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论西南民族地区的庙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汇集了各种宗教,派别也很多,各民族还有自己的传统信仰习俗,由此而形成的庙会集市遍布各地。庙会的最初功能是满足群众的信仰需求,物质交易是后来引入的,并形成各自的交易特点。此外,庙会还在文化交流、提供人们娱乐等方面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对研究西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史及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我国不少民族有着各自独特的婚俗,西南各民族的婚俗也互不相同。但是纵观西南民族的婚姻习俗,却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即较多的民族都保持有抢婚的习俗。一西南民族的抢婚习俗在史料上早有记载,如在四川凉山地区和云南部分彝族地区:“爨(?)聘妇议银币,娶议牛马,轻重多寡,凭媒妁口,贫者不易得妇。爨之父母将嫁女三日前,  相似文献   

3.
以澄清"基础教育"、"草根文化"等基本概念为出发点,从维系西南民族地区民族成员的生存、培养其道德习惯与审美情感、促进其民族认同等三个层面,提出西南民族地区各民族"草根文化"所具有的基础教育意蕴.最后对落实"草根文化"的基础教育功能提出了三点建议:确立新的民族基础教育观、整理加工"草根文化"、加强校内外教育的融通.  相似文献   

4.
唐宋时期随着内地对西南与岭南地区地理考察与地情知识了解的增多,对西南、岭南民族地区"荒蛮"、神秘印象开始发生转变.一批士大夫通过深入西南地区物质生活的亲身体验,开始逐渐消除对西南地理环境的神秘恐怖认识,主要表现在对西南瘴气由恐惧转向不断探讨瘴疫的环境因素与致病机理;考察西南、岭南民族地理之风悄然兴起,对民族地区的服饰饮食文化由陌生到认同、对西南民歌音乐文化的喜爱与探究、传播等,都表明了内地文化人对西南、岭南民族地区地理文化观念的一些新变化.尽管并未根本改变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与宗主文化的优越感,但毕竟开始转变对西南边远地区"蛮夷"文化的态度,为元明清时期的民族文化融合奠定了良好基础.这在内地与西南边远地区文化经济交流与民族团结方面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5.
公共服务系统是公共部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所依赖的各个环节及其构成的体系.在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由于少数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浓厚、经济贫困、民众居住相对分散、地势崎岖、交通闭塞等特点,因此,在公共服务活动中,根据该地区公共服务环境与运行特点,在决策中注重培养和引入少数民族精英,发动和组织群众,营造与西南民族地区文化相适应的"熟人"服务理念等,是与民众面对面的西南民族地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系统建设的必需.  相似文献   

6.
"古苗疆走廊"作为中国南方东西向的民族走廊,是历史上中国内地进入西南民族地区的传统通道,其形成是中国各族群长期互动和中国经济、政治结构变革的结果。"古苗疆走廊"成因具有多元性:民族生态分布、西南民族贸易与区域市场、南方稻作水利田发展、国家力量的渗入、西南的经济开发与移民等。"古苗疆走廊"的提出,有助于了解明清以来中国西南纳入国家体系的进程,以及地域社会在这一进程中的应对;并扩大研究视野,即将各民族研究与跨族群、跨区域的整体研究相结合,作为西南非汉族群的"古苗疆走廊"不仅是连接西南与中国内地的大通道,而且是西南与全球经济连接的纽带。  相似文献   

7.
由中南民族大学与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联合召开的"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第14次年会"2008年10月在武汉召开.年会的主题是改革、和谐、发展,关注的热点是西南民族发展的重大问题、认知中国民族学的"华西学派"、构建和发展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青年论坛、推进中国西南民族地区农村改革和科学发展.这里对这次会议从三个方面做一个简短的总结.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锡伯族传统节日春节习俗的描述,探讨了锡伯族一些春节习俗的成因,从中揭示出各民族节日习俗的形成都有其历史性、传说性、多样性等个性特点,而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互相融合,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具有共性的多元文化的混合体。  相似文献   

9.
1999年4月,李绍明先生访美期间,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作了有关中国民族识别和西南少数民族现代化等系列讲座.在"现代化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讲演中,李先生从民族地区的特点出发,对现代化的概念作了辨析,并对20世纪80年代的"梯度开发理论"进行了反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现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且提出了现代化与西南民族学的相关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巴盐古道"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巴蜀地区盐业的发展,其不仅是西南地区经济连接的纽带,也是国家权力主导之下极力发展的民族走廊。随着历代王朝对西南地区的经营以及民族社会的不断进步,盐道的历史地位也在不断凸显。而且"巴盐古道"本身作为交汇区和过渡带,对国家力量渗透、族群社会发展、区域市场建立以及西南移民活动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也体现了"巴盐古道"早已被纳入国家体系的进程之中。因而,"巴盐古道"作为一条传统通道,对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互动和变革有着重要意义的同时,在民族走廊历史进程的研究领域中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四川布依族的基本情况,着重论述四川布依族稻作文化习俗,包括耕作制度、作物品种、信仰崇拜、婚丧习俗、节日、禁忌等等.文章认为,布依族稻作文化是适应我国西南山区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并结合民族传统习惯而形成的,因而具有鲜明的南方农耕民族生产、生活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汉族文化的深刻影响,体现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的交融性和互补性.  相似文献   

12.
清代是贵州地区定期集市不断发展成熟时期。集市不仅成为汉族军民与当地少数民族经济生活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彼此文化交往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平台。集市作为多民族的互动场域,拥有极强的融合性力量。其在塑造人们经济、文化观念及社会交往态度的同时,构建了贵州稳固、和谐的民族关系。通过集市及其贸易活动,贵州各族民众的联系更为紧密、接触更为频繁。由于承载了丰富多彩且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定期集市成为了解贵州民族关系、民族生活及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  相似文献   

13.
西南独特的立体自然物候与多元的民族文化语境,造就了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歌场。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歌场与各少数民族传统信仰、节日庆典、婚恋习俗、文化传承、文艺娱乐、集贸交往密切相关,是其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歌场运作规律是其文化承传的重要机制,对其文化认同及其社区和谐具有不可忽视的功能。研究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歌场文化,创造性发挥其社会文化功能,可以满足社会转型期少数民族自身文化传承的诉求。  相似文献   

14.
生态旅游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并不断受到旅游界的热宠,西南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具有很多优势,依据生态旅游相关理论研究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研究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对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论证,并据此提出了西南民族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丰富的水资源、水利资源,是中国西南地区自然禀赋的优势资源,也是西南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资源,更是中华民族须臾不可离开不可缺乏的生存资源.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的开发和建设,成为西南民族地区"奔小康"的最重要选择之一;与此同时,大力发展被发展战略家和政治企业家誉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也成为西南民族地区"奔小康"的最重要选择之一.这里似乎有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正>关注理论热点突出民族特色2015.1人文社会科学版民族学·人类学本期文化遗产栏目,徐新建教授《"饮酒歌唱"与"礼失求野"——西南民族饮食习俗的文化意义》,从"夷夏互补"和"礼失诸野"的角度考察西南少数民族"吃牯脏"与"吃相思"的"饮酒歌唱"习俗,认为这些习俗不但体现了"兴观群怨"的礼乐特征,同时还蕴涵着"礼"、"野"互动的文化意义,指出"礼失求野"的前提在  相似文献   

17.
立足于对美姑县彝区集市进行研究,梳理自近代以来集市在西南彝族聚居区内的历史脉络,找寻集市沿河流和交通要道 呈线性分布规律,进而揭示美姑县彝区集市承担并发挥的社会经济功能,为探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集市特征和功能结构,乃 至于彝族社会文化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婚姻习俗和婚姻家庭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的婚姻习俗和婚姻家庭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仍然保留有原来的传统和习俗;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许多外民族的东西.研究和正视各民族婚姻家庭的变迁、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于民族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婚姻家庭制度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离不开特定文化场域的承载。原始的文化传承场域主要包括家庭、村落社区和传统集市等。但由于现代文明的多元发展与价值渗透,家庭文化传承场域逐渐解体,社区文化趋向产业化、利益化,民族文化认同的消解及价值观的转变都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面临现代化转型的挑战与阻抗。在这种历史境遇下,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应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场域。  相似文献   

20.
试析哭嫁歌     
一、东西南北都有哭嫁歌 我国56个民族中,婚姻习俗方面,许多民族都有哭嫁习俗与哭嫁歌。解放前,哭嫁习俗与哭嫁歌,乃是我国南北许多民族婚俗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正如云南芮增瑞同志在《论<哭嫁歌>》(《彝族文化》第202页,楚雄文化研究所编)一文中指出:“过去,我国许多地区和民族,姑娘出嫁都有‘哭嫁’的习俗,在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中,这种习俗尤为普遍。从内容上看,又是妇女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进行控诉的怨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