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公司治理机制互动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建  刘小元  于伟 《管理科学》2008,21(1):2-13
解决公司中的委托代理问题和有效监督管理层需要各种治理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利用2002年~2005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平衡面板数据,研究大股东股权竞争、董事会构成、经营者股权激励和监事会行为4种公司治理机制的互动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大股东股权竞争与董事会构成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大股东股权竞争与经营者股权激励、董事会构成与监事会行为之间存在互补效应,这表明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机制关系呈现出复杂的特性.这一研究结论为继续深化中国的公司治理改革提供了经验证据,提高公司治理水平需要理顺各种公司治理机制的关系.实现治理机制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代理理论,研究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公司治理在根本上是对代理问题的治理,是对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的治理.现金股利能够缓解股东与经营者、大股东与小股东代理冲突,发挥公司治理效应.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流行的终极所有权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私利进行了量化,并在此基础上采用2004和2005年1099家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检验了公司治理状况对于大股东控制私利的约束效果.我们的研究表明,公司治理整体上与大股东控制私利呈现倒U型的曲线关系,这种公司治理的总体效果是监事会治理和经理层治理两种治理机制对于大股东控制私利作用的叠加,除此之外的四种治理机制并没有起到约束大股东控制私利的显著作用.此外我们还发现,不同的公司特征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股东控制私利.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4~2006年中国上市公司截面数据,在实证检验不同治理机制间替代效应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终极控制、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间的互动关系,验证了公司治理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1.董事会治理与其它治理机制间存在显著的替代效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会强化董事会治理与股权制衡度、监事会治理之间的替代效应,而会弱化董事会治理与管理层激励、信息披露之间的替代效应;2.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偏离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负面效应;3.公司治理对公司价值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其在终极控制对公司价值的作用机制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超过50%。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最后为优化中国终极控制型公司治理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湖南洞庭水殖股份有限公司捆绑上市行为以及捆绑带来的公司治理问题。分析表明 ,地方政府主导捆绑上市 ,不仅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 ,而且导致公司治理缺陷;作为大股东的地方政府听任第二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股东利益 ,而其自身利益却在股权转让即MBO中得到均衡。因此 ,在分析中国公司治理问题时 ,政府治理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吸收战略性大股东加盟是当前我国资本市场的新生事物,也是国有企业实行股权主体多元化的具体表现。本文从理论模型上探讨了战略性大股东加盟的基础条件、战略性大股东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以及战略性大股东的公司治理方式和对我国经济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大股东治理及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光荣  曾勇  邓建平 《管理学报》2007,4(3):363-372,378
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股东的出现可以解决股东分散带来的搭便车问题,减少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成本,但同时,大股东的出现又带来了另一个代理问题: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从股权集中的现状、大股东出现的原因、大股东对公司的影响、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等方面,对近年来有关大股东治理和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代理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并对这一领域内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8.
基于博弈论的均衡股权结构治理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中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比较高的前提条件下,人们认为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集中股权结构是治理问题存在的根源,建立均衡的股权结构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本文引入多个大股东均衡治理模型,进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建模和分析,分析的结论是:在目前的公司治理环境、传统文化背景条件下,均衡的股权结构的治理模式未必优于"一股独大"股权结构治理模式。治理结果取决于大股东之间相互博弈过程中的策略选择,而这些股东之间的策略选择与公司治理环境、传统文化、价值观等有关。最后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治理结构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决定因素,具有系统性特征,大部分上市公司存在"为融资而融资的"现象,上市公司盈余管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大股东控制。治理盈余管理的关键是实施对大股东的有效控制和健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0.
双重委托代理下独立董事治理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育华 《管理学报》2011,8(7):1081-1085
为深入理解独立董事在双重委托代理关系下的治理功用,并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提供理论借鉴,运用双重委托代理理论对独立董事治理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为监督CEO而提高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例,CEO会越不愿意与董事会共享公司内部信息,使得独立董事难以直接降低第1类代理成本;另一方面,为监督大股东侵占而必须进行的独立董事"独立化"有可能在抑制第2类代理问题的同时,削弱大股东治理机制的有效性,诱发严重的股东与经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间接增加第1类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11.
以2008-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多个大股东对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多个大股东并存增加了企业现金持有,这种增加效应主要出于大股东的“预防性动机”和“战略性动机”;而且其影响在民营企业和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更加明显。这种“高持现”并非大股东之间“共谋”的结果;相反,多个大股东股权结构通过增加企业现金持有提升了企业价值。因而,上市公司应结合自身企业特点,引入多个大股东并存的治理机制,发挥大股东积极的公司治理作用;同时,保持充足的现金储备,把握市场机遇,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绩效评价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本文在对现有监事会评价理论与实践回顾基础上,结合中国自身环境条件及改革进程,设计了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利用调研数据,对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水平进行了评价与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监事会治理总体水平较低,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性质之间的治理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别,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亦对监事会治理的有效性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引入合谋薪酬的委托代理模型中,探究高管股权激励对大股东掏空的作用机制,通过数值模拟与规范分析,从收入效应、风险效应以及身份转换效应三个层面阐释高管股权激励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路径,并以我国沪深A股2009年至2013年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面板回归分析发现:高管股权激励存在抑制大股东掏空程度的作用;在股权集中度低、控股层级高和两权分离度大,以及市场化程度低、国有性质和集团控股的公司中,高管股权激励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显著,成为有助于投资者保护的内部治理机制;准自然实验的PSM-DID方法稳健性检验也支持了研究假设,并且高管股权激励对大股东掏空在滞后两年的抑制效应显著。研究揭示了高管股权激励对大股东掏空的抑制作用及情境差异,这为从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提出抑制大股东掏空的政策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4.
大股东的支撑行为与隧道行为——基于托普软件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本文结合托普软件案例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实施支撑行为(propping)和隧道行为(tunneling)的动机及实施途径,并对相关的治理机制进行了讨论。我们发现,支撑行为与隧道行为是大股东为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方向不同的利益转移行为,支撑行为的目的在于提高上市公司的业绩指标,而隧道行为的目标是实际资源向大股东转移,通常不影响当期业绩,但对公司价值和小股东利益造成长期损害。充分发挥外部治理机制作用,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的法制建设是制约大股东行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大股东控制影响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使用随机前沿分析(SFA)测度中国上市公司投资效率的基础上,将股权结构、公司治理机制、投融资行为与投资效率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体系,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就大股东控制对投资效率影响的作用机制及其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以鉴定中国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结果表明:大股东控制对投资效率具有“激励效应”和“损耗效应”的两面性,并且其“损耗效应”大于“激励效应”,大股东控制通过独立董事比例和资本结构对投资效率发生的“损耗效应”是中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无效率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完善其他能有效制约大股东“损耗效应”的公司治理机制,才能有效地优化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促进中国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基金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在改善公司治理方面被寄予厚望,但是对基金能否在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则鲜有研究。本文首次按照基金监督对象的不同,将基金的监督作用分为"监督高管"和"监督大股东",从基金公司的治理状况出发检验在上市公司高管非自愿性变更决策中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的途径。实证结果表明,在基金公司治理状况比较差的条件下,基金会与上市公司高管"合谋";而当基金公司治理状况比较好的条件下,基金公司在上市公司高管非自愿性变更决策中能够发挥"监督大股东"的治理作用;没有发现基金公司"监督高管"的证据。"监督大股东"假说的提出,既丰富了基金参与公司治理的理论,也是首次从企业微观决策层面发现基金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发挥积极治理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监督还是掏空: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股价崩盘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化成  曹丰  叶康涛 《管理世界》2015,(2):45-57,187
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上升,究竟会导致大股东更有动力监督管理层,并降低其掏空动机,还是更有能力掏空上市公司、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呢?为此,本文以2003~201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大股东持股比例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提高,未来股价崩盘风险显著下降;在控制了内生性等问题之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这支持了"监督效应"和"更少掏空效应",但不支持"更多掏空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大股东持股同时通过"监督效应"和"更少掏空效应"影响股价崩盘风险。本文不但深化了股价崩盘风险影响因素研究,而且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对于深入理解大股东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防范股价崩盘、促进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根源及其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行为机理的分析,本文认为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是造成国有控股股东滥用控制权、掏空上市公司的根本原因。这决定了我们必须在深化国有产权制度改革、减持国有股、完善股权结构,进而改进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采取多种措施清欠大股东占款,遏制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行为的再发生,实现上市公司质量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我国的国有企业在财务治理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财务治理体系不健全、行动散漫、中小股东的权益被大股东侵占、股东之间信息交流不足等。本文阐述了国企财务治理中的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监控系统在财务方面的治理绩效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检验了大股东在财务方面治理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财会专业背景独立董事在抑制盈余管理、提高财务安全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财会专业背景独立董事与执行董事这两类人员在治理中的作用有所不同;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已经显现,有必要继续改善制度建设。财务总监制度和财会专业背景监事在财务方面的治理绩效有待改进,企业财务监控系统在财务安全性方面的作用也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