人好处”的经验,而也惟有给人好处,才能从别人身上也得到一些“好处”!如果从不给人好处,那么这个人不会有太大的成就。 不过,给人好处还是有一些学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全党的一件大事,也是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了,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提高了,改革开放就可以搞得更好,更有成效。”高度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一贯的指导思想。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都对革命和建设的成功与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党是靠思想政治工作起家的。我们党正是靠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党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20.
吕坤所追求的理想人格是成“圣贤”。他说:“学者只把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时时留心,件件努力,便骎骎乎圣贤之域。”(《呻吟语》卷二《修身》)一个人只要把性之本善发挥出来,依此而行,即可为圣成贤,这也是为人的根本和当然。在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圣贤”一直是儒家知识分子所孜孜追求的人格理想。 吕坤对“圣贤”的理想人格作过如下的描述:“修格致诚之身,任天下国家之重。上天下地填一我为三才。往古来今,贯千圣为一脉。处则使四海望其大行,出则使万物各得分愿。”(《去伪斋文集》,《九儿入学面语戒之》)“修格致诚之身,任天下国家之重”是这一理想人格“内圣外王”的外在特征。“上天下地填一我为三才”所表现的“天人合一”精神是这一理想人格最高境界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