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史载先秦蜀地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和开明五朝。开明王朝是在蜀地立国的最后一朝,也是蜀地农业文明最为繁荣的王朝。这一时期,蜀地农业和水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开明氏领导的治水患兴水利取得的卓越成就和蜀地传统粮食作物水稻、粟等的种植规模和产量的极大提高。此时的蜀已是闻名中国的农业富庶区了。这为秦举巴蜀之后,蜀地成为秦统一天下的"王业之基",进而为两汉以后蜀地天府之国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杜宇时期的蜀国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成为雄踞于西南地区的泱泱大国。杜宇王朝强大的国力,与这一时期蜀地繁荣的农业文明是分不开的。此时期蜀地农业的重大进步主要表现在四川盆地传统的稻作农业得到普遍推广和治水患兴水利技术取得的重大突破上。这为开明王朝以降,蜀地农业文明的持续繁荣,进而为秦举巴蜀之后,蜀地农业、水利的巨大发展奠定了广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四川与变文     
变文历来是敦煌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变文与唐五代时期的四川地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变文在蜀地的兴盛,与巴蜀文化的独有特征有关.而四川地区在唐五代与敦煌地区的频繁交流也就反映在变文中.  相似文献   

4.
公元四世纪初发生了数十万巴蜀之民向外流徙的事件.它是由秦雍六郡流民与巴蜀民众之间的尖锐矛盾引起的.到成汉开国之际,逃亡的巴蜀之民大都散布在荆、湘、宁三州,以及汉嘉、越嶲、牂柯、朱提、建宁、兴古、云南、永昌等地.其结果,使巴蜀地区的经济文化遭受重创.这是四川移民史上一重大事件,对巴蜀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蜀道是沟通关中地区与巴蜀地区的咽喉要道,是北出蜀地的交通命脉.三国乃动乱之世,魏蜀对峙下的蜀道在频繁的征战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蜀道的兴废与中国历史的走向紧密相连.通过蜀道,中国历史出现了转机,向华夏之一统再一次迈进.  相似文献   

6.
在战国诸侯争霸谋求一统天下的过程中,巴蜀因其独特的战略地位以及丰富的物产而为秦王朝所认知与重视.在据武力吞并巴蜀之后,秦王朝先后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诸方面对其加强治理,施行更化.此举措不仅保障了秦在成就其帝国霸业的过程中拥有巴蜀这一大后方,而且亦推动巴蜀民众对秦中央政权的认同与归顺.  相似文献   

7.
由于战争动乱,南宋末蜀中大批知识人士举家出选,流亡他乡,导致了在后来的百多年间蜀地文学不彰.终元一代,巴蜀本土没有一个成名的文学家出现即是明证.但流寓江南的蜀中二代、三代子弟却在文坛上卓有成就,这一现象非常值得关注.虞集、牟巘父子,是先世居蜀、宋末避居江南的蜀籍文学家代表.本文主要以此二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家世、生平及著述进行钩稽考索,发掘其诗文创作中的思蜀情结,并对元代蜀地文学不彰之原因再作探讨.以资对元代文学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随着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创建,其自然成为华夏的“具体化、政治化象征”.在其治域下,地处西南之隅的巴蜀也开始了华夏化进程.通过“开土列郡”,巴蜀首先从政治体制上跻身华夏帝国行政序列;随着秦汉对巴蜀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更化改造,巴蜀民众渐趋“染秦化”,“好文雅”,从而逐渐与中原习尚、主流文化趋同;随着政治文化上的认同,巴蜀族源谱系亦发生变化,“黄帝”后裔的族源建构推动巴蜀从血统上完成华夏化.华夏化的巴蜀成为中原与西南夷之间的中介与桥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白一生以侠客自居,始终保持高昂游侠豪情,这与他青少年时期所受巴蜀侠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巴蜀地区自先秦以来民众就显得剽悍劲勇、质直好义,表现出原始朴素的侠义意识。秦汉以后,在中原秦赵燕等地豪侠文化的影响之下,巴蜀地区形成以地方豪强为特征的豪侠文化,盛极一时,延绵至隋唐。这样一种浓郁的豪侠文化氛围,对青少年时期李白的性格与个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豪侠的行为特征,并影响终生。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山海经》的内容、语言特点与考古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山海经》巴蜀图语本成书于西周初中期至战国中期。华文本《山海经》是由定居蜀地的楚国贵族后裔综合图语本、口头流传,再加入楚地神话以及中原、海外历史地理知识编写而成。  相似文献   

11.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分析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的分析是逐渐纳入其框架的 ,总体上通过组织的演进来说明。其代表人物经历了科斯、张五常、威廉姆斯、巴泽尔和诺斯等 ;其逻辑经由交易费用演进为契约合同 ,再由交易维度转向产权的“公共领域” ,最后扩展到国家的作用 ;其中心思想是 :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 ,存在着利用“公共领域”财产的各种各样的组织 ,而国家也是一大组织 ,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为了利用整个社会层面的公共财产  相似文献   

18.
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理论,企业异质性假定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替代和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是产业组织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哈佛和芝加哥学派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二是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在对企业的异质性作出全新假定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的异质性归结为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并把产业组织理解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知识与能力成长的协调机制。企业理论的创新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今我国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已成为构建现代宪政法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运行法治化将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从党的先进性视角 ,解析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