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秦汉通南越要道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是我国南方广大地区的古老族群,《吕氏春秋·恃君览》有“扬汉之南,百越之际”的说法,证明古代长江和汉水以南都有越人居住。春秋战国时,由于楚国在南方的扩展,至秦汉时,越人虽仍居于东南沿海及西南部分地区,但主要已移居于五岭一带及其以南地区了。此时期中,汉族与岭南百越的关系,构成了我国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原的华夏、汉族与五岭南北的越族交往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试论百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早期的华夏族,后来的汉族,还是今天的中华民族,都是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古代的百越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史上,一直居于重要的地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早在新石器时代,百越先民曾经有过一次大规模、远距离的历史性迁徙,遂使其文化传播到一个相当广大的地区。其突进中原的一支,成为华夏族的主源之一,参与了中国第一王朝夏朝的创建,甚至还有可能居于民族主干和政权主导的地位。战国秦汉,是中华民族从华夏族演进到汉族的重要时期,百越民族大规模融入华夏、汉族,壮大了汉族的队伍,成为汉族的重要族源之一。在今日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又至少有11个民族被公认为源出古代百越,占总数的五分之一,百越后裔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3.
“于越”是百越中较早与中原的华夏族发生关系的支族,因而较早为华夏族所了解。关于于越的历史,史籍上记载也比其他支族多些。由于这种关系,许多学者在研究越族历史和来源的时候,往往用于越代替整个古越族,把于越的族源当作整个古越族的族源,以致造成了一些失误和不必要的争论。我们认为,于越是百越中较  相似文献   

4.
我国五岭以南自古为越人聚居区。先秦时期,越人虽与中原华夏族已有某些联系,但越人各部杂处,各有种姓,史称“百越”。百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经营原始农耕和采集经济,相对于中原来说,尚为落后,与华夏族的联系不够密切。  相似文献   

5.
结合有关越族的文献记载和研究成果,文章提出了一些与传统看法不同的结论。认为“越”、“于越”之称均来自中原华夏族,而非源于越族本身。春秋后期,越族的活动区域北至今江苏北部,西至安徽中南部和江西东北部,南至浙江西南部,东至大海;战国前期,扩大到今山东南部和福建中部;到战国中后期,进而向南迁徙至今广东东部一带。  相似文献   

6.
“百越”最初是我国东南地区在历史上的民族的概称。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无所谓“百越”,直到战国秦汉之际,随着中原统治阶级的伸入,才出现“百越”这一概念。所以《汉书·地理志》载:“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颜师古注:“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不尽少康之后也”。  相似文献   

7.
学术辞典     
百越 百越在史书上又称百粤或越、粤 ,百越之名始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 :“扬汉之南 ,百越之间”。这说明中国古代在秦汉之前 ,长江中下游以南和东南沿海的广大地区 ,主要分布居住着越人。唐代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时也引臣曰 :“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 ,百粤杂处 ,各有种姓。”以今天的地域来看 ,著录有载的百越大致上有 :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的扬越、句吴、于越、瓯越、东越、闽越 ,岭南地区的南越、骆越、西瓯 ,云贵高原和湖南等地的隽越、夷越 ,湖北归至四川奉节一带的夔越 ,以及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等省山区的…  相似文献   

8.
越族是我国上古时期生活在我国东南部及南方地区一个古老民族,在先秦古籍文献中,对于我国东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为“越”。吕思勉先生在《中国民族史》一书中指出,“自江以南则日越”。越族很少与中原地区发生联系,随着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兴起,“吴越争霸”继而逐鹿中原,人们才进一步认识到这个活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断发纹身”与中原...  相似文献   

9.
从黎语词汇看黎族社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族是海南岛上的最早居民,其先民是由大陆迁移到海南岛定居的。迁居之前,它与现在的壮、傣、侗、水等民族的先民都是古代百越(又称百粤)族群。百越族群历史上曾经活动在长江以南的辽阔地区。春秋战国以前,中原汉族与百越民族的来往,主要局限于靠近中原地区的部分百越支系。岭南地区的骆越、西瓯等,当时与汉族联系尚未密切,直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并设置桂林、南海、象郡后,岭南一带才正式归入中国版图,骆越、西瓯才与中原发生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种种联系。历史文献,如《史记》,才有大量关于西瓯、骆越民族活动的记载。百越族群及其后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记录本  相似文献   

10.
从客家服饰看其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之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大支系。自秦汉以来 ,尤其是西晋以后 ,客家先民大量从中原不断向南迁徙 ,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 ,与百越诸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 ,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族群。客家人的服饰不仅保留了中原汉族服饰之特点 ,同时体现出南方民族服饰之特征。客家文化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 ,使两者的服饰呈现多元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1.
论秦代以前越族船舶制造业的发展林琳古代越族是分布在我国东南和南方广大地区的一个大族群,这个大族群在古代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曾被称为“百越”(又称为“百粤”)。正如《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说:“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越)杂处,各有种姓。”...  相似文献   

12.
客家系因战乱由中原南迁的汉族。据估计,人口达数千万,散布于南方诸省及世界各地,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是历史上最早的聚居地。本文重点论述这支南迁的汉族——客家与当地民族的几个关系。一、“客”是与“主”相对而言,“客家”是因迁住少数民族地区而得名秦汉时期,赣闽粤都是百越民族分布区,当时福建的大部分及赣东为闽越国居住区;两广  相似文献   

13.
探讨明清时期川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一是孤岛汉族与后迁汉族的关系,二是汉族与周围少数民族的关系,归纳川西南民族关系的特征.孤岛汉族凭借其文化特质,保持着"我族"与"他族"的"双重"边界,显示出汉族和少数民族民族学境界的流动性,为如何处理民族关系、保护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提供新的案例.  相似文献   

14.
楚为蛮夷考     
楚为蛮夷考何明新所谓“蛮夷”、“华夏”是周代的人、特别是先秦儒家对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人,根据居住地域不同的一种区分。他们大致把居住在中原地区并执掌国家政权的民族称为华夏民族,把生活在中原周边的广大非执政民族称为蛮夷之族。殷周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是中...  相似文献   

15.
部分华夏族人和部分“荆蛮”在商朝末年于长江下游以南建立了独立的小国———吴,以后与西周一直存在密切的联系。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原华夏文化与南方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基础上,以华夏族人和越人为主体建立的吴国,通过发展对外关系,进一步发展与周边各地区的联系,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百越族称源流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越及其后续民族族称繁多,对于这些族称的来源、含义历来有不同说法,本文结合历史、民族学、语言学材料对百越各种族称进行分类,阐释其来源、蕴意。“夷、越、俚”等称谓为越人自称;“瓯、勾吴、乌浒、僚”等称谓源于百越语“人、我们”(兼作民族自称);洞(侗)、仲、撞(壮)等称谓为“田坝”意,“洞人”(蛮),即为“田坝人”之意。  相似文献   

17.
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龙山文化重要因素为核心、为主体,同时吸收一些其它考古学文化因素而形成的。作为夏王朝物化载体的二里头文化,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国家出现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青铜时代的夏文化、商文化和周文化是“华夏文明”与“华夏族文化”的物化载体,这些考古学文化所属的社会“共同体”,对当时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处于“主导”地位。西汉王朝真正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大业,在先秦“华夏族”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汉族”,以汉族为主体又形成了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与早期发展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汉文化,它的时空以汉代的中原地区为中心,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向周边扩大。考古发现证明,自夏商周至汉唐时代,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华夏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中心活动地区。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原地区的各支考古学文化所属社会“共同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南北朝时期百越杰出的首领洗夫人,是一位致力于民族友好团结、加速民族融合的历史人物。她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进步团结、越汉民族的友好融合、岭南越人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后人誉为;“女中奇男于,千古推为第一”的巾帼英雄。 我国古代曾经历了四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春秋战国时,华夏族与其它各民族杂居相处,互为影响。民族间的交流、同化、进步、融合之势大大加强,为我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第一个阶段。秦灭六国后,在中国  相似文献   

19.
吉林地区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劳动和繁衍,“金牛山人”与北京人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吉林地区的土著氏族与从山东地区迁入的华胥裔族,在艰苦的环境中创造了相当于中原母系氏族社会阶段的仰韶文化。古代“五大族团”形成后,吉林地区的氏族泛称“东北夷”(包含着土著、北狄、东夷及华夏氏族),又创造了相当于中原父系氏族社会阶段的龙山文化。夏、商、周时期,吉林地区的民族与中原王朝的联系增多,华夏文化的影响也日益深入,乔秋、战国时期,吉林地区的民族迁徙和融合加快,经济、文化呈现出初步兴盛局面,燕国文化直接传播或影响了部分地区。吉林地区诸民放为中国先秦优秀文化的形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岭南地区秦代以前居住着西瓯、骆越两个族体,秦军攻略岭南后,大批中原地区移民纷纷南下定居岭南。封建统治者采取“和绥百越”的政策,岭南地区越人渐渐受到同化,未受同化的部分演变为乌浒、俚、僚、蛮等族体,与现代壮侗语族各民族有渊源关系。岭南地区“汉越杂居”的局面有上千年历史,在这漫长的民族融合、文化接触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