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卡尔纳普主张从哲学中清除形而上学.他拒斥行而上学,对综合命题提出了确证代替证实的标准,后来走向概率研究,为现代归纳逻辑发展开辟了新方向;对于分析命题则从句法分析到语义分析,为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作出了贡献.然而他主张的物理主义却并未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2.
蒯因在当代形而上学的复兴事业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采取从语义逻辑与整体论的角度来考察本体论问题的策略,从而使存在论问题从事实走向承诺,从经验证实走向语言使用。这种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不仅体现在“促使他提出了整体主义知识观,并促使逻辑实证主义转变为逻辑实用主义”,更重要的是体现为对整个经验论基础的根本性摧毁。  相似文献   

3.
书刊简讯     
《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Edited by A.J.Ayer.(Illinois:The Free Press,1959.Pp.455.)这是一本由英国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艾耶尔编选的论文集子。全书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第二部分是“哲学、形而上学和意义”,文章有石里克的“哲学中的转折点”,卡尔纳普的“通过语言的逻辑分析排除形而上学”,石里克的“实证主义和  相似文献   

4.
卡尔纳普认为:科学语言的特征在于:它是能通过逻辑方法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而观察基础是客观的、可形式化的。这一特征使科学与形而上学及艺术等区别开来。科学的合理性在于我们能够客观的,在确定的(形式的、不变的)意义上分析它的证实、证伪及确证度。但是,研究表明,科学语言的这种“客观意义”仅是一种虚构的幻想  相似文献   

5.
逻辑实证主义把实证主义"反形而上学"的信条推向了极端,他们从语言的意义理论入手,把传统哲学研究的问题统统归入不可用经验证实的、无意义的形而上学加以拒斥,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科学语言的逻辑分析与语义分析.从总体上和根本上来看,逻辑实证主义"反形而上学"是不成功的.但是也应看到,他们也留下了值得我们珍视的、具有启示意义的理论遗产.  相似文献   

6.
塔尔斯基是公认的逻辑语义学的创始人,但真正为辽辑语义学建立完整理论体系的,是卡尔纳普。卡尔纳鲁对逻辑语义学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用其首创的“外延-内涵”方法,为我们构建了一个严格而精妙的语义分析系统.这一系统的基本特征是:不仅从外延,而且从内涵方面来把握语言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逻辑经验主义的哲学宗旨使它遭遇到心物问题。石里克、卡尔纳普、费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心物问题的拒斥有两大失误 ,其一是忽视了此问题的历史价值 ,其二是忽视了此问题背后的问题。三位哲学家为将心理语言还原为物理语言而提出的指称同一理论至少存在本文指出的四个缺陷 ,因此是不能成立的。心理体验的独特性决定了不可能将心理语言还原为物理语言 ,因而不可能在物理语言的基础上实现科学语言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蒯因论题建立在批判卡尔纳普分析陈述的基础之上,但有人质疑这种批判没有兑现蒯因的承诺——既批判卡尔纳普的第二类分析陈述也批判卡尔纳普的第一类分析陈述——而只是批判了卡尔纳普的第二类分析陈述,却遗漏了第一类分析陈述,因此蒯因犯了批判过窄的错误。事实并非如此,质疑者所说的情况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的确属实,但蒯因在其他文章中补上了对卡尔纳普第一类分析陈述的批判,因此在形式上蒯因的批判覆盖了卡尔纳普所有的分析陈述,但在实质上蒯因的批判并不成功。因为,他在批判卡尔纳普第一类分析陈述即逻辑真理时,用“以经验事实为决定者”这个概念偷换了“含有经验事实成分”这个概念,因此为卡尔纳普第一类分析陈述确立了一个无差别地依赖于语言和事实或题材的原则,事实上这个原则根本不适用于卡尔纳普的第一类分析陈述,因为后者单纯地依赖于语言约定,尽管它完全可以包含事实成分或题材,但所包含的事实成分或题材对于它的真值无关紧要,而真正要紧的是它的逻辑常项即逻辑联结词,它们属于语言约定的范畴。仅此一点足以表明,蒯因对卡尔纳普第一类分析陈述的批判在逻辑上行不通,从而在总体上他对卡尔纳普分析陈述的批判不成功。  相似文献   

9.
当一门学科可以撰写自己的历史的时候,大概可以说明它的成熟。现代哲学中的“语言的转向”使得现代逻辑逐渐深入人心,分析哲学的方法已经不仅仅限于分析哲学本身,而是成为哲学领域的共同方法和基本方法。分析哲学所讨论的问题,比如真与意义,绝不是小问题,而且他们分析的方式也不是零敲碎打的,而是有理论体系的。分析哲学的方法与传统的形而上学的方法确实有根本的区别,但是它所讨论的问题依然延续了形而上学的传统,而且是在形而上学的主线上。分析哲学是形而上学的当代形式;分析哲学与传统哲学相比是清晰的,这种清晰不仅是分析哲学的特征,而且是哲学本身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德里达和利科围绕隐喻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进行过一场争论.德里达从解构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形而上学语言是由抹去了来源的隐喻构成的,形而上学必定随着隐喻的自我毁灭而毁灭.利科则从解释学的立场出发,维护哲学话语相对于诗歌话语的独立性,并根据他关于隐喻中的语义更新的理论批评德里达的观点.这场关于隐喻的争论不仅反映了德里达和利科对哲学和语言关系问题的共同兴趣,也显示出两人哲学思想的根本分歧.  相似文献   

11.
词素"头"和"面"是现代汉语方位词类后缀,从语义场的角度讲二者是同义的。通过认知角度的定性分析和对大量封闭语料的定量统计发现:外形及位置特点造成的隐喻,决定了"头"可以有"端点"的语义内涵,而"面"可以有"范围"的语义内涵,"点"小而"面"大。这一特征充分地表现在由"头"和"面"构成的派生方位同义词的细微区别上。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原型范畴理论框架下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认知阐释。通过对FACE一词的个案分析,我们发现多义词的不同义项构成了以基本义为原型的词义范畴,词的引申义则是通过原型转化、原型分裂和次范畴化等途径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在俄语中动词的地位举足轻重,新的语言研究往往都与动词有着紧密的联系。俄语动词前缀是一种语义复杂的多义性词素,可以纳入多种语义聚合关系之中。针对俄语动词前缀典型的语义特点,可以尝试在语义场的理论框架内,从宏观的角度划分和研究动词前缀的各种语义场,即一组组具有一定共同语义特征的前缀所组成的聚合体。  相似文献   

14.
言意观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话语之一,深刻影响到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品格和诗学品位。本文以“言意之辨”的缘起为逻辑生长点,较全面地论述了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义生文外等美学参数及生成机制,以期有效达成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及其与世纪之交西方语言哲学的对话性接轨。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是一个一致的概念,它分为先验的部分和学说的部分;其中,前者确立自由及其原则,后者是以之为基础对作为人的义务的考察。在作为人的义务的学说中,涉及到一般的人性问题,但这种人性是先天的;同时,由于道德形而上学是在实践的领域,涉及到在实践上的运用,所以里面有着经验性的内容,不过这并不损害其概念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双词句"妈妈水"的语义分析是建立在对一对双胞胎儿童及其他儿童的话语长期观察的基础之上的,分析结果显示"妈妈水"体现多种语义关系,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语义解释.这种语义分析给我们带来了诸多语言学的启示,它有助于儿童语言研究,特别有利于儿童语言教学、双语教学以及外语教学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阐述语义场创立之初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理解和应用,总结其理论超出结构主义框架的包容性和解释力,认为其场单位和场关系都有泛化的能力.其理论适用于抽象和具体的各个语言层面和语义关系,也适用于多个语言学流派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一种不拒绝内涵的意义理论中,内涵和本质属性应该如何得到充分而又完整的刻画呢?本文分析了弗雷格的含义一指称理论和卡尔纳普的内涵一外廷理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并指出在现今逐渐成为主流的蒙太古内涵语义,作为卡尔纳普意义理论的一个变种,并不能让内涵和本质属性得到充分而又完整的刻画。  相似文献   

19.
“每”和“各”是两个特殊的指示代词,但两者有同有异。两者都可以用在名词、量词前面,都有逐指个体而统括全体的作用,但“每”侧重统指全体,“各”侧重逐指个体。其实“每”和“各”在句法和语义平面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