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西北联大不仅秉持独特开放的办学理念,而且培育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学科专业,西北历史研究就是其中之一。西北联大时期的西北历史研究取得了诸多成效:对西北的历史文物古迹进行了考察、发掘与保护;撰写了大量高水平、开创性的学术论著;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加强关于西北历史的相关内容。西北联大对西北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弘扬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自信心;为西北历史研究特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转向"的重要标志;客观上为国家未来西部开发建设战略的规划、实施提供了一定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2.
西北联合大学(简称西北联大)是抗战时期与设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南北呼应的高等教育界两颗璀璨的明星之一,曾经在民族危难时期,支持和延续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推动了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重点通过西北联大的历史、大学精神及文化、人才培养、学术成果等方面,阐述了西北联大的重要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3.
将20世纪上半叶陕西法学教育的发展划分为西北联大前期、西北联大时期和西北联大后期三个阶段。基于民国档案与原始期刊,勾勒出1937年9月到1949年期间法学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研究结论认为:在晚清与五四运动前后,陕西乃至西北法制体系与法学高等教育虽有一些萌芽,但极为稚嫩和微弱。西北联大以其"一切为了抗战"的法学教育理念和实践,承袭了京城法学教育衣钵,续接了陕西法学教育的学脉,引进了西方法律思想及教育体制,奠定了当代法学教育的基础,启蒙了民众的现代法律理念,开启了西北地区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初步融合,其法治思想与精神和开发西北的历史重任,至今仍为西北学府所传承。此外,还在工程技术立法、农业技术立法、预防疾病立法、师范高等教育立法方面作了开拓性探索。  相似文献   

4.
"新政"时期,是继洋务运动西北近代工矿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西北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机器工业为西北的近代化奠定了工矿业基础,各类机器工厂和矿物学堂的开办,为西北用近代方式培养了第一批工程技术人员,这对西北后来近代机器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因为,他们同新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在西北整个近代历史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更是为北洋政府时期西北近代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大学与民族精神血脉相连,近代中国大学是民族精神的坚强堡垒。西北联合大学的民族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各环节,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从西北联大的历史文物、校歌的民族情怀和办学实践的精神导向三方面,可以看出西北联大民族精神的特色与现实借鉴意义:大学教育须确立坚定的民族精神导向以指导办学活动;办好大学须增强危机与忧患意识,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深化大学历史研究,有益于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当前在我国倡导"立德树人"的背景下,"新工科"的提出将成为促进工程教育全面改革创新的突破口。"新工科"的建设实际是建立在中国多年来积累的实践人才不足、高技能人才缺乏、中国传统制造业面临重大挑战等问题之上的。无独有偶,西北联大在其处于特殊历史时期下的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理念、方式和当前"新工科"时代的育人目标、人才培养特点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相似性。西北联大高等工程教育具有极大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价值,其所强调的工程教育结合实践、课程设置培养全面型人才等各方面的探索,成为当前工业4.0模式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下探求"新工科"发展路径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政"时期,是继洋务运动西北近代工矿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西北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机器工业为西北的近代化奠定了工矿业基础,各类机器工厂和矿物学堂的开办,为西北用近代方式培养了第一批工程技术人员,这对西北后来近代机器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因为,他们同新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在西北整个近代历史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更是为北洋政府时期西北近代工矿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对于西安临时大学南迁及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组建后,从母体中分离出国立5院校,且独立设置,在当时及现在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与认识.本文认为西北联大的组建及分置国立五校是国民政府改善与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西北工业合作运动弥补了战时工业生产力的不足,对战时西北经济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以抗战建国为总体目标,尽管始终面临资金缺乏等困难,但它仍然对稳定战时西北经济生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战时中国工业区的破坏和因运输困难使外货输入减少是它产生的前提,而一旦这种条件消失,西北工合就可能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组建的西北联大,自觉推进教育与抗战建国相适应,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培养学生的个人道德,增强民族自信、爱国精神。联大的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在学校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科学研究、课外活动中,形式丰富。通过课堂教学、学术讲座、课外考察、纪念活动等方式,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之一。联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培养下,形成了天下为公、不诚无物、勤奋敬业、质朴务实的优良作风和品格。西北联大的传统文化教育反映了大学是优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对于完善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分合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新见历史档案、报刊文献,清理和还原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母体与子体演化的历史脉络,重新反思和认识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研究结果表明:1937年9月10日成立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母体与其子体,即国立西北五校——国立西北工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大学、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国立西北医学院从1937年临大成立至1946年各自回迁复校,具有分而有合的紧密联系,是一个完整的研究客体。其母体与子体在大西北历时九年艰苦卓绝的办学过程,形成了人文社科、理工农医完整学科体系和教育体系,拥有505名教授和1 489名员工的师资队伍,毕业学生9 257人,五校均开始招收研究生,奠定了中国西北高等教育的基础,并为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储备了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2.
产学研紧密结合是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催生出来的新型教育模式,是大学逐渐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必然选择,受到各国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全国农科教统筹改革的试点单位,产学研结合是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校以农业科技推广为纽带,建立了三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网络,创建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总结了不同特色的农业信息咨询和培训形式,形成了校地、校企科技合作良性互动机制,促进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3.
“开发西北”是20世纪20-30年代出现的一个社会热潮,在此热潮裹挟下,西北高等教育迈出了现代化的步伐.抗日战争开始,“开发西北”扎实推进,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就是东部高校内迁运动,这一运动将西北变成了暂时的国内高等教育中心之一.抗日战争之后,虽有内迁高校的“复员”回潮,但客观上看,“开发西北”的基础,内迁高校的影响,以及内迁高校留下来的种子,构成了西北现代高等教育的基础和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4.
“后发外生型”的中国高等教育始终面临着制度调和与区域均衡的双重挑战。1927-1937年前后,面对日益严峻的内忧外患,南京国民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初步发展了现代大学制度,形成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组织机构和制度规范。在此过程中,制度借鉴与结构调整成为当时高等教育发展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从北平大学的出现到西北联大的建立,这一变迁过程体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制度移植的本土化尝试与区域分布的均衡化努力。前者是主动应对,处理国外与国内的制度差异;后者为被动承担,侧重东部与西部的格局调整。无论是制度移植的本土化过程,还是区域分布的均衡化努力,都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两大问题,西北联大建立的历史轨迹则为这两大问题提供了历史的思考与改革的镜鉴。  相似文献   

15.
陕西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两大源头:陕源与京源。在陕源即将断流之际,京源济陕,成为陕西高等教育发展的再生之源;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诞生,曾成为中华民族危难时期,支撑和延续中国高等教育的擎天柱石;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的五校分立,促进了陕西乃至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其办学传统与精神,对陕西高等教育的后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曲折发展,特别是抗战爆发后的大学西迁,引发了学者对师范教育价值的深度思考,北平师范大学融入西北联大以及其后独立设置的西北师范学院之际遇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史上的一次不平凡经历,它让国人领悟到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动变中的西北元素:直面现实,扎根本土,励精图治;凝聚人才,以教育专业精神引领大西北开发.  相似文献   

17.
创造性地理解和发展现代教学手段 ,是高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动力。融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之优势于教学之中 ,着眼于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发展网络教育 ,趋利避害 ,提高认识 ,加大投入 ,培养师资 ,加强管理 ,是西北少数民族高校进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西南联大国学教育的典范价值,根源于那个特殊时代的精英教育模式,它主要表现为雄厚的国学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上对国学教育的倾斜,传道解惑与学术实践和创作实践的紧密结合等。联大国学教育的文化效应机制,其生成根基是名家因素,亦即国学大师及其学术著作的文化影响力,其生成关键在于国学大师们的多重文化性格。联大国学教育的精英模式及其文化效应机制,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学生教育管理,是影响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制约高等教育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2005年3月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规定》集中体现了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以人为本、依法治校和规范管理的新要求。西南大学以贯彻实施新《规定》为起点,创新了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和手段,开创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局面,验证了新《规定》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