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满族女诗人匡文留,成长于中国的西部.黄河等西部山水风景成为诗歌抒写的主要对象,那些生活在西部的人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极其多情,西部少数民族风情也在诗歌中得以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2.
章德益于20世纪80年代步入诗坛,创作了诸多优秀的新边塞诗歌,被誉为“新边塞诗三剑客”之一。此后随着人生阶段的变化,章德益的诗歌创作不断发生着新变。大体而言,章德益的诗歌创作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诗歌以现实为基调,描摹西部风物,吟唱时代精神,诗艺尚处于探索阶段;离疆返沪后,注重书写个体经验,艺术上呈现出超现实主义的倾向;晚年则追求情感的抒发和哲学的沉思,诗艺已臻化境。综观章德益的诗歌创作流变,一以贯之的是始终坚守西部、坚守诗歌艺术的本心,其创作实绩对丰富西部诗歌创作、探寻诗歌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部自然生态环境的表现是当代西部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当代西部生态诗歌以积极的态度肯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强烈的忧患意识与危机感中批判现代文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表达对绿色生态环境重建的渴望与吁求.西部诗歌中生态主题的表现对当代诗歌创作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诗人中不乏有人执著地在进行"长诗"的实验,其数量虽不能和普通诗相提并论,但试图通过具有包罗万象优势的"长诗"对诗歌的文体和思想高度同时完成一次实质意义上的超越的热情一直都存在。从事长诗创作的热情肯定受到了国内外诗坛长诗成绩的刺激,还源自西部诗人本身的一种责任热情和时代的需要。西部坐拥多元性的文化生态使西部诗人有创作长诗的地理优势。边地、边缘和寂寞是西部诗歌"长诗"缘起的主体动因。对诗歌记录当代生活功能的关注,也是西部诗歌长诗实验的重要目的。西部诗歌的长诗中普遍洋溢着一种尚武、血性、野性、坚忍的精神,信仰某种意义上是文化信仰、历史追忆和宗教遁逃,普遍观照中国人的自然生态危机和在现当代消费社会中的人文精神生态危机。长诗的实验,使西部诗歌在时空、意象、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有了实验意义。  相似文献   

5.
阳飏、古马、高尚是20世纪90年代西部诗坛灿烂星空中令人瞩目的星座。阳飏的诗歌创作审美表现较为开阔,但最能体现西部地域文学特色、也能体现阳飏诗歌创作主体成就的是其西部大自然吟章。其诗自然质朴而不落俗套,精警而明敏,有一种智慧的幽默。古马的诗歌内心饱满而外表透明,古马擅长精心构造一种氛围:空灵却渗透着自已凝练的情感,让人不知不觉地沉入其中,并为之感动。高尚力图在自己的诗歌中,再造一个精神意义上的西部,他常常赋予自已的诗歌以超越日常现实的智性和灵性,捕捉来自形而上的诗意。高尚的诗较为内倾化,富于感性而又蕴籍较强的形而上意味,呈现出一种较为朦胧内敛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6.
80年代中、后期,中国当代诗坛引人注目是西部诗群。它植根于旷远深厚的民族历史、苍茫辽阔的地域文化和超常艰辛而又充满希望的现实土壤,以着力表现"西部氛围"、"西部意识"和"呼唤浩歌"为其美学追求,成为众多诗歌流派中最有当代中国特色和生命力的诗歌流派,其创作堪称中国西部文学乃至80-9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精神和艺术上的一座高峰。  相似文献   

7.
论昌耀的精神救赎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西部诗人昌耀所铸造的诗歌世界是独特的。昌耀诗歌在以悲剧意识为主调的诗歌文本后面隐含着另一精神主脉,即与宿命论、荒诞意识、孤独意识、受难意识相抗衡的精神救赎之路。诗人试图借助诗歌、家园、爱、死亡来实现对人生的突围。探索诗人精神救赎之路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昌耀诗歌的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8.
叶芝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在表现时间强大破坏力的同时,还通过其神秘性、神圣化和空间化展现出抗争时间和挑战时间的方式,体现了诗人独到的时间观。自然意象诗歌呈现出爱尔兰西部地理空间中的植物、动物和风景,并深刻地揭示了统摄叶芝诗歌整体性的时间主题,还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叶芝诗歌时间主题的空间转向。  相似文献   

9.
在文明全球化的今天,异质文化间的交流越来越重要.为了研究中西文化良性互动中中国西部诗歌的发展受因与流向,主要以"后先锋诗歌"作影响研究的个案,主张交流、选优、提升、变异和融创的方针,详细分析了中国西部诗歌中的后现代性.发现杰姆逊(Jameson)来中国讲学和金斯伯格(Ginsberg)访华带来的后现代主义使"西风东来"成为时代潮流,对"民间写作"诗群是一个提升、壮大的机遇.  相似文献   

10.
阳、古马、高尚是20世纪90年代西部诗坛灿烂星空中令人瞩目的星座。阳的诗歌创作审美表现较为开阔,但最能体现西部地域文学特色、也能体现阳诗歌创作主体成就的是其西部大自然吟章。其诗自然质朴而不落俗套,精警而明敏,有一种智慧的幽默。古马的诗歌内心饱满而外表透明,古马擅长精心构造一种氛围:空灵却渗透着自己凝练的情感,让人不知不觉地沉入其中,并为之感动。高尚力图在自己的诗歌中,再造一个精神意义上的西部,他常常赋予自己的诗歌以超越日常现实的智性和灵性,捕捉来自形而上的诗意。高尚的诗较为内倾化,富于感性而又蕴籍较强的形而上意味,呈现出一种较为朦胧内敛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从喜剧的角度切入,探讨了西部诗人李老乡在中国新诗戏剧化中的地位和其作品的喜剧风格、表现方式、精神内涵、非常规化的语言特点及其影响,从而展现出当代西部诗歌多元性存在的一面.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初崛起的新边塞诗是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学现象,是观察当代诗歌发展历程重要的西部坐标。本文试图将新边塞诗放回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之中,以其他诗派和文学现象为参照系考察新边塞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文学史角色。  相似文献   

13.
甘肃当代诗歌的发展既与整个中国诗坛的变奏演进同气相应,也具有着因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人文历史、文学制度等内在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独特审美特点。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以甘肃“诗歌八骏”为代表的甘肃诗人在创作整体上显现出新的审美转向,这种转向是外在条件和内部需求合力而促发的。以抒情方式的现代性演进、意象选择的地域化特色与典型化处理、呼应现实的热情与主体审美的个性化表现三个方面来发掘甘肃诗歌在新时代背景下出现的审美新趋势,通过对这一新趋势的学理观察,进而进行理论的提显,以期对西部诗学理论的建设和当下诗人的诗歌创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对唐诗中有关西部民间祭祀乐舞、军中宴乐等伎艺表演诗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西部百戏的概念;以今天甘肃民间丰富的伎艺表演为对象,考察、寻绎西部百戏遥远的身姿,认识其文化形态与价值,比较系统地梳理了西部百戏的种类、特征,介绍了西部百戏情况.认为西部百戏具有百戏之“祖”的性质,西部百戏之研究具有百戏艺术原型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西部诗歌,通过对西部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的呈现,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等多角度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成为中国诗坛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昌耀及其诗歌的存在,应属当代中国诗坛的一种特别的收获。他的诗歌在当代诗歌史上具有独特的诗学价值,他卓然的人格品质和精神境界体现了诗人之所以为诗人的存在价值和当代意义。他在物欲之"冷焰"的"烘烤"中,"无语独坐"于西部雪原,用诗歌感发着"百年焦虑",同时不忘构筑一座可供身心憔悴的现代人休憩、静养的"精神高原"。  相似文献   

17.
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西部诗歌,通过对西部自然景象和人文景观的呈现,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等多角度彰显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成为中国诗坛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周呈武 《南都学坛》2012,32(4):60-63
周涛长期生活在新疆,对西部雄伟壮丽的自然风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及丰富多彩的民族生活十分熟悉,在他的诗歌中,常常借助马、鹰、山、骆驼等西部自然中具有原始生命力或自由、刚劲、雄伟与坚韧的意象符号,将西部游牧文化精神形象化,构筑起一个立体的、雄性的、质感的新疆,有力地揭示了这一区域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韵。  相似文献   

19.
当代诗人都面临严峻的考难,贫穷的诗歌与鼓吹不能贫穷的时代使得当今诗坛呈现出一征纷乱而又虚张声势的浮躁.作为"文学中的文学",诗应该如克尔凯郭尔所言:只是关于一个想象中的现想.黄默诗歌正以目有旁骛的姿态编织了一个理想的西部桃花源.遍布其绝大部分诗歌中的那种纯净、明亮使得了的诗歌呈现出清新、青春的理想光芒.  相似文献   

20.
原本面对西部大自然歌唱着西部氛围、呼唤着开拓者悲壮浩歌的“西部诗群”的诗人们,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们注视着正在发生的社会变化,开始将审美视野从自然现实转向内在心理与文化哲学的层面,转向对精神危机和新的生存困境的表现,对生命哲学和自然哲学的思考,从而显示了西部诗歌的发展演变和向诗坛主流的趋同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