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通过对前七子及其外围成员的行踪和文学思想嬗变考察,并结合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坛形势,确定前七子领导的复古运动应该始于弘治十一年(1498),从弘治十一年至弘治十五(1502)年是复古运动的酝酿期,弘治十五年(1502)至正德六年(1511)是复古运动的发展期,正德六年(1511)至嘉靖九年(1530)是复古运动的高潮期,嘉靖九年(1530)后处于衰微期。“李、康”与“李、何”两种说法都对,只不过是就不同文体和时间段而言。前七子中只有李梦阳与李东阳有师生之谊。  相似文献   

2.
明清鼎革之际,地处西北边陲的甘宁青地区社会动乱不已,各种势力竟相争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权。顺治二年至十一年,甘宁青地区隶属清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辖制,其在甘宁青地区的军事、吏治、民族政策等方面均有所施政。对孟乔芳督抚期间在甘宁青地区施政措施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顺治朝清廷经略甘宁青地区的整体情况。  相似文献   

3.
(一)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个地区劳动、生息。从秦代开始,这一地区正式纳人中国版图,成为南海郡番禺县的一部分。此后,晋代属东官郡,隋代属南海县,唐代属东莞县,南宋属香山县。此地原来是一个人烟稀薄的渔村,到了明代,澳门地区经济才得到了一定发展。原因是广东对外贸易比较活跃,东南亚各国商船陆续来到这个地区进行贸易。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葡萄牙以进贡为名来到广东,由于没有文书证明被明政府勒令回国。但他们久留不去,偷偷地进行贸易和贩卖人口的活动。1535年(明…  相似文献   

4.
河东书院     
明朝正德九年(1514)春,河东百姓通过集资的方式,建起了一座河东书院,在之后423年的办学过程中,书院出了不少秀才、举人和清廉的官员。  相似文献   

5.
《孙子兵法》评述何香枝《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孙武的传世之作。孙武(公元前579年~公元前551年)生活在社会处于大动乱、大变革的春秋末期,其间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孙武是当时吴国的将军,有着三十年的戎马生涯,可以说《孙子兵法》是春秋以来战争经验和规律...  相似文献   

6.
东汉末年的战争动乱,如果从光和七年(184年)黄巾之乱爆发算起,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三国鼎立形成为止,长达35年.在此期间,波及中原大部分地区的大规模战争持续了多年,局部的战争也年年都有.东汉末年的战乱,加上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不断发生内战,使得战乱地区人民生活不安宁,于是向外地奔逃,去寻找安逸的乐土,因而形成了人口迁徙.  相似文献   

7.
明代文人郑满生卒年不详。今据其文集《勉斋先生遗稿》中所载墓志铭及相关诗文,考订其生于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卒于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并对其行年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8.
明武宗时期的李东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湖南茶陵人。生于英宗正统十一年(1446),聪明过人,有神童之誉。天顺八年,年方十八即荣登二甲进土,馆授编修。弘治八年,吏部廷推入文渊阁,参预机务。十八年,与大学士刘健、谢迁同受顾命,辅佐幼生。武宗时,晋少师兼太子太师交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土。正德七年十二月致仕归,十一年(1516)卒,享年七十。诏赠太傅,溢文正。李东阳历事四朝(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宦海五十载,内阁行走十八年,是活跃在明代中期政治舞台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同时.他又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文风沉雄,文词典雅,开创茶陵派…  相似文献   

9.
2011年以来暴发的北非中东地区动乱是这些国家社会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街头政治”是此次动乱主要表现形式。中东北非国家的的结构脆弱性是动乱的诱因,而这种结构性的脆弱归根到底是西式“民主”与“前现代”的东方式的帝王情节的碰撞和对决的结果。目前中亚国家结构脆弱性同北非中东国家也有类似之处,这种潜在危险也逐渐开始影响到中亚国家未来政治走向。  相似文献   

10.
文章回顾了近年来东乡族族源研究状况,对各种观点进行述评,重点分析、探讨了近年较为盛行的撒尔塔人为主说,从三方面指出此说立论不足;同时从东乡族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形成过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指出东乡族早期的形成过程和临夏部分回族是一致的,她们是同源异流群体。  相似文献   

11.
以林鸿、高木秉为首的闽中诗派活动于元末明初 ,他对明代前期尊唐诗风的演变起有重要作用。他在理学诗、“台阁体”诗风行时 ,使尊唐诗风得以保持和延续 ,又对弘、正时期诗法盛唐的文学复古运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明代儒家类丛书的编纂大体经历了明初汇纂注疏、 正嘉自抒议论、 隆万浅说评点、 启祯儒经新 说四个阶段。 明代科举制度、 科举的主试文体、 举业文风等都影响着儒家类丛书的编纂, 使其形成了重视群 经总义、 注重指导举业文章、 遵从规定注本等特点。 儒经思想学术与科举制度之间的制衡和取舍, 决定了明 代儒家类丛书编纂的复杂性———阐说儒理又要兼顾功利, 秉承程朱也不回避阳明, 兼有经学和文学的性质、 学术与治道的功用。  相似文献   

13.
明代贵州的民户构成较为复杂,一般包括明初的民屯、商屯,"熟苗"及后来从他省迁来的商人和流民。清水江流域的民户人口,在明代的中前期,史料记载较少;记载较集中于嘉靖和万历时期。但记载的人口数据变化很大,不合常理,需结合当时的政策、统计方法、社会现实、地理环境等进行具体分析。万历末期,随着贵州各地的"苗乱",清水江流域的民户人口锐减。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词话》借宋写明 ,重点当然是明。由于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和艺术的需要 ,作者除使用80多个明代真实历史人物外 ,还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明代正德、嘉靖时期约 2 0 0个左右的真实历史人物稍加变化 ,隐含到作品中去 ,以表明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的人物是可以破解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冒辟疆史称明末四公子之一,本文根据史实说明明末清初易代之际冒氏对当时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干预与作为。“朴巢”、“水绘园”和“匿峰庐”这三个园子可以说构成他生命中三个时期的缩影。  相似文献   

16.
明文学权力“移于郎署”说,滥觞于樊鹏,经康海、陆树声、王世贞、四库馆臣等不断推扬与阐释,最终由清人陈田正式推出。明文学权力“移于郎署”有一渐进过程,大致始于弘治时期,完成于正德、嘉靖间,即正德三年后的这段时间。移于郎署的文学权力主要是一般性诗文风格的主导权。从某种意义上说,此说是郎署文人鸣盛意识的产物。厘清明文学权力“移于郎署”说及其相关问题,不仅可以客观地体认明中后期文风转向之蕴涵,还能为宏观上考察、把握中晚明文学之发展、演化,提供一个相对别致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洪纯彦逸话"是朝鲜朝中后期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朝鲜译官洪纯彦的传说,而这个传说不但与历时200年的"宗系辩诬"的成功及"壬辰战争"中明军的出兵等重大历史事件有着互文性,还与改革开放后中国朝鲜族著名小说家金溶植的历史小说《报恩缎》有着极为密切的互文性。尽管"洪纯彦逸话"以及以此为蓝本的《报恩缎》与历史真实不尽相符,但从中可以领略到朝鲜人民以至中国朝鲜族人民心中类似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及几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亲华感情。  相似文献   

18.
河南禹州在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但自南宋以后渐趋"沉默"。考察明代禹州的进士数量,可以了解当时禹州的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明代禹州共有进士36名,在河南各州县中居于前列。所有进士中,景泰以前仅有2名,正德和嘉靖年间进士数量则达到了高峰,此后则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9.
明代宫廷礼仪表现为繁复、宏大、富丽堂皇的特点。由此而引起的礼仪性开支浩大。大致而言,这些礼仪性开支主要包括:庙坛、寝陵之类的土木建设与维护之费;礼仪活动所需各种用具、首饰、袍服等造办之费;重大礼仪的赏赐之费等方面。正德、嘉靖、万历三朝的历史都证明了"高频度"的宫廷礼仪活动将可能导致国家财政危机,礼仪之害有时甚于兵祸。  相似文献   

20.
《明会典》的纂修始于弘治,校订、刊行于正德,嘉靖间两次续修,万历间重修成定本.其体例远源《周礼》,近取《诸司职掌》,经历了模仿、沿袭与创新的过程.其纂修主要由史馆承担,多家机构共同参与.其资料主要来源于朝廷颁降之书、各衙门的见行事例、造表文册和档案资料以及历朝《实录》.刊行后,成为明代的大经大法,不仅在明代为百司所遵、万民所奉,而且在清初一度被奉为处理政事的政典,更成为清修会典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