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滕固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美术史学家,他以西方艺术史治学方法,结束了千年中国传统美术史写作形式,标志着中国美术史论新转型,他被视为近代中国美术史学的奠基人。滕固的艺术思想包括了历史文化观、科学观、进化论观、文化(艺术)救赎观等诸多思想。其中梁启超、蔡元培及留德期间是其艺术思想的主要来源,本文综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化背景,考察了滕固艺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处于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剧烈变革时期,中国的史学、文学、哲学、美术等皆在不同程度上踏上了现代化的征程.在西学东渐以及"史学革命"的潮流促动下,中国美术史学在引进与模仿、固守与创新的渐变过程中实现了向近现代化转型.以陈师曾、潘天寿、滕固为代表的近代中国美术史研究者,深受日本以及西方研究模式的影响,把国外美术史研究方法引入中国,对于启迪、促进中国美术史研究现代化转型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以郑午昌、傅抱石、胡蛮等为代表的近代美术史家立足中国文化本体地位,坚守中国美术本体化的基础,同时吸收西方的学术方法,突破了传统研究路径,通过融合与创新,深刻拓展了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新路径,亦促使中国美术史的撰写形式逐步由单一模式走向多元化发展,本土化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变得更加成熟和完善,中国美术史学亦在坚守与变通的过程中实现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容大致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美术创作、美术史、美术批评、美学。这借鉴了DBAE的思想。DBAE在重视创作的同时,也重视对艺术品的理解,它强调美术教育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使他们通晓不同的艺术形式,成为有知识的观众,这与我国目前所提倡的艺术素质教育并不矛盾。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把美术史、美术批评、美学统合为一──美术鉴赏,这样,普通学校美术教育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美术创作、美术鉴赏。(一)美术创作普通学校美术教育中的创作教育指学生学习和运用艺术语言和技巧,进行美术创造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后,老一代少数民族美术家,以其丰富的阅历、深厚的艺术造诣、丹青妙笔为中华民族美术园地带来过成就与辉煌。改革开放后,新一代少数民族美术家们较之老一辈美术家人数成倍增长,他们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热爱生活、热爱故土,在美术创作中充分发挥各自专长,各具特色,成绩卓然。他们与老一辈美术家一样,不仅宏扬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而且开拓发展了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创作空间,共同为推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演进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广东美术在中华民国时期空前的、全方位的发展,主要有六个特点:一是富有坚定的革命性,意识早,参加人数多,持续时间长;二是积极吸收西方新学,革新中国画,具有艺术上的革命意识和创新意识;三是美术家多、水平高,在全国居重要地位;四是创办学校,美术教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五是美术社团林立,活动频繁,展览成风;六是创办的美术刊物众多,艺术理论成就显著.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对新加坡文化影响深远。潮汕籍书画家对新加坡美术的发展,更有开创之功。20世纪50年代之前,在新加坡从事美术方面的组织、教育和业余创作活动的潮汕籍书画家,是新加坡美术史上的第一代美术家。他们在新加坡美术发展进程中所作的贡献,推动了中国与新加坡之间的文化交流,形成了沿袭至今的新加坡美术界的“潮人现象”。  相似文献   

7.
纵观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史,历经数次"改革"与"传统"之争,中国画一直在中国与西方、内容与形式、写形与写意的矛盾中艰苦跋涉.透过纷繁复杂、多姿多彩的美术现象,我们发现一切都可以归结为国人对中国艺术最本质的精神--"传神"的探索.本文通过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概括和思考,以期能够与同仁们共同揭示现代中国美术尤其是中国画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他是留苏美术家33人中没有作品参展的3人之一初春北京,大雁迁徙。伴着连日不散的雾霾天气,怀着一颗急切而忐忑的心情,笔者前往中国美术馆参观"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一一留学到苏联"美术作品展,这是为纪念新中国公派青年美术家留学苏联60周年,中国美术馆组织策划的重要学术项目之一,旨在通过上世纪50、60年代30余位美术家留学苏联期间的作业与作品及大量图片、  相似文献   

9.
美术史学不等于美术史料;美术史的研究应上升到美术史学研究的学理高度;加强美术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指导,是中国美术史学发展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10.
张士钧 ,男 ,195 0年 12月生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人 ,教授 ,中共党员 ,大学本科毕业 ,结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现任南阳师范学院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所长 ,中国画教研室主任 ,兼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河南省书画院特聘书画家 ,河南教育书画协会常务理事。张士钧教授长期工作在美术学教育教研第一线。主讲《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国画花鸟》、《书法篆刻》等 6门课程。他治学严谨 ,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于每年的教学实践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根据教育形势的发展 ,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动手能…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美术中的十字架图式符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基督教的诞生和发展,被称为"图画的圣经"的基督教美术也应运而生.基督教美术在创作范围内建立的特殊样式,主要是十字架这一图式符号的运用.画家们对十字架这一母题在基督教美术中的意义进行了拓展,对十字架的阐释经历了"原初性"、"神怪性"、"当代性"三层演进.  相似文献   

12.
戏曲作为一种文艺样式,是上海近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茶园时期、舞台时期和大剧场时期三个阶段,上海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成了可以与北京相并提的全国戏曲文化中心。商业文化的发达,各地移民的众多以及西方艺术的引入等都对上海戏曲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上海戏曲文化事业的繁荣是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文化反映。  相似文献   

13.
新疆无论是地域特征还是人文特征,都有极其丰富的艺术创作之源。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中国美术史中还没有表现新疆山水的绘画记载。该文提出,"传统与创新"不但是中国画在传承中表现新疆地理特征的新领域,而且是中国画在创新中"笔墨当随时代"的新课题;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精髓在表现新疆地域特征时,继承和创新的笔墨语言是新疆山水画发展之本。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赤峰学院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历史发展变化、目前建设状况研究中剖析优劣,从中分析出较为合理的建设方案,进而,给出赤峰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的发展规划。以此来优化赤峰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希望本研究能给予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研究现实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在《美学讲演录》中提出了艺术美高于自然美的命题。他为这一命题立论的心路历程是:(1)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美是心灵的自由创造;(3)美是自由与无限。但是,自然和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是艺术的尺度和追寻的目标。所以,不是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而是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相似文献   

16.
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上,有两位江苏籍的艺术大师,一位是苏北徐州的李可染,一位是苏南宜兴的吴冠中。两人都是毕业于杭州艺专的高材生;都有着国画、西画兼修的学艺经历,也都主张兼融中西;他们都喜欢借用音乐的腔与调来强调绘画的风格色彩,他们的山水画创作也都是在大量写生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在绘画艺术的探索道路上,他们相互视为同道与知音。  相似文献   

17.
延安的民间文学与五四以来的民间文学不同,它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展开。新中国成立后,延安的民间文学传统在全国文艺界推广和发展。民间文艺家赵景深、蒋祖怡等将“民间文学”等同于“人民文学”,遭到批驳。围绕“人民文学”的“人民性”学界展开了论战,最后,以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学”为目标,一度遭到颠覆的传统文学地位略有回升,民间文学与传统文学共同分有“人民性”的特质,达成了和解。  相似文献   

18.
救赎是人在面对死亡时,可以坦然地接受的境界。救赎关乎人的终极关怀。古今中外,终极关怀可以分为寄托理想于彼岸、体悟宇宙本体和关怀人类命运、人生意义等三种类型。中西文化虽有不同,这三种类型都在中西方的艺术上得到了体现,从而使艺术救赎灵魂成为可能。艺术可以表现为对精神彼岸的无限向往;艺术可以表现为对“万物一体”的深刻体验;艺术可以表现为对人类社会的深切关怀。在工具理性和物质主义泛滥的今天,艺术的救赎不应该被人们遗忘。  相似文献   

19.
为了将体验式教学法应用到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中,验证其可行性,并借以探索和完善艺术类院校英语教学模式,通过曹海英主编的《艺术学院大学英语基础教程》一、二册,对南京艺术学院2018级489名学生,分三大组,每组分设为甲乙班进行实验对照。结果表明,综合实验班获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法可应用于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在林语堂的一生中,北京、上海、美国是值得关注的城市与国家.他在北京浮躁凌厉,在上海提倡幽默闲适,在美国"两脚踏中西文化".林语堂钟情于北京及其文化,这与这座老城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息息相关.上海与美国以其发达的工商业文明给林语堂以强烈冲击,但在高度发达的工商业文明背后,林语堂感受到种种令人忧虑的问题,于是他质疑并自觉疏离历史现代性,表现出对审美现代性的趋同,由此使他偏爱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北京文化.他通过中庸理想、闲适格调、原始生命强力崇拜等方面肯定北京文化的优秀部分,赞美并张扬北京文化的生命力,以此表达他对中西方历史现代化进程中弊病的忧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