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9 毫秒
1.
(续 )  二、部族的统治机关第一 ,最高行政机关在辽制中 ,部族最高行政统治机关叫北枢密院。《辽史》卷四十五《百官志一》中有这样的记载 :契丹北枢密院。掌兵机、武铨、群牧之政 ,凡契丹军马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 ,故名北院。元好问所谓“北衙不理民”是也。据此 ,全部契丹人即游牧民都属于这个机关统治之下。《百官志》还载 :  契丹南枢密院。掌文铨、部族、丁赋之政 ,凡契丹人民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之南 ,故名南院。元好问所谓“南衙不主兵”是也。这样 ,也可以理解为属于北枢密院的契丹人也属于南枢密院。史籍记载的…  相似文献   

2.
辽代的部族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部族的成立《辽史》卷三十三《营卫志下》部族条所载作为太祖二十部 (称为国舅帐的拔里、乙室己二部除外 ,实际为十八部 )、圣宗三十四部各部的内容 ,当然是辽代游牧人户的编制。那么 ,辽代的部族 ,从脱离所谓血缘或地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集团部族的本来意义 ,转化为专制国家的行政上、军事上的部族之区别 ,津田博士早已在《辽制度的两重体系》(满鲜地理历史研究报告 第五 )中论述了。因而 ,圣宗三十四部固然是太祖十八部的大半 ,也与按照辽室意图人为编成有关。不用说 ,在这些部中 ,倒如乙室、品部等 ,是在所谓契丹八部称呼的条件下自…  相似文献   

3.
辽朝的惕隐可以追溯到突厥的特勤,契丹立国之后,用中原王朝官制建立并改造本民族固有官制,辽朝惕隐的名称及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辽朝惕隐主要分为两类:其一,中央惕隐,即负责掌管皇族教化和皇族户籍的大内惕隐,简称惕隐,大内惕隐的选任在很大程度上侧重于宗室成员,大内惕隐兼具教化、礼仪和军事三种职能,由于其出身显贵,在卸任后往往担任北府宰相、南北院枢密使等高级官吏。辽朝并无皇太子惕隐,《辽史·百官志》中关于皇太子惕隐司的记载是错误的,大内惕隐司即大惕隐司。其二,地方惕隐,即辽朝在各部族及属国属部设置的惕隐。各部族的惕隐,后升为司徒,地位极其重要,配合部族节度使管理部族事务,属国属部惕隐一般为该部酋长。从现存史料来看,大惕隐司与各部族、属国属部的惕隐不存在隶属关系。  相似文献   

4.
任君  徐静 《金陵瞭望》2007,(18):44-44
机关行政效能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发展环境,是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江宁区建设局以机关行政效能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机关作风建设,积极为全区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服务,在老城拆迁改造中创造了深受市委书记罗志军称赞的“府前模式”,先后获得市“双创”工作先进单位、  相似文献   

5.
内部行政行为作为行政法的基石性范畴,因对行政行为概念的认识差异及受“司法视角中心主义”的视野局限,其概念、体系长期未形成共识。行政行为概念的确立是厘清内部行政行为概念的前提,从历史、实践与未来发展三个角度考察,行政行为应采广义概念。内部行政行为在内部行为体系中仅包括行政机关作出的属于行政行为的那部分行为。内部行政行为应定义为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作出的具有内部行政法效力的行政行为,这种法效力的内部性建立在行为主体管辖权的基础之上并受其限定。内部行政行为的体系包括制定内部行政规定的行为与内部行政处理,但所谓“内部行政协议”因签约行政机关之间欠缺内部性关系而无法成立。  相似文献   

6.
辽代治边有其鲜明的特色,疆域宽广,民族、部族众多是“因俗而治”的治边思想产生的客观基础。“因俗而治”在政权机构上的体现就是北、南面官制,在对少数民族的治理上则体现为属国体制和部族体制,在对不同区域的管理上,则有东丹国的设置和西北、西南招讨司的设置。辽代中央治边机构主要是北面官系统中的各种机构,地方治边机构主要有西北路招讨司、西南路招讨司,并为金代所沿用。边防城是辽代边疆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上京是契丹建国之初设立的都城,也是我国古代漠北地区的第一座都城。辽上京遗址是我国保存最好的古代大遗址之一,其文化价值极其重要,1961年3月辽上京遗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辽上京遗址的保护被列为西部大开发文物重点保护项目。辽中京是辽代五京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大明城,始筑于统和二十一年(公元1003年),号大定府,是辽圣宗以后的统治中心,历辽、金、元代延用至明初废弃。1959-1960年调查发掘了该遗址。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8.
宋代宰相为百官之长,其罢免一般出自皇帝旨意,但也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宋代宰相罢免频率相较于前代明显增加。宰相免谪地的远近体现出离开政治核心的程度,与其能否再度返朝任职存在一定关系。宰相免谪地依据距离京师的远近可划分为京师(开封与临安)、临京府路、远府路、偏远府路四种类型。宰相免谪地远近一般取决于罢免缘由,同时又受到宰相出身、地位、政绩以及与皇帝、同僚、后宫之间的关系等因素影响。宰相免谪地的选择被灵活运用到皇帝罢免宰相的政治情势中,彰显在宰相人事任免中的皇权意志和最高统治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历史民族地理角度 ,探讨了川西北羌族的渊源 ,认为唐初岷江上游西山地区各羁縻州的部族属于冉、左封、昔卫、葛延、向人、望族、林台、紫祖、四邻、白狗、千碉等羌人部落 ,其后又有涉题、特浪、辟惠、那鄂、渠步及西山八国诸羌内徙该地区 ,至宋 ,融合为茂州羌和维州羌 ,他们是川西北羌族可考的祖先。  相似文献   

10.
北宋的开边及其对荆湖新边地区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初的统一在对辽战争中受挫,疆域小于汉唐,百年以后便有开边之举。北宋中后期的两次大规模开边浪潮,带有民族征服、强迫同化的性质,在经济、军事上付出了巨大代价,而统治这些地区又成为宋政府沉重的包袱。但北宋开边在客观上又促进了边区的发展。荆湖南北路边区的开拓与经营,打破了这些部族地区的封闭自守状态,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生产生活秩序,促进了农业经济的进步和蕃汉民族交流,是宋代民族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部落联盟是辽建国前的社会组织形式。契丹部落联盟设立联盟长、军事首长各一人 ,设立部落联盟议事会、人民大会。它与酋邦制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不同的。契丹部落联盟向部族、国家的转变 ,是在遥辇氏部落联盟时期。在部族形成的同时 ,国家的各种因素开始萌芽 ,国家的雏形也在发育、成熟。耶律阿保机在担任部落联盟可汗 (联盟长 )时 ,开始了建立国家政权的各种准备工作 ,奠定了辽初政体的基础。辽国家是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本文分析了辽朝跨越奴隶制的发展阶段 ,直接进入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四点原因  相似文献   

12.
北宋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长期奉行"守内虚外"的消极战略。因为边防线过于绵长,禁军的数量远不能满足需要。为了有效防御辽和西夏,以及对付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部族的袭扰,北宋中后期,政府在边境地区征募了大量乡兵协助禁军戍守和作战,乡兵的军事和经济地位也有很大的提高。在西北的宋夏边境和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乡兵逐渐成为巩固边防和维持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13.
武昌首义后,各省纷纷建立军政府或军政分府,清朝传统的省、道、府(厅)、州县统治秩序被打破,中国政治制度开始了由专制到民主的转型。军政府、分府整合过程中,难免产生很多矛盾斗争。就其形式而言,既有明争,也有暗斗,既有口角磨擦,也有武装冲突,可谓多种多样。就其性质来讲,既有革命派和立宪派的纷争,也有革命派不同集团的对立,既有集权与分权的较量,也有专制和民主的消长,同样不一而足。在南京临时政府和各省军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各地分府于1912年8月底基本取消,新的行政关系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58年,凯撒发动了对高卢地区长达8年的征服战争。凯撒运用高超的外交技巧,利用高卢各部落内部的矛盾采取以蛮制蛮、各个击破的策略及灵活多变的用兵方略,终于在公元前51年征服了勇猛好战的高卢各部落,给高卢的历史带来了一个新时代———罗马化高卢时代;也为他在罗马政治舞台上独揽大权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基础。在高卢战争的过程中,凯撒充分展示出处变不惊、力挽狂澜的统帅风范;显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及深谋远虑的战略意识。凯撒的统帅艺术一直受到西方军事界的高度重视,为后世留下了一份丰富的军事遗产。  相似文献   

15.
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在建制方面多沿袭辽制。其东北疆域的临潢府(路),大部分位于今天内蒙古东部地区的赤峰市及其附近一带。这里历史悠久,幅员辽阔,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金三角"之一。早在金代,这里就是一个重要的农牧业经济区。特别是在金世宗时期,调整了金前期对这里经济的破坏政策,开始对临潢府(路)实行休养生息的裕民政策,使这里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并逐渐赶上和超过辽统治时期的上京①。而金世宗开明的外交政策,又给这里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加之该地区适宜的地理环境及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使这里在大定年间,出现了"其地肥沃","异于他处"的繁荣景象,临潢府(路)地区这一繁荣景象的出现与金世宗时期较为稳定的和平环境及其开明的内外施政方针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6.
辽朝的世选制度是契丹族氏族社会末年选举传统的继承和演变。辽朝建立以后,世选制度满足了以契丹贵族为首的各族社会上层垄断朝廷政要和高官显宦的需要,而契丹族一直持续下来的游牧生产方式和长期存在的部族组织,也给实行世选制度提供了基本前提和社会基础。通过对北、南宰相选任的个案分析和考察,表明随着辽朝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加强,参与世选的范围有所扩大,而世选贵族的特权则受到削弱。世选制度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因与契丹族的社会发展相适应,在辽朝的统治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主要由于世选贵族的腐朽,其消极作用在辽朝中后期开始日益明显的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13世纪初蒙古帝国军队西征后,有大批西域人以各种途径移居蒙古草原。他们以后对元朝政治、军事、文化影响巨大。经元朝百年的磨和,他们不仅有很多人融入中原文化中而"华化",同时由于元代蒙古贵族政治地位的影响和蒙古文化的强势存在,尚有许多西域人接受蒙古文化,认同蒙古民族共同体,终化为蒙古人之一部分。至北元时期,在蒙古各部中仍有很多西域部族名称存在,但实质上已作为地道的蒙古人出现,并积极参与北元政治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18.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军进攻汉中,张鲁在降与不降之间犹疑,遂由米仓道南下巴中。不久,很可能在张鲁的影响下,巴夷帅朴胡、杜濩、任约各举其众投降曹操,获得封赏。张鲁本人随即又率家属降曹,封阆中侯。曹操集团在占领汉中之后又成功控制了巴中地方。这一过程有张鲁主动发挥的作用。而曹操集团势力越过米仓山向巴蜀地方的军事推进、行政影响和民族联络,都是通过蜀道重要路段米仓道实现的。刘备集团使黄权迎张鲁时,张鲁已降曹操。黄权于是击破朴胡、杜濩、任约。张郃督诸军南下,"狥三巴,欲徙其民于汉中,进军宕渠"。张飞击败张郃,迫使其退回汉中。张郃军南进北退,都经由米仓道。米仓道在建安二十年军事争夺中的作用,战争史、交通史和汉中与巴中区域文化史研究者都应当注意。  相似文献   

19.
军源于唐初,为防御蕃部扰边,政府在屯驻戍边处设置军、守捉、镇等军事管辖区。因军事需要而置的军自宋真宗朝以后淡化了军事色彩,但得到了保留,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区划,这是宋代军不同于唐五代军的主要特征。宋代的军虽与州、府并列,但数量很少,作为地方行政管理单位显得不成熟、不稳定。同时,存在“州级军”与“县级军”二重制,对此特殊性需要认真关注。州级军隶属本路;若降为县,则隶于州、府,军使兼知县。宋初所置与州并列的军大部分为太祖、太宗朝尤其是太宗朝所建;军的分布最突出的是北方、西北边境的河东、河北道、关西道。县级军两宋皆置,以南宋为多。另外,“军使”为官名,不是州之下、县之上的行政单位。  相似文献   

20.
镖局故事因道光以降说部演义小说及近现代武侠小说的流行而为普通大众所熟知,然镖局起源则众说纷纭。"标兵"指明代军事将领或地方文武统帅亲自率领的中军,既有护卫统帅之责,后又被广泛用于护卫军饷。镖局是明清两代通行于北方的一种职业护卫组织,职责在于负责保障远行商旅的安全。镖局源头有二:一是起源于至松江府贩卖标布的"标客"与"标行",时间大约为明万历末年至崇祯初年;二是起源于明代的"标兵",时间早则在明嘉靖以后,晚则在明隆庆、万历时期。至清代,镖局遂达臻全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