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作方法概念不该遗弃,而应重新认识其内涵和层次。本文认为,创作方法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创作目的、创作对象和创作原则。具体创作对象的差异以及三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使得创作方法具有无限丰富的形态。风格的多样反映了创作方法的多样。以这种新的创作方法概念,可以对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如创作方法与世界观、文艺思潮及风格流派的关系问题等,作出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文学思潮类型研究和创作类型研究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创作类型研究往往成为文学思潮识别的前提和基础 ,有助于具体文学思潮的发现。但是二者在性质、外延及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不能没有自觉的区别。尤其是分类原则的确定 ,不可照搬创作类型的划分标准 ,不能只适用于创作类型和创作思潮 ,还要适用于包括理论、批评和接受等领域在内的文学活动整体意义上的文学思潮。因此 ,分类原则应尽可能往文学思潮类型最高层次的范畴进行抽象  相似文献   

3.
作为悠久绵长的诗歌流派和文学风格,中国古代清淡诗派及其清淡诗风本身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内容。从趋同和创异的角度看,清淡派成员对本时代文学思潮和美学思潮的取舍与选择,以及他们对待所处时代文学思潮和美学思潮的态度,直接反映了他们的创作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几乎是个蒙尘的领域,而他的创作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则更是个有待深入探索的问题。郁达夫的创作作品与翻译作品在思想内容、主人公形象、作品格调及表现手法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美学一致性,体现了二者之间相生相长的互动关系,说明了翻译与创作在一国之文学中同等重要。这对研究兼作家与翻译家于一身的"五四"翻译家群体也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思潮作为观念系统是一个群体性精神结构,它贯穿于整个文学活动各个领域。创作思潮是文学思潮整体中的部分,而创作方法则是创作思潮这个部分中的部分。就理论性质而言,文学思潮概念主要是文学史范畴,创作方法属于美学范畴。在外延上,文学思潮可以包合创作方法,创作方法既可以隶属于文学思潮,又可独立于文学思潮之外而存在。  相似文献   

6.
"共同纲领论"文学思潮观持论者断言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文学思潮,而把人文主义和启蒙主义贬为非文学思潮,从而无视文学思潮的近代形态所普遍具有的过渡性历史特征。这种过渡性表现为文学思潮主体意识的自发与自觉交织,文学思潮构成的配置仍以创作、接受思潮为主流,虽然出现了与自发型文学思潮对立的新规范,但又没有完全摆脱原有规范体系的限制,新旧思想既互相冲突又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7.
从题材、主题、艺术形式、基本表现手法和风格等方面来看,列斯科夫的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尝试和模仿时期,创作个性逐步形成时期,创作高峰时期,创作的承继、回归与超越时期。列斯科夫的小说以其广泛的题材、独特的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反映出时代的诸多特征并形成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8.
文学思潮论     
近些年,在归纳中外现、当代文学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出现了“泛思潮”倾向,动不动就把一些文学现象冠之于“文学思潮”,以至混淆了文学思潮、文学流派、创作方法、文学时尚之间的区别。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弄清文学思潮质的规定性以及它和上述几个概念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童年经验主要是通过对"六十年代出生作家"个性、气质、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建构,来影响他们的创作风格的。从"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的小说中我们可以发现,童年经验中的时代、家庭、地域等因素对他们创作风格的形成都有着深刻影响。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到,并不是童年经验中的所有因素都会对作家产生同样重要的影响,因为对于儿童来说,那些给予他们最深、最强烈的情绪体验的事物才会深深影响到他们个性、气质、先在意向结构、心理定势及心理结构的形成,所以为了全面而透彻地把握"六十年代出生作家"创作风格的成因,我们应对他们的童年经验进行综合而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对陈少明<中国哲学史研究与中国哲学创作>一文的回应.把"哲学创作贫乏"作为一种现象予以评论的各类观点背后,有着不同的哲学观基础;而一种哲学观虽然在作为哲学批评之依据的时候会有其针对性,并且以此为准则的哲学创作局面也可能产生出极大的新鲜性,但在更广泛和复杂的批评对象面前,以及在将其作为哲学创作之根本立足点的时候,此种哲学观同样可能表现其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为了克服哲学创作贫乏的状况,而从哲学观上把哲学树立为一种"究极"性的学问,那也可能意味着对哲学自身品性的背离.①一文的回应.把"哲学创作贫乏"作为一种现象予以评论的各类观点背后,有着不同的哲学观基础;而一种哲学观虽然在作为哲学批评之依据的时候会有其针对性,并且以此为准则的哲学创作局面也可能产生出极大的新鲜性,但在更广泛和复杂的批评对象面前,以及在将其作为哲学创作之根本立足点的时候,此种哲学观同样可能表现其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为了克服哲学创作贫乏的状况,而从哲学观上把哲学树立为一种"究极"性的学问,那也可能意味着对哲学自身品性的背离.  相似文献   

11.
人道主义文学主题在工业题材创作中的表现,经历了从现代文坛到当代文坛的多重变化。这其中有两种走向值得关注:一是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的变迁,往往影响着人道主义主题的文学诠释;二是随着“文学即人学”的创作深化,随着工业环境变革中人的问题的凸现,人道主义文学主题的开掘,会不断地以日益丰富而独立的表现形态,逐步走向创作的自觉。  相似文献   

12.
郑板桥在审美创作中关于心眼、意法、雅俗方面的阐述 ,丰富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把审美创作与思想内容、创作体验等密切结合 ,解决了主客体之间具有丰富内涵的审美关系 ,对于当代审美观念和创作思想亦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人道主义文学主题在工业题材创作中的表现,经历了从现代文坛到当代文坛的多重变化。这其中有两种走向值得关注一是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的变迁,往往影响着人道主义主题的文学诠释;二是随着“文学即人学”的创作深化,随着工业环境变革中人的问题的凸现,人道主义文学主题的开掘,会不断地以日益丰富而独立的表现形态,逐步走向创作的自觉。  相似文献   

14.
关于南宋姜夔的词风,学者总结出有清空说、清刚说、清劲说."清空"最能概括其创作风格.拗句、虚字的运用以及对江西诗法的使用等对"清空"词风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吴文英以"质实"与"清空"相对,但词作也具白石清峭、空灵之笔."清空"的形成有着南宋复雅思潮、佛教禅宗的背景.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唐宋诗的拗句,同时姜夔词与唐宋诗词作...  相似文献   

15.
儒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学术流派或学术思潮,以此为标志而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儒学发展的每一段落,甚至包括其分化和遭到叛逆的段落,均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导致其时文学思潮、热潮或特定创作倾向的产生.这种情况可大致归纳为:孟、荀尚义劝学与宏辩文学思潮;两汉经学与大赋高潮;魏晋玄学与文学尚简嗜奇热潮;两宋理学与文学尚理倾向;明代理学发展与文学思潮的演变,具体表现为阳明心学与小说浪漫化思潮、泰州学派与小说世俗化倾向;清代乾嘉学风与小说炫耀才学热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极重要的两个系统,儒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的这种特定联系,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的重要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理论蕴涵.  相似文献   

16.
程光炜:今天,我们很高兴地邀请到一些在当代乡土题材小说创作和研究上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作家、批评家来参加这个会."乡土文学创作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是一个关涉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话题,已经有很多讨论和研究.但是,在我的理解中,这个话题在今天实际有一个如何"语境化"的问题,即怎样认识当前的乡土小说创作与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之间的关系,文学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创作本身所存在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油画创作极速发展的时期,由于某些旧传统的负累、图像时代的迅速到来以及西方多元艺术思潮的冲击,使当前的油画创作出现了一些误区,值得关注。有必要对油画创作的逻辑思维误区重新进行梳理,并期待不久的将来,中国油画界出现更有价值、具有东方风格与中国人文精神的油画作品。  相似文献   

18.
王世贞的文章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必秦汉"说的复古派文章学观念,这一点上,王世贞可谓明代前、后七子复古运动的中坚。一是学者型的文章创作风格,"沉思翰藻"是王世贞文所体现出的最为典型的创作风格。一是量大质高的实用文创作,这也为后七子的文章创作赢得了"文盛于吴"的盛名。  相似文献   

19.
生活转折与创作转型——试论皮日休创作差异形成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皮日休前后期作品在内容、体裁、风格乃至成就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其创作表现为一个转型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创作者的人生经历尤其是生活转折密切关联.皮日体生活转折带来政治热情的消长以及性格气质的变化,创作主体心态与此遥相呼应,互为表里.两者的互动关系,正是前后期创作差异形成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有关"文学思潮"的概念界说,至今仍处于人言言殊的尴尬境地,由此所引起的文学思潮研究的"泛化"弊病难以根除.总体看来,迄今为止有关文学思潮的概念界说大致可以归纳为"创作本位论"、"多元存在论"和"抽象外在论"三种.三类概念界说在范畴和逻辑架构上的不同,其实质是与研究主体"认知"模式的差异密切相关.深入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根源以及由此带来的"定义"歧异问题,是扭转文学思潮研究"泛化"局面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