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传承人是民俗传承的承担者,与民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民俗还是大众的生活常态时,是无所谓传承人的,传承只是群体间的代际传递。因此,传承人的个体崛起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民俗文化的衰落。而民俗的复兴,其实是传承人与民俗文化之间的非正常互动,极易造成群体性文化沦为个人的有意识创作,但仍具有生活文化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文从政府主导立法,建立完善的民俗文化保护体系;扩大宣传,使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传承民俗文化的意识;成立专门的管理、研究、展示机构,科学、系统地传承民俗文化;在大中专院校设立相关课程、专业,培养民俗文化传承人;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提升东北民俗知名度;策划新闻事件,营造良好的民俗文化氛围;设计、开发、推广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塑造东北民俗品牌形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东北民俗文化的当代传承措施。  相似文献   

3.
西府民俗文化是西府这一特定的时空内发生的民间文化现象的总和,其内容包罗宏富,事像千姿百态,历时从古至今.西府民俗文化的内涵包括饮食、服饰、家居等物质民俗;组织制度、人生礼俗等社会民俗;民间信仰、巫术禁忌、娱乐游艺、民间工艺等精神民俗;神话、传说、故事、民谣、谚语等语言民俗.西府民俗文化具有原始性与农耕性、传承性与扩布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等特征.研究西府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将有助于移风易俗,开发利用民俗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唐朝长江流域城市居民和乡村的文化生活日趋活跃 ,民俗风情异彩纷呈。拙文所论述的唐代长江流域的民俗 ,绝大部分是从前代传承而来 ,它与唐代以前的民俗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研究唐代长江流域的民俗 ,使我们认识到 ,一个区域、一个时代的民俗文化 ,正是其文明的主要载体之一 ,民俗文化的核心实质是国民品格的表现 ,也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最内在层面。  相似文献   

5.
传承与传承人论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化是靠传承而延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约》对非物遗产所下的定义强调的是“世代相传”和在社区、群体中“被不断地再创造”并有“持续的认同感”,与我国学界传统上理解的民俗(民间文化)强调其作者和传承者的身份有所差异。传承大致有四种方式:群体传承;家庭(或家族)传承;社会传承;神授传承。传承人主要现身于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领域。对杰出传承人的调查和认定,传承人的权益和管理,是21世纪初正在进行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民俗文化是隐藏人民生活与思想中的象征符号。每个民俗文化符号,都传达着特定的民族的、民俗的、历史和文化的内涵。民俗文化符号无论是以物质或精神的形式融入商品之中,即会产生“超值”现象。发掘、生产、销售这种“民俗文化符号”,是第三第三产业今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民俗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7.
民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识与精髓,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分析安徽省民俗文化发现,安徽民俗文化开发保护与传承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民俗文化与旅游开发融合不佳,经济产业链未成规模,内外在动力激发不足,接续传承断裂等问题,应结合安徽地区民俗特色及地域文化等进行创新路径的探寻与实践,因材施艺、因地制宜,通过文旅创新融合、开发保护齐头并进、内外在动力双向发力等策略助力乡村民俗文化内外在活力的重新焕发,合理高效利用民俗文化推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濒危传统项目的静态保护、自然文化生态中的活态传承,以及未来文化资源利用的生产性开发方面,都负有神圣的使命。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应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保护与开发、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市场的关系,在加大抢救性保护、深化活态传承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生产性开发。既要照顾好传承人的身体和生活,又要保护好传承人的文化生态,更要利用好传承人的文化品牌,走从静态保护、活态保护、进而到生产性保护之路,为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社会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9.
民俗文化产业与振兴民族经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俗文化是隐藏在人民生活与思想中的象征符号。每个民俗文化符号 ,都传达着特定的民族的、民俗的、历史和文化的内涵。民俗文化符号无论是以物质或精神的形式融入商品之中 ,即会产生“超值”现象。发掘、生产、销售这种“民俗文化符号” ,是第三产业今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民俗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0.
敦煌曲子词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艺术表征、民俗事象的一种文学载体,它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容,诸如信仰民俗、婚姻民俗、服饰民俗、岁时节令民俗、游艺娱乐民俗等等,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历史传统、思想信念、审美趣味以及价值观念。由此可以论定:敦煌曲子词不仅是早期民间词的渊薮,而且是唐代民俗文化的宝库。  相似文献   

11.
杨炳珑 《社区》2009,(4):34-36
“民俗文化是指广人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于人类群体生活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发展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方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12.
在民族民间文化正遭受日益严重的冲击濒临消亡的现实情况下,如何培育民族文化传承人、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值得思考和研究。通过对黔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黔东南具有民族特色中小学校的调查,分析传承人的当代生境与传承活动存在的问题,各学校"民族文化进课堂"教育传承情况,进而对保护传承人以及传承人培育方面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民俗文化的概念、范围,及其研究的目的和方法。指出:民俗文化既包括已经消失而只见于文献记载和口头传承的民俗,也包括现实生活中流行的民俗和因社会发展需要而新产生的民俗;我国民俗文化研究应走向广大民间,并运用民俗学与相关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对其各种事象作出科学的解释和结论,直接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陕北民歌是一幅生动的陕北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历史画卷,形象地折射出陕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其独特的民俗文化。陕北民歌所反映出的民俗文化可笼统地概括为:物质民俗、精神民俗和社会民俗三个方面。异化是保留原语文化特色的一个重要手段,在陕北民歌的民俗文化译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陕北民俗与西方民俗毕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异化不能达意或引起误解的情况下,还应适当地辅以归化或以其它方法灵活翻译。  相似文献   

15.
民俗文化的选择是人类群体在社会生活需要的推动下产生的一种价值思维判断。最初的一些民俗文化选择缘起于人类的本能选择,是由原始基本生活需求推动,从自然走向文化的选择。作为民俗文化核心观念的群体功利观念影响着民俗文化的选择。“仿效”具有文化选择的意义。前民俗行为经群体选择而成为民俗行为。一般情况下,民俗文化的群体选择由众多成员的选择逐渐集合而成。移风易俗要从俗民个体的自由选择开始,让更多的人具有相应的科学精神和文化觉悟,让众多理智的个体选择集合成我们时代群体的民俗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6.
传承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部分民间手工艺存续及传承的核心.当前,学术界关于传承人的研究多停留在主观的理论保护想象上,未能从其主体地位、社会角色与手艺人的日常生活等方面来反映传承人群体内部的声音,未能将其置于乡村生活的大舞台中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乡村手艺人的视角审视其自身传承的民间手工技艺及其在当今的境遇,努力知晓传承人如何看待其自身、传承的项目及其他,通过被保护者的视角审视我们的保护工作和部分民间手工技艺的境遇.这对我们反思业已开展并规划今后一个时期的保护工作是极为有利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的蔓延,传统民俗文化在学生的心中日益淡化。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民俗资源进行教学,并通过开展丰富的"走进民俗文化"活动,传承中华民族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将民俗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18.
人以文传,文以人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与承的合体,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传承人的生存和保护情况日益受到重视。在这一背景下,以东莞市非遗传承人为研究的切入点,立足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充分发挥田野调查的作用,对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与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对传承人保护以及培育进行探讨,提出政府要培养青年传承人、壮大非遗传承人群体、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以及生活保障制度等,以期促进“见人见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相似文献   

19.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足宝顶香会历史悠久,其宏大的朝圣规模、精深的佛教文化和独特的民俗事象水乳交融,与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相得益彰,是我国庙会的一道丽景。从民俗文化视阈探讨大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开发,相比单纯的旅游规划,更侧重于民俗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并进,绝不为追求单纯的经济利益而损害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上海城市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及主要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承是民俗文化遗产保护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上海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民俗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大都市,在民俗文化的传承机制上存在着家族性传承、行业性传承、社会性传承等多种模式。当前,由于传承人的递减现象非常严重,使得上海城市中许多民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处于后继乏人,难以延续的状况。必须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民俗文化传承机制,加大对民俗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提高社会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于民俗文化事业的认同程度,以有效改变目前这种民俗文化后继乏人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