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新《公司法》尊重意思自治的理念,凸显公司章程的效力。新《公司法》分别从对公司内部组织关系、经营行为的效力和对外的效力两个方面予以规定,同时明确了公司章程的效力范围,准确界定了设立协议和公司章程的关系以及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公司章程的规定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  相似文献   

2.
公司章程修改的法律限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为适应经营环境的变化通常要适时修改公司章程。各国公司法都允许公司章程自由修改,出于公正的要求均在公司法中对修改施加一些基本限制。一般公司法限制公司章程修改的主体,要求公司章程修改须经过特别决议通过,公司章程变更后应办理相应的变更登记。公司章程修改还可能存在特殊情形,这就要求:公司章程修改不能影响特别股股东的权利,不能完全排除公司法的适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公司法》的实施,公司的股东根据法律的授权,可以越来越多地制定“个性化”的公司章程,但是,对于如何解释存在争议的章程条款,在实践中却无章可循。文章认为公司章程的解释首先应当厘清公司章程中股东约定的具体制度的适用条件;其次应把握好公司章程规定的具体制度中整体内容的构成,对公司章程中相对必要记载事项的理解产生冲突时,应当适用《公司法》的一般性规定进行解释,对章程中任意记载事项的理解产生冲突时,应当适用《合同法》的解释规则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4.
公司法中任意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公司法在多大程度上实施国家干预的问题。本文首先从国家干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和公司法的性质方面分析了公司法中国家干预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修改后的公司法所体现的国家适度干预的特点,一是从总体上增加了任意性规范的规定,减少了强制性规范的范围;二是区分公司类型,对不同类型的公司实施不同程度的干预;三是在设计公司法的任意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时,导入了公司社会责任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构建公司章程与公司法关系的合理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司章程是公司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法是市场经济社会重要的民商法之一。公司章程与公司法关系的合理框架应是"融合互动性和矛盾冲突性"。通过什么途径和措施构建公司章程和公司法关系的合理框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分析研究,从公司法的三大品格和公司章程的三大价值入手,以企业成本为视角构建了公司法与公司章程的三种基本交往模式,以期达到对公司、市场行为体系的运作和发展在理论上的基础指引和解释说明作用.  相似文献   

7.
公司法中强制性规范是必不可少的,将公司法归结为合同法的特别法至少在目前我国这种法治环境下是不现实的。国家在制订公司法的强制性规范的时候,应从公司所处的社会环境、行为涉他的利害性、公平和效益以及国家政策四个因素出发来综合平衡考虑。  相似文献   

8.
公司章程是公司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法是市场经济社会重要的民商法之一。公司章程与公司法的合理框架应是“融合互动性和矛盾冲突性”,对此的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确定公司违反章程规定对外担保行为的效力,要考虑公司章程的公示效力、交易当事人的审查义务、《公司法》第16条第1款的规范性质等。《公司法》第16条第1款的规定使得公司在对外担保时,应根据章程规定的机关作出决议并受章程规定的数额限额约束成为法律要求,具有公开宣示的效果。违反公司章程规定的公司对外担保行为是否有效,原则上取决于其违反的是否属于公司根据《公司法》第16条第1款针对对外担保所制定的章程规则。  相似文献   

10.
在公司章程中规定限制董事改选数量条款被我国上市公司作为抵御敌意收购的武器,但这一做法的效果和效力引起了实务界和理论界的争议。在公司章程中规定限制董事改选数量条款仅能保障董事不会一次性的全部被更换,但是董事如果在任期届满前辞职或者公司可以随意罢免董事,会影响其反对敌意收购的效果。其必须与公司不得随意罢免董事相结合,才具有反对敌意收购的效果。限制董事改选条款的效力问题不应当仅从公司法条款的性质入手,而应当考虑到累积投票制的立法状况和公司的实际运用。强制性的累积投票制下,限制董事改选数量条款因违反累积投票制的立法目的而无效。股东会选举董事的条款属于调整公司权力结构的内容,是强制性条款,但是在公司章程中规定限制董事改选条款并不因此而无效。  相似文献   

11.
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产权的不同决定着相应的公司治理机制之不同。有基于国有公司产权与非国有公司产权的差异性,国有公司治理与非国有公司治理的制度安排应有所区别。国有公司治理应当重点针对代理人问题以强制性立法施以特殊规制,而对非国有公司治理则宜以市场机制来加以选择,并辅之以自律性规范作为指导。  相似文献   

12.
黄骅拗陷地处渤海湾盆地,构造活动强度大且频繁,致使该区火成岩非常发育。其中辉绿岩在该地区多有分布,受辉绿岩烘烤形成的蚀变带储集层为寻找新的油气藏类型提供了方向。以大港油田R 区钻遇辉绿岩蚀变带己知井的测井资料为出发点,总结了其测井响应及波阻抗特征;结合地震反演所得出的波阻抗反演数据体和多属性反演自然伽马数据体,对辉绿岩蚀变带的分布和厚度进行了预测。所得出的辉绿岩厚度与己知井统计吻合良好,为该区域辉绿岩蚀变带储层的下一步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破产法中的实质合并规则与公司法领域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都适用于公司形式被忽略或滥用、公司之间事务混同从而形成另一个自我等情形,都否认了公司独立性,二者之间容易混淆。但是,实质合并规则主要考虑如何平衡处于不同地位的债权人之间利益,是对被合并主体独立性的全盘否认,本质为破产法的清偿程序,其目的在于如何实现公平分配;而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则基于特定事件要求股东对特定债务承担责任,否定的是股东有限责任,其目的在于对有限责任滥用提供救济。在学理及实务中均应对二者进行严格区分以准确适用。  相似文献   

14.
对公司社会责任进行法律规制是促使公司切实践行社会责任的制度保障。我国新公司法的出台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并有助于确立起公司法上的社会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15.
公司治理准则实施中的"遵守或解释"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介绍了"遵守或解释"方法产生背景的基础上,指出该方法能为不同的公司提供必要的灵活性,并允许公司治理结构更为灵活地回应市场变化。与成文公司法中的缺省性规则相比,该方法更有助于市场对公司治理条款准确定价,但其有效运转必须依赖股东行动和市场机制。为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我国公司治理准则的实施也应采用这一方法。  相似文献   

16.
论有限责任公司僵局及其应对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公司僵局在我国公司实践特别是民营企业运营中经常发生,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该文探讨了公司僵局的基本特征、形成因缘、危害及应对策略与机制,认为应对公司僵局应当融合公司法中私法与公法机制,综合运用公司章程自治功能、立法规制、司法适度干预、培养应对公司僵局的法律意识等多元化措施.  相似文献   

17.
祖国大陆公司法与台湾公司法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比较海峡两岸公司法在立法沿革、公司种类、资本制度、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公司重整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借鉴台湾公司法近80年的立法经验,可以对祖国大陆公司法的修改与完善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公司自治”与“司法强制”的关系问题位列公司法裁判疑难问题之首。从静态概念视角看,两者上位概念为法哲学领域“自由”与“强制”,以及私法领域“意思自治”与“国家强制”这两对范畴,狭义“公司自治”包括股东自治、章程自治及内设机构决议自治。从动态政策视角看,“公司自治”与“国家管制”经历了漫长、反复的转变过程,其中不乏信义义务与经营判断等规则在公司治理领域的角力。从内部程序视角看,法院不得以争议系公司内部纠纷而拒绝裁判,公司应当参照“熟人社会”范畴,建构起“由内而外”“穷尽内部救济手段”的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9.
新公司法对原公司法做出了较大范围的修改。通过对新旧公司法内容的比较,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公司法修改的目的和作用。修改后的公司法集中体现出鼓励投资、公司自治和利益平衡等立法理念,必将对完善我国公司制度,促进市场经济繁荣,适应现代经济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