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是致力于推动我国西南民族研究的重要学术组织.在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筹建、成立和发展的过程中,无不凝聚了李绍明先生的心血和学术热情.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为我国西南民族研究和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建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本文重新回顾和总结李绍明先生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的筹建与发展的历史经验,有着重要的学术史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第16届大会于2009年7月21日至31日在昆明召开,大会的主题为"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国内外四千多名人类学、民族学家,举办了150多场学术专题会议,议题涉及民族理论、民族关系与民族认同、文化多样性、生态环境、社会变迁、移民、语言、教育、社区发展、宗教、医学人类学与流行病、食品与营养等多领域、多学科,展示了人类学在当今世界的作用和发展趋势.比较中西社会文化人类学发展趋势、教学和研究,讨论中国人类学发展中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吸收西方先进经验,使中国的人类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原 《民族学刊》2014,5(4):1-7,84-88
中国西南的人类学研究有着深厚的区域研究传统。改革开放之后,西南研究陆续出现了"区域模式"、"族群模式"和"跨境模式"三种研究范式。其中"区域模式"更贴近于社会历史现实,具有强烈的学科问题意识。至二十一世纪,基于历史上民族的源流考察与走势判断,兴起了诸如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滇黔驿道、进藏公路等"通道"研究。这种基于"走廊"学说和"通道"研究而展开的"区域模式",将交互性和流动性作为研究之重点,来深入地阐释形塑西南中国社会人文特质的关系结构,将有利于中国人类学获得更符合中国历史文化经验的世界图式,也有助于具体研究者获得真正的文化自觉和认知主体性。人类学的中国西南研究只有基于"区域性"的大视野来展开,在一种关系格局中来寻找西南研究的问题意识,才能摆脱"民族性"的现代叙事,并对"民族认同"这样的问题有所超越,最终回归到当地的社会历史现实和人文形态特质来深化对中国西南的认识把握,从而在学理上展开一些更为深入的对话。  相似文献   

4.
论民族审美人类学领域的开拓和扩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审美人类学运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对民族审美现象进行研究 ,努力在民族学、美学、人类学的跨学科研究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寻找新的研究资源和新的研究思路 ,从而奠定民族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一方面能在这块新开垦的处女地上发掘新的资源 ;另一方面也能从新的领域、新的角度对现有材料作出新的阐释和评价 ,在推动民族审美活动发展的同时 ,推动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发展 ,并由此取得理论和实践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民族志方法是以田野作业为基础的研究范式,也是呈现田野作业成果的文本书写范式.民族志方法被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学等多种学科引为学科方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是建立在田野作业基础之上的应用型学科,民族志对其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和民族志文本书写尚存在诸多不足与问题.建构科学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志方法论体系,需从民族志研究范式和文本书写范式两个角度出发,将人类学民族志方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相结合,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独立的学科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再研究及其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从事人类学研究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拟就民族志田野工作点的样本选择、民族 志文本、本土实践与学术对话以及人类学再研究的方法论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作者认为, 人类学再研究取向有可能成为中国社会人类学研究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7.
赵心宪 《民族学刊》2017,8(2):62-70,116-118
武陵民族区概念的学术命名,是李绍明先生五十年西南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实践统一",运用历史方法的重要基础理论成果之一.重提《李绍明民族学文选》、解读"巴文化研究与地域文化"学理认识涉及到的历史方法学术关联.参考"武陵民族区"概念学术命名的价值取向,从武陵地域文化的民族学/人类学问题研究切入,可能寻找到创新问题原点;而"武陵民族区"作为一个特定的民族学/人类学概念学术命名的,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核心价值取向,对于打开新世纪巴文化学术研究的新局面可能更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8.
《雪球》学术贡献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雪球》是第一部从人类学角度对汉民族进行全方位解读的学术专著 ,该书在充实中国民族研究内容、转换研究视角、人类学研究本土化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根据国际上人类学、民族学发展的趋向和我国对民族学发展的要求 ,应大力发展应用民族学。广西是一个以壮族为自治民族的多民族地区 ,几十年来在应用民族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新时期广西民族研究的根本任务 ,就是围绕广西的社会经济、民族团结进步和发展繁荣 ,多方面多角度地开展能产生实际效益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0.
稿约     
本刊主要发表有关民族学、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藏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调查报告,特别注重对青藏高原诸世居民族历史和现状的研究。1.  相似文献   

11.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19.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20.
才让 《中国藏学》2020,(1):119-129
文章选取15世纪萨迦派代表性人物的传记,包括桑杰贝、班钦·释迦却丹、绒敦·释迦坚赞、俄尔钦·贡噶桑波、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贡噶南杰、果沃热绛·索南僧格、达仓译师等著名萨迦派大师,介绍各传的作者、成书年代、资料来源、主要内容、版本等。这些传记反映了萨迦派各支系的兴起及萨迦派在15世纪的中兴历史,是研究萨迦派历史的重要文献。所收传记之顺序按人物生活年代编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