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思想·理论·趋势:对北美媒介生态学研究的一种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波兹曼在1970年首次提出"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的定义和范式之后,它就成了媒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命题和基础分析框架.从多伦多学派到纽约学派,再到其他支流学术种群,数十年的北美媒介生态学研究大致经历了由冷僻渐趋热门,由边缘走向主流,由北美传播到全球的过程,其研究领域由社会人文扩展到国家战略,研究成果从相对单一发展到丰富多元.正是基于对媒介生态学研究中复杂的、全球性的、内在的网络关系的深入理解,以历史为经,以理论为纬,可以将北美媒介生态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和理论归纳整合成媒介时空论、媒介人体论、媒介场所论、媒介容器论、媒介情境论、媒介环境论、媒介进化论、媒介依赖论、媒介失控论、媒介控制论等"十论",并从中看出北美媒介生态学的发展轨迹和内在逻辑.在这一历史考察中,其未来趋势同时一露端倪:在世界范围内,学术研究与社会行动结合,文化批判向人文关怀靠拢.  相似文献   

2.
《水浒后传》虽然不足以列入一流经典,但在探讨中国小说批评在金圣叹等人影响下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时,此书无疑具有作为例证的价值。《水浒后传》被作者陈忱用来表达对政治的疏离和不满,书中引入了小说可以表达个人感情的观念,这使作者站在时代的前沿。中国妇女文化经历了明末清初以及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这两个时期的发展,在第二个时期,女性可以是读者、评论者甚至作者。女性读者推动了小说的发展,到《红楼梦》续书时表现尤为突出。各种《红楼梦》续书显示出女性可以是值得尊敬的小说批评家,续书的情节经常回应女性的关切。出版、传教和妇女之间有一定关联。出版文化与妇女文化在19世纪末以前有所发展,中西小说在19世纪都拥有了更多的读者。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读者不断增长的兴趣;另一方面是书商们敏锐地意识到小说能带来更多利润。就传教士而言,他们意识到小说能改变读者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对历史学家来说,言说即是存在。历史学家不应让人们在平常处认可自己,而应力求让人们在非常处理解自己。在某种意义上,当代史言说是一种纯粹的政治性话语。如果说,历史事件有赖于记忆的话,那么,当代历史则制约着记忆。当代史言说则成为这种记忆的最一般的形式。  相似文献   

4.
伯顿·R·克拉克从学术组织的视角指出高等教育系统内存在着丰富的文化成分,深含着作为学术系统所独有的信念和追求.在恢复了高等教育系统的文化面貌后,他深入分析了高等教育系统文化的类型,并且表明系统文化具有多样基础上的松散整合这一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指明这种高等教育系统内在的文化是变革的"缓冲器"和内在动力,是高校在社会的流变中保持自身特色并得以生机勃勃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对“两希”文明和谐平衡这一西方文化理想的呼唤中,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用精彩的镜像语言,对一系列具有浓重宗教色彩和终极意义的主题展开了富有里程碑意义的阐释。这种阐释,只有放在“两希”文明的背景中,才能获得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更为深刻的理解。温暖的童年经验,使得将“全部创作建立在童年印象基础上”的伯格曼,获得了汲取各种文化给养的能力和兼容并蓄的潜质;伯格曼从基督教的“罪与罚”中超拔出来,在“意识”与“良知”、“知”与“行”统一融合的人生和艺术道路上,推进着理性与信仰殊途同归的进程;在个体精神的层面上,伯格曼与存在主义达成一致,将审美境界与宗教境界、艺术与神圣存在相互交融,以“在静穆中激荡”的影像风格,传达着“两希”文明相互包容的哲思。
   相似文献   

6.
丹尼尔·贝尔判定扮身为普世公理的意识形态在20世纪50年代即告终结。导致左派和右派之争的意识形态问题化身为大政府和小政府以及经济政策问题。但是这并不意味历史的终结。贝尔反对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认为福山把冷战终结看作民主和市场,说到底是资本主义普世信念的胜利,但事实是历史在后工业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三个基本领域中,呈现出了新的气象。贝尔与马克思的渊源关系可谓深厚,但是总体上贝尔将马克思的历史观读作黑格尔遗风,认为马克思的阶级分析已无法解释今天的后工业社会。这本身是不是历史终结论的一种戏拟式演绎?  相似文献   

7.
〗《礼记·乐记》作者历来众说纷纭,有子夏、公孙尼子、刘德、刘向诸说,近代以来争论尤为激烈。《乐记》部分章节与《荀子·乐论》高度相似,于是又有《乐记》抄袭《乐论》和《乐论》抄袭《乐记》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而就现有文献考察,汉人《礼记》绝非《大戴记》和《小戴记》两种,今传本《乐记》则是《小戴记》中所保留之《乐记》,而非刘德等所撰24卷本《王禹记》或刘向校定23卷中秘书本《乐记》一部分。《荀子》之书为刘向所编定,《小戴记》也为刘向所校定,均依据原始文献,未曾篡改。大、小戴之师后仓乃“荀卿之支与余裔”,《乐论》并非荀子手著专论,而是荀子后学记述荀子论乐之语,包括古事与古言,以批判墨子的非乐思想;《乐记》也是荀子后学所记先师论乐之语,以阐述儒家乐学理论,同样包括古事与古言,它们之间同源异流,不存在谁抄袭谁的问题。后人是此非彼,强分轩轾,并无必要。还原《乐论》和《乐记》的成书情况,战国末年的荀子当为始作俑者,而文本写定则是荀子后学所为。将儒家形成系统的乐学理论归功于荀子学派,符合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实际。   相似文献   

8.
福柯文艺思想的根本方面是“关系本体论”。福柯在“文学时期”就思考并提出“文学本体论”的问题,其文艺本体论性质是“关系本体论”,基本方面由“体验”、“隐喻”、“历史”三个维度构成:“体验”是存在与他者的关系维度,体现出理性与非理性对话交流的开放思维;“隐喻”是形式与意义的关系维度,体现为语言内部与外部关系的新型构造;“历史”是结构与变化的关系维度,话语分析成为有效的批评方式。福柯的“关系本体论”文艺思想,对后现代主义文论具有反思与认识价值,对当代文艺理论学科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70年代以莱,“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推动了统希型行政文化和管理型行政文化向服务型行政文化的转变。作为一种新型行政文化,服务型行政文化表现出民本位、有限性、责任性、高效性、参与性等特征。在我国构建服务型行政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构建的途径应当是对我国现阶段行政文化中的三部分内容分别进行合理扬弃,使其有益成分和先进性特征实现内在整合。  相似文献   

10.
词义场·语义场·语义框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题目中所提的三种理论是当前关于词项、语义集合讨论中的热门话题,很多领域中的人都在讨论。这是因为词项、语义集合是语义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也是哲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文以语言学的语义学为中心,介绍这方面研究的一些来龙去脉,特别是历年来Fillmore的思想演进。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加速推进破坏了适应人类自身生存的文化生态,其结果必将导致人类文化多样性的消失,造成人类文化危机。文化生态理论对解决人类文化危机特别是对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论指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坚持整体性、本真性原则,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生存的环境一起保护,这样才能保持文化生态平衡,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化传统赋予了性别关系诸多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内涵。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存在,客观上要求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传统之中的人要秉持文化自觉的基本理念,审慎对待自我与他者的文化传统对于性别平等关系的不同解读与表述,进而建构起符合自身文化特点的和谐的性别关系。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多样性既表现为文化的民族性,也表现为文化的世界性,世界文化是由多姿多彩的各民族文化组成的。文化殖民主义企图用单一的文化模式强行取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模式,违背了不同文化主体间平等交往的原则,是对人类文化生态的破坏。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利益,也是世界文化生态平衡的前提,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马知遥 《东方论坛》2020,(2):148-156
随着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也由传统的口传心授向多元化发展。尽管随着时代的转变,传承人的主体地位依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关键,但促进传承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一直是非遗发展的永恒主题。因此,积极营造非遗的文化生态环境,探求非遗文化认同和活态性保护模式,增加传承人身份认同和传承的自为意识无疑是提高非遗存续力的重要手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前社会文化环境下非遗传承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进程中,许多西方民族国家在进行经济政治交往中,强行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希望用本民族的文化与文明统一全球,从而形成文化同一性。但是,历史事实证明文化的同一性不能形成,推行文化同一的国家和民族在历史中的结局也并没有实现文化的真正同一,反而激起了更大变化的多元和差异性。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融合是一种趋势,也是现今人类解决“文化困境”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经济的全球化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将会导致深层文化的“多元化”和表层文化的“趋同化”的趋势。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深层文化多元性和表层文化趋同性的辩证统一,我们要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努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她更具有世界性。  相似文献   

17.
徐建 《东方论坛》2007,(6):22-26
文化多样性是关于文化形态的概念。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得以延续和保存的重要前提,也是人类文化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对文化多样性的考察十分必要。从文化生态的视角可以对文化多样性进行深刻的透析。文化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多样性文化的分类及其生态关联就是在这种透析过程中的理论拓展。这种分析对于我国目前和谐文化生态的培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文化比较研究中存在着一种重对立、轻同一的倾向 ,甚至于把对立绝对化。这一倾向会导致文化多元论 ,导致文化的非本质主义 ,导致狭隘的民族主义 ,在此倾向的主导下 ,文化比较研究缺失了科学前提 ,存在着诸多标新立异、自立山头的现象 ,陷入到了互相隔绝、各自为战的状态 ,偏离了交流、融汇、整合的方向。若容此长期存在 ,则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学做出理论贡献就是一句空话。因此 ,在文化学和文化比较研究领域进行拨乱反正 ,树立文化一元论 ,是一项紧迫的课题和任务。从哲学意义而言 ,文化学的本质是人的文化 ,从而文化学只有一种 ,即人的文化学 (所有人的文化学 )。文化一元论的理念与“全球一体化”的社会实践相伴随而生 ,已经成为一面革命性的旗帜 ,将引导全人类为最终走到一起而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19.
文化作为人生存方式的反映,凝结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丰富性的总结,是人创造性的表现。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文化模式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先进文化取代落后文化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条件。落后的文化模式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表现为文化失范状态,产生了文化和发展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文化模式和人的生存方式都进入高一级的阶段。文化转型是发展的深层表现,新文化模式所具有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将从根本上冲破旧文化传统和体系的束缚,实现思想大解放,为社会的进步注入新的活力。建设现代社会,创建先进文化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遗产保护体系中,还没有专门针对文化生态区的保护项目,但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常强调并倡导在全球探索生物和文化多样性的多维度(不可移动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文化产业中的文化表达多样性)保护方式:强化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关系;扩展文化遗产的概念,纳入非点状整合式遗产;强调遗产对文化认同、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的重要作用是其生命力的重要保障。这些经验对我国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