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儒家絜矩之道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人论《大学》多重“格物致知”一章,然絮矩之道的提出具有更重要的理论意义。朱熹为絮矩之道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理论体系,包含政治方面以我为中心的自我调节,经济方面与民同利的关系调节,用人方面举贤授能的机制调节,思维与行为方面推己及人的社会调节。对儒家絮矩之道进行现代诠释,可以在政治活动中进一步发挥主体对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能动作用;在经济工作中发展经济,保民富民;在人才竞争中广揽人才,虚怀若谷;在社会生活中建立“处处以对方为重”的新型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社会和谐思想可概括为三方面。一是把“和谐”作为“道”的基本特征和万物一体共生的第一性存在状态,将人类与自然包容于一体。二是展开和谐社会的建构,奥秘是把主体性的“有为”政治基于“无为”的“道性”展开,关键是“让民自化”,以达成社会和谐。三是在社会实践的生活层面上,在“道之动”的辩证本性中确定循道的主体取向,主张“尊道贵德”行“圣人之治”和推行“三宝”思想。老子的这些思想对处理当前人类的关系困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忠恕-絜矩之道"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絜矩之道"是原始儒家关于人际行为的重要规范."忠恕之道"是孔子践仁的基本行为原则,"絜矩之道"是对"忠恕之道"的继承与发展."忠恕-絜矩之道"的推行,有效维系了我国传统社会的人际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维度,因此,对于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大一统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老子的大一统思想,指老子以其道论哲学为指导,从“自然”之“道”(天道)推及人和社会之“道”(人道)的认识体系。“道”是核心,一切皆统一于“道”,并在“道”的规范下演变发展。老子的道论在思维方式上,主张整体性、和谐性和统一性;在社会政治思想上,着眼于中国自然主义的政治和伦理,探求解决社会矛盾和对立的根本原则,希望通过返朴归真的规劝和改良使充满矛盾与对立的“天下”复归到“道治”的境地。  相似文献   

5.
道教之“道”,是神仙信仰之“道”;道教之“教”,是“教化”之“教”。作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以神仙之道设教是道教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显著特征。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神仙道教力求从调节人们的身心关系出发,逐渐形成了注重内在炼养、注重师承传授的宗教文化特色。道教的这种调节和整合功能,客观上适应了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体现了道教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面。同时,由于道教文化兼容并包,涵盖斋醮科仪、风水术数、武术导引、医药卫生、内外丹炼养等内容,这些内容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深深的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世俗社会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道教又被称为生活道教。  相似文献   

6.
扬州学派的人文精神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以礼代理”的修身治国之道;提倡仁爱、“絮矩”和“改过迁善”的理想人格;主张变通、发展和创新,积极进取,不断追求,实现人生价值。扬州学派的人文精神在当代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 规划中“包容性增长”概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容性增长”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经济增长与其他各方面的增长应该是互相协调、和谐增长、可持续增长和科学增长;经济增长的同时,财富公平分配,不造成贫富差距,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使所有人都从增长中获益。文章旨在通过对“包容性增长”概念之阐释,以更好地理解“包容性增长”的深刻含义,促进经济变革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道”是老子政治世界的基础与核心,集中表达了老子对理想政治的憧憬.道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理想的治国之道.自然无为既是宇宙人生的最高价值,也是国家治理的至高境界.在老子看来,体道圣人是实现理想政治的前提;无为而治是实现理想政治的核心;小国寡民则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社会状态.  相似文献   

9.
元代儒士在传统“华夷”的问题上,以宋儒道统观念为基础,重塑了华夷各族多元而同“道”的大一统观。一方面,他们吸收“中州之道”与程朱“道学”理论,以“道统文脉无南北”“华夷千载亦皆人”,论证了儒家的仁爱生民之“道”,可以超越地域、种族、国别,圣王之“道”的理想社会可以成为各族共同的追求,使各族群达成文化共识;另一方面,提倡“王道之所在,正统之所在”,要求君王统一天下的取之有道和王朝治理的治之以道,使“大一统”的政教秩序立足于“王道天下”的太平愿景。华夷同“道”的大一统观推动了元王朝统一多民族政治文化共同观念的形成,使元王朝成为中华文明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吏道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特殊概念,其本质是吏道观念系统对吏治实践规则的决定,是为政观念之主观见于为政实践之客观的认知与行为范式,是由一定的政治观念系统所决定的政治行为规范。传统吏道的内涵可从自然起源、历史演化与社会认同三个方面寻求依据。传统吏道包括“散点织锦”与“纵深分布”双层结构;吏道的具体运行轨迹主要有二:一是由表及里,二是由内而外。传统吏道具有四大特征:理想性和现实性的对立统一,平民化与精英化的对立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对立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对立统一。吏道的内涵决定了吏道的结构、运行与特点,是吏道的核心。中国传统吏道对于现实社会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是一个自发的基于市场化改革而产生的社会宏观变迁,它的剧烈变动最终都体现和反射到农村政治机制和农民政治生活之中。日趋活跃的市场经济推动着农村社会主体的分化、利益的多元化、结构的分层化。利益成为人们关注、追求和维护的重点。而正是对利益的愈加认清和重视。就愈加需要对利益的表达渠道和机制进行调整和规范,特别是随着市场化发展而日渐觉醒的农民的民主意识、法治理念、权利思维、平等观念的不断增强,使得农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关注和参与农村社会政治事务。农村现有的基层政治制度和农民政治观念面I临着变革和调整的重任。  相似文献   

12.
高校专业设置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保持一致,才能培养适合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人才。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同步变动,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必须适时调整,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在专业设置上应严格遵循"依据需求,强化特色;面向社会,充分论证;优化结构,择优设置;控制数量,持续建设"的原则。本文在分析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基础上,构建了满足于人才需求变动的专业设置原则。  相似文献   

13.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制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法治精神与法制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法制建设必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和谐社会的法制建设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重视保证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得到进一步充分发展,立足于使社会公平与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重视规范诚信友爱行为,充分体现对创新与创造行为的保护,维护好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积极规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道德、社会价值观念和规范的社会特征是十分明显的。它们应该被理解为"标准的解释结构",以规范的方式或者描述性认知的方式被加以运用。这两种方式都是"有效的",并且都与特定的文化有关,虽然事实上有许多价值观念是跨文化的,比如所谓的"道德金律"。在儒家思想中,关于相互关系的准则(恕)在相当正式的通则中是一个最核心的准则,也是与其他准则和价值观念(仁、忠)紧密联系的一个"元层次"的准则。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深刻的监察法治思维,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形成了立体多层的监察法治思维体系.从理论维度上看,囊括了党的领导思维、人民主体思维、中国法治思维、全面反腐思维;从实践向度上看,强调将党的领导贯彻于反腐实践,通过法治反腐来增进人民幸福,促使监察制度优势转化为监督治理效能,凭借高质量监督推进反腐工作高质量发展.监察法治思维体系集中表达了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基本逻辑与核心要义,即党以法治的方式实现对公权力运行的全面监督.习近平法治思想发展了监察法治思维并引领监察法治实践迈向新高度,促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党的领导更有制度体现,反腐为民更具制度效能,法治方式更有人才支撑,全面反腐更具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事管理工作面临战略性调整 ,人事工作必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为解放生产力服务。人事工作者需要树立新的思想观念和人才观 ,提高自身素质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发展推动了乡村社会关系的转变,创造了新乡贤培育的时代舞台。民族旅游场域培育出了多元化的乡贤结构,其中新乡贤可分为本土乡民类的"守土"乡贤、"返土"乡贤,以及旅游移民类的"外来"乡贤和"外籍"乡贤。尽管旅游新乡贤群体内部异质性较高,但持有不同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的个体都实现了向综合精英型乡贤的多级跳跃及角色转换。新乡贤在民族旅游社区中扮演着文化传承者、创业示范者、社区融合者和文化传播者等多重角色。同时,多元社区角色间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是旅游新乡贤的基本实践;经济能人是他们的成长基底;文化代理人的公益性与经济能人的代表性打开了新乡贤与政府沟通交流的渠道,承袭了传统社会"国家-士绅-民众"中的中介角色,践行了新时代背景下"双轨制"的乡村治理道路。  相似文献   

18.
道德性是传统儒学的根本特征之一,其形成与中国先民的忧患意识密不可分。要求顺天守时的大陆农业经济构成了忧患意识产生的基础,人间世的动荡失序促成了其最初的觉醒。正是在忧患意识的促动下,中国先民思维所关注的重心完成了从天道向人道的转移,这体现在儒家那里,就是其重视人自身德性修养的道德性特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专业舞蹈学校教育,是从1954年9月6日成立北京舞蹈学校开始。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受前苏联的影响,一开始就走向了"早期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其教育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适应全国文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具有全面表演能力的舞蹈演员和教员"。这种单一的办学定位,虽然对培养"高、精、尖"舞蹈人才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需求和人的需求的多样化,也逐渐暴露出其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如此继续发展下去,对学科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会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为此,必须调整其办学思路,明确办学定位,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及人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加快经济与社会发展是目前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随着中央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的调整,经济区域发展功能的定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科技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要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经济与社会既快又好的发展,关键在于教育科技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