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孙权太子孙和对宾友蔡颖诸人耽于“交游博弈以妨事业”的情况甚为不满,命中庶子韦曜(即韦昭)等“各著论以矫之”。曜作《博弈论》,申述儒家修身之道,批评士人沉缅于博弈不仅妨碍事业,而且有损于道德。孙和张扬儒家正统的娱乐观念,表明孙吴政权进入中期以后,其第二代人物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而逐渐雅化。孙吴统治集团原本出身寒门,受儒家礼法观念的影响较浅,崇尚世俗娱乐,在行为上则显得轻薄浮华。随着其新生代的文化进步,必然产生雅俗冲突。此外,追随孙吴统治者肆情纵欲者,又多为汉末流寓江东的北方人士及其后代,而江东本土大族人物则多严正。由《博弈论》又可见出孙吴侨、旧士风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侨士脱离乡里,舆论制约相对减轻,而求仕进取对孙吴皇权的依赖性较强,江东儒学旧族则相反。  相似文献   

2.
孙权太子孙和对宾友蔡颖诸人耽于“交游博弈以妨事业”的情况甚为不满,命中庶子韦曜(即韦昭)等“各著论以矫之”。曜作《博弈论》,申述儒家修身之道,批评士人沉缅于博弈不仅妨碍事业,而且有损于道德。孙和张扬儒家正统的娱乐观念,表明孙吴政权进入中期以后,其第二代人物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而逐渐雅化:孙吴统治集团原本出身寒门,受儒家礼法观念的影响较浅,崇尚世俗娱乐,在行为上则显得轻薄浮华。随着其新生代的文化进步,必然产生雅俗冲突。此外,追随孙吴统治者肆情纵欲者,又多为汉末流寓江东的北方人士及其后代,而江东本土大族人物则多严正。由《博弈论》又可见出孙吴侨、旧士风的差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侨士脱离乡里,舆论制约相对减轻,而求仕进取对孙吴皇权的依赖性较强,江东儒学旧族则相反。  相似文献   

3.
孙吴统治者之尚巫及其对待道教、佛教之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吴统治者出自寒门,在文化上轻视儒学而迷信方术,孙权、孙皓等统治者不仅与葛玄、介象等神仙方术之士交往密切,征用不少道术人物为宦,而且公然造神,孙吴宫廷中充满了巫筮气息,进而刺激了江南道教的发展。孙权、孙皓以巫术鬼神看待佛教,又以僧人入宫为官,支持创立佛寺,资助佛经翻译,从而为佛教在江南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机缘。  相似文献   

4.
252年孙权去世,孙吴皇权一度旁落。孙皓继位后,清除权臣,政由己出,一度整肃朝政,颇得赞誉。不过,作为孙吴末代专制君主,孙皓地位稳固后,努力强化皇权,主要表现为重用佞幸小人,加强对儒学朝臣的监察,迁徙都城,甚至无端地兴师北伐以搏取声望。在生活上,孙皓则荒淫奢靡,并无稳定社会、增强国力、体恤百姓的愿望与举措,引起了儒学士大夫的激烈抗争。对士大夫社会的清议之士,孙皓多有杀戮之举。士大夫社会的疏离,动摇了孙吴统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关于六朝儒学衰而不亡的啄因,以往的研究多从儒学对门第制度的巩固作用等角度来诠释,但此说不足以充分解释六朝江东士族独具特色的儒学何以绵绵不绝。六朝门阀制度下文化发展的独特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考察这一问题的新视角:门第之别加深了社会各阶层的文化隔阂和文化差异,重视家学传承的心理衍生出了向慕古学的思潮,士族间的文化竞争增强了追求家族文化个性的风气。上述门阀社会所特有的文化传播方式和文化心理,为非主流学术的存续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为六朝江东士族儒学的保存发展提供了动力。  相似文献   

6.
陆逊与孙权之关系及其政治悲剧之原因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陆逊,人们多视之为孙吴之"英将",而很少探究其一生荣辱之深层政治内涵。陆逊出仕孙吴政权,不仅标志着其家族与孙氏政权关系的改善,而且推动了孙吴政权的江东化。作为江东儒学大族主要之政治代表,陆逊主张施行儒家德政,要求孙权进行政治改革,反对其法术专制,致使双方的政治分歧不断加深,斗争日益激烈,陆逊最终为孙权逼死。陆逊冤死,是孙权政治上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信号。  相似文献   

7.
根据历史进程和文学发展,将现在可以考知的49名孙吴文人分为前、中、后三期,能够鲜明地发现侨土嬗代的演进趋势以及孙吴文学从侨土融合到全面本土化的进程。在江东文学的崛起过程中,出现了吴会之争,吴郡文人后来居上,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世族文学群体。不同于汉代世族的经学传家,吴郡世族的文史成就斐然,尤以文学名世,开启了东晋以降门阀士族的尚文之风。  相似文献   

8.
汉魏六朝时期江东大族的形成及其地位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古之世 ,世家大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领域往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影响。就江东地区的情况而言 ,儒学世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而且其社会地位也是随着江东地域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动不居的。汉魏六朝时期江东儒学大族形成、发展有其一定的历史轨迹。江东土著大族初始于秦汉之际 ,在西汉时期出现了个别文士代表 ,但儒家化程度不高 ;两汉时期 ,部分中土人士或宗族陆续南迁江东 ,如陆氏、张氏、虞氏、贺氏等皆如此。在宗族繁衍过程中 ,其儒家化进程加快 ,比之汉魏以降南徙之北方大族 ,这些早先南徙者已成为江东土著 ,他们在东吴之世充当割据政权的支柱 ,势力急剧膨胀。西晋混一南北 ,江东大族势力遭受压制 ,沦为“亡国之余” ;东晋立国江东 ,起初借重江东土著 ,但从根本上说 ,整个东晋南朝时期 ,与侨姓士族相比 ,江东土著大族在政治上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不过 ,从民族文化的延续与江南地域社会的发展而言 ,江东大族的历史功绩是不可漠视的。  相似文献   

9.
曹氏三祖时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思想界儒学回归的趋势,以及以极端理想主义的道德对抗权力的倾向,都促使正在形成的门阀士族中的士大夫群体向司马氏集团靠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魏晋嬗代过程中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东魏北齐的统治者高氏十分重视儒学教育,但因为没有给儒士以崇高的地位,也因为其他各种原因,东魏北齐的官学呈现出衰败的气象。与此相反,这一时期的私学和士族家庭教育格外兴盛。官学和私学以儒学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士族对子孙的教育多以文学为主,也夹杂史学和儒学的学习。  相似文献   

11.
在生命伦理观上,儒家与道家虽存在歧义但其精神实质相同。对于人类生命的地位及其价值,虽然儒家认为人贵于物,道家主张天人并生,但它们都有着贵生精神。对于不同生命之间的地位,虽然儒家仅主张德性平等,道家认为物无贵贱,但它们都具备平等精神。对于生命所持情感,虽然儒家主张兼爱万物,道家主张泛爱万众,但它们都充满仁爱精神。对于生命的存在状态,虽然儒家侧重于人际和谐,道家侧重于天人和谐,但它们都彰显了和谐精神。对于生命的终结问题,虽然儒家主张通过建功立业来超越死亡,道家主张通过与"道"合一来超越死亡,但它们都表现出超越精神。  相似文献   

12.
儒学已经走向世界,其重要标志是在美国形成了两个儒家学派:波士顿儒学和夏威夷儒学。波士顿儒学以对话为主要特点,夏威夷儒学以诠释为主要特点。两派在思想主张上虽有不同,但在把儒学推向世界方面都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对儒学参与世界化进程有较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耶律楚材与孔门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门禅”是三教融通历史潮流的结晶,是禅宗史上值得注意的现象。耶律楚材是“孔门禅”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和行为虽体现为出世和入世两端,但仍以佛学为指归。其“以佛治心,以儒治国”的禅法思想和阐扬行秀一系曾洞宗学说的禅诗集中体现了孔门禅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在制度化儒家解体近百年后,大陆新儒家试图将儒学重新制度化.他们反对前三代现代新儒家对儒学的哲学化诠释路径,主张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都要儒家化,并主张立儒教为国教.他们还提出了"上行路线"和"下行路线"的具体策略,并已部分地付诸实践.不过,在中国政治发展方向的设计,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以及关于儒学的历史评价等问题上,大陆新儒家所做的儒学再制度化的努力都有诸多限制.当然,儒学再制度化的设计虽属一厢情愿,但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大儒情怀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历代大儒在建构其儒家文化传统的过程中 ,并非完全执著于儒家人格理想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生态度 ,而是在人生进取中 ,相当明显地体现出儒家人生情怀的变异 :吸纳道家情怀和采取以佛济儒的方式 ,即在他们积极进取的同时 ,往往伴随着一种自然潇散的人生形式和超然忘我的人生境界 ,并由此化出混同自然、任性无为、超然无累的生命态度 ,以及当这种坚持受到极大的阻碍时 ,他们中的一些人又会暂时放弃执著而用佛家的方式去继续这种人生努力。道家人生情怀与以佛济儒是中国古代大儒在人生进取受阻时所产生的人生反应和应急措施。从文化价值上看 ,历代大儒将道家情怀引入自己的人生境界的实践 ,为执著入世的儒学士子开拓出新的人生境界 ,改变了儒家人格理想上单向度的人格塑造 ,从而使儒家人格增加了实践上的经受挫折的力度 ;而大儒的以佛济儒的人生方式 ,则从人生实践的层面上提供了各文化体系融合的仪范 ,显示出各种文化相参并济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儒佛互补:明清易代之际岭南士人的行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易代之际,岭南士人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个性。甲申之变发生后,岭南的士子纷纷“勤王救国”。当清王朝逐一平定各南明小王朝之后,岭南士人又纷纷选择出家与“殉道”两条道路。究其内在的思想动因,除了士人受到儒家思想的全面熏陶之外,与岭南地区长期以来佛教文化的浸染及基督教文化的渗入有着直接的关系。岭南士人在特殊背景下选择出家,与传统士人“儒道互补”的双重人格有很大区别,确定地说,应当是“儒佛互补”。而“殉道”的行为,当是儒家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从出土的竹简《老子》,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与孔子有诸多思想会通之处。其一,从道论中可看出二者对人世的共同关切;其二,从德论中二者都认为至德之人是他们所追求的圣人;其三,从无为上两人认为无为而治是人类修身、治国的最高境界;其四,从仁范畴上看,孔老对仁本身的看法是相同的;其五,从治国方略上两人都主张以正治国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综合以上,说明道与儒在早期思想发展上相通性占有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实学是儒家学说经世致用思想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形成的对促进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历史形态。东林学派是晚明时期实学思想的重要代表 ,他们在与王学末流和专权阉党的斗争中 ,先后在教育和学术、道德修养和认识论及治国济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和见解 ,形成了一个反对空幻虚无、谈空说玄 ,提倡求真务实、实学实用 ,致力治国济民、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想体系 ,对明清实学思潮的发展和最终形成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实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当时社会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试论宋明理学家的圣贤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明理学家通过对"天人合一"这一哲学主题的论证和对心性义理之学的追求,创立了既不同于孔孟原始儒学,也有别于汉唐经学的新儒学,将儒家哲学发展到十分完备的形态,使得中国哲学的境界学说得以充分的展现.本文试图将宋明理学家有关圣贤境界的追求特别是如何成就圣贤的问题进行论述,来再现他们的生命境界.  相似文献   

20.
先秦儒道两家文化是以"和"作为自己的价值内涵与理想目标的文化,其中蕴含有丰富的心理和谐思想。通过对先秦儒道心理和谐思想进行分析阐述并对其异同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它们虽然存在着实现心理和谐的方法与途径的不同,但它们有着向内用功以获得心理和谐的相似性,有着共同的出发点与最终落脚点——人的心理和谐。先秦儒道两家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共同支撑与推动着心理和谐思想的阐扬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