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儿童文学究竟发轫于何时?有哪些遗产与传统?由于国内对儿童文学史缺乏应有的系统研究,这成了一个素有争议的问题.要而言之.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外国“移植说”.此说认为中国儿童文学是从外国“移植”的,发端于本世纪初.据钱小伯在1936年写的《中国的儿童文学向哪里走》一文称:“在我们中国,大家公认有儿童文学这件东西是起源于三十年前对于西洋儿童读物的翻译,如《无猫国》、《大拇指》等等.”持此观点的人们大都将商务印书馆在1909年出版的由孙毓修编译的《无猫国》看作是中国儿童文学诞生的标  相似文献   

2.
肇始于抗战末期、延续至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前夕方告结束的关于“主观论”的论争,乃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大“公案”。在建国以来的诸多现代文学史著作中,对这场论争情况的介绍基本上都是片面的,对胡风等人文艺上的“主观论”观点也一律持批判的态度。近年来一些新出的文学史著作,如田仲济、孙昌熙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修  相似文献   

3.
“耐刑”“完刑”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耐刑和完刑的解释,古时,各种记载多有出入。自沈家本以来,大致形成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耐刑就是完刑,即两种刑罚都是别去须鬓而保留头发。持这种看法的占大多数,主要有沈家本,程树德及现在部编的《中国法制史》等。另一种观点认为,耐刑不等于完刑,耐刑是剃去须鬓而保留头发,完刑则是剃光头发和须鬓,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是蔡枢衡先生。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有确实的方面,但都不够准确完全。现  相似文献   

4.
《史纪》(主要是《高祖本纪》)中写了有关刘邦种种神异的传说,似乎给刘邦抹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于是许多人都认为《史纪》作者是有意把刘邦描写成不同凡俗的超人——一个“受命于天”的帝王。如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就认为,《史纪》把刘邦“写成是‘受命而帝’的神圣人物。”其它一些著作在涉及到这一问题时,也大都持这一类的观点。这种看法,不仅有悖于《史纪》“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也不符合有关记载的实际情况。下面拟对有关的一些荒诞传说作一些具体剖析。《高祖本纪》载:“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厌之。高祖即  相似文献   

5.
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创立时间,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延康元年陈群始建说,此说认为,九品中正制的建立时间是在曹丕未篡汉时即延康元年(220年)二月,主要依据为《三国志.魏书.陈群传》:"(文帝)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通典》、《文献通考》等皆从此说。目前,史学界大多数学者如唐长孺先生等也持此意见。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史官设置很早,有着优良传统。“君举必书,……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①后来,多国的《春秋》都亡佚了,只有鲁《春秋》留传下来。因此,对于留传至今的《尚书》是否原貌,历来也有不同说法。同五经中其它著作一样,《尚书》在汉代也有古文、今文两种本子,到晋代又出了个孔(安国)传古文本。一般认为,各本共有的几十篇作品是原作,其余的篇章不一定可靠。尤其是对后出的孔传本,有些学者和文学史断定为伪作,但研究《尚书》的陈襄民等专家未持全盘否定的意见。对此,笔者赞成某些资深学者的一个著名观点:对于世间诸…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范围,历来的说法是颇不一致的,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 第一、李新等认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包括赣南、闽西。高等学校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通史协作组编写的《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通史》,即是这种观点。广东省高等学校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简史讲义》也认为:“赣南、闽西统称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二、胡华主编的《中国革命史讲义》认为,“中央革命根据地:包括湘赣、赣南、闽西、湘鄂赣和闽浙赣(赣东北)等区……。以上组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上海编的《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8.
近年某些有关辽史的专著和辞书,如《辽史稿》、《辽史简编》、《契丹政治史稿》、《中国通史》第六册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卷等无不把契丹改称大辽的时间定在大同元年(947).然而这种众口一词的观点并非没有值得商榷之处.至于改称大辽的原因,更无人涉及.现就这两个问题,略陈管见如下,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一 寻找共识 我国的儿童文学究竟发韧于何时?有哪些遗产与传统?由于国内对此缺乏应有的系统研究,使之成了一个素有分歧的问题,要而言之,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外国“移植说”。此说认为中国的儿童文学是从外国“移植”的,发端于本世纪初。如钱小伯在1936年写的《中国的儿童文学向哪里走》一文中说:“在我们中国,大家公认为儿童文学这件东西是起源于三十年前对于西洋儿童读物的翻译,如《无猫国》、《大拇指》等等。”持此观点的人  相似文献   

10.
解放以来,对于岑参的研究是很不够的,在不多的论著中,多数同志认为岑参的边塞诗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这一观点自五十年代提出,经三十多年来的探讨,赞成这种观点的同志越来越多。目前,对岑参的评价似乎已形成一种倾向,一种定见,岑参是浪漫主义边塞诗人。我认为这一看法大可值得商榷。一九五七年沈玉成等同志在《论盛唐的边塞诗》里提出岑参等人“要求建功立业、美化边塞、向往边塞的诗,都是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①一九六二年陈贻焮同志在《谈岑参的边塞诗》中认为岑参的诗歌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②一九六四年游国恩等同志在《中国文学史》中又提出:“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③一九七八年黄天同志在《边塞诗人岑参》一文中  相似文献   

11.
解放以来,对于岑参的研究是很不够的,在不多的论著中,多数同志认为岑参的边塞诗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这一观点自五十年代提出,经三十多年来的探讨,赞成这种观点的同志越来越多。目前,对岑参的评价似乎已形成一种倾向,一种定见,岑参是浪漫主义边塞诗人。我认为这一看法大可值得商榷。一九五七年沈玉成等同志在《论盛唐的边塞诗》里提出岑参等人“要求建功立业、美化边塞、向往边塞的诗,都是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①一九六二年陈贻焮同志在《淡岑参的边塞诗》中认为岑参的诗歌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②一九六四年游国恩等同志在《中国文学史》中又提出:“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③一九七八年黄天同志在《边塞诗人岑参》一文中  相似文献   

12.
柳青的长篇小说《种谷记》写的是什么地方的事?目前我见到的十多种中国现代文学史有四种说法,即“王家沟”说,“抗战时期解放区”说,“陕北王家沟”说,“清涧王家沟”说。“王家沟”说见于唐弢、严家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陕北王家沟”说见于九院校编写组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七省(区)十七院校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下  相似文献   

13.
自鲁迅提出唐代作家“有意为小说”开始,几十年来,学术界基本上都认可了这一观点,较早的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及后来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都征引了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的这段话。其实,明代胡应麟早就有过类似的说法。“凡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未必尽设幻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鲁迅的说法是对胡应麟的发展,将胡的“设幻语”和“作意好奇”发展成“有意为小说”。案,鲁迅所说的小说与胡应麟所说的小说在文  相似文献   

14.
刘毓庆同志提出文学史著作应当分六期来编写。第一期:文学的古朴时期(即太古至秦)。第二期:文学的朦胧时期(两汉)。第三期:文学的觉醒时期(魏晋至初唐)。第四期:文学的纯熟时期(唐宋)。第五期:文学的维新时期(元明)。第六期:旧文学的收场时期(清代)。(该文见《中州学刊》一九八七年五期)。 他认为,就目前的文学史著作而言,象谭丕模的《中国文学史纲》,这种按社会意识形态分的;象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这种按朝代分的和按历史时期分的如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无论哪一种,都是不科学的。”他指出“‘文学史’,就是文学的历史,而不是指某一阶段的文学。这样按政治社会史的阶段去分割文学史显然是文不对题  相似文献   

15.
<正> 《上山采蘼芜》是汉乐府诗中的名篇。关于本诗的主题,学术界几乎是众口一辞,认为“作品通过弃妇的不幸遭遇,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妇女受压迫、受损害的地位,揭露了“故夫”喜新厌旧又怨新不如旧的市侩心理”(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汉魏南北朝诗选注》)。另如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北京大学编写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等,都持近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东堂老劝破家子弟》是秦简夫的代表作。在现行几种文学史或戏曲史论著中,通常被列为元代后期杂剧的重要作品,颇受重视。但对这部作品的基本思想内容,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它着重歌颂东堂老的信义行为,“基本倾向”是“宣扬封建道德”(中科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17.
<正> 关于《尚书》这一书名的含义,刘知几在《史通·六家篇》中总结说:“孔安国曰:‘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尚书璇玑铃》曰:‘尚者,上也。上天垂文象、布节度,如天行也。’王肃曰:‘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也。’”由此可见,到了唐代,关于《尚书》书名的解释,社会上流行着三种说法。由于后两种解释过于牵强,因此孔安国的说法逐渐为后人所接受。现在,把《尚书》书名解释为“上古之书”几乎成为学术界的定论,如游国恩先生的《中国文学史》,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朱东润先生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等,均作这样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关于鲁迅辞去中山大学一切职务的原因,流行说法是:广州“四·一五”大屠杀之际,中山大学许多学生被捕,鲁迅当天参加中大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效,愤而辞职,以示抗议。几乎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和《鲁迅传》都如此叙述。这种说法是否全面、准确?陈漱渝同志的《鲁迅为什么辞去在中山大学的职务?》一文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文学史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中国文学史的思考章培恒,骆玉明编者按:由我校章培恒、骆玉明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以一种新颖的面貌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关注。在本文中,他们就该书的一些基本观点——如文学的发展包括文学形式的变化与人性发展的关系、评价文学作品的主要标准、古代文学与现代文...  相似文献   

20.
一、轨迹与特征 1.在进入正式研究之前,必须对新时期小说这个概念作一番界定。什么是文学上“新时期”?新时期的上限,一般定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即从1976年10月开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当代室编写的《新时期文学六年》一书就持这种观点。1986年全国有三个讨论新时期十年文学成就的学术会议,即社科院文学所召开的“北京会议”,当代文学研究会召开的“呼和浩特会议”和当代文学学会召开的“青岛会议”,也持这种观点。还有更早的,如宋耀良著《新时期文学主潮》一书,认为1976年4月的天安门诗歌运动就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