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持人语:目前,“生活美学”已经成为了全球的最新美学思潮,国际美学界在拓展美学疆域的基本路数上是一致的。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所做的工作是呼吁美学回到日常生活,并将这种美学称之为“超越美学的美学”,也就是超逾“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在波兰举办的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上,当韦尔施重提“超越美学的美学”话题之时,却得到了美国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的反驳,但伯林特要求美学走向环境与韦尔施主张美学回到生活其实是殊途同归的。然而,生活美学并不像艺术哲学和环境美学那样是由西方美学家提出并占据了主导的美学思潮。东西方美学家几乎共时性地提出了“生活美学”的理念,而且,中国美学传统自本生根地就是“生活美学”传统。刘悦笛邀请国际美学协会前任主席柯提斯·卡特主编的《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英文文集,就致力于在全球范围之内、在东西互动之间来共同推动生活美学的进展。刘悦笛指出生活美学是东西方异曲同工创造出来的,它有着东西方两种哲思资源,但也面临着挑战,需要加以积极应对。赵强进而指出,晚明时期生活美学的要义就在于以“受用清福”为旨归的生活观念的生成,以营构艺术化、优雅化的日常生活情境、增进世俗日常生活的快乐为旨趣。  相似文献   

2.
目前,"生活美学"已经成为了全球的最新美学思潮,国际美学界在拓展美学疆域的基本路数上是一致的。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所做的工作是呼吁美学回到日常生活,并将这种美学称之为"超越美学的美学",也就是超逾"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在波兰举办的第18届世界美学大会上,当韦尔施重提"超越美学的美学"话题之时,却得到了美国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的反驳,但伯林特要求美学走向环境与韦尔施主张美学回到生活其实是殊途同归的。然而,生活美学并不像艺术哲学和环境美学那样是由西方美学家提出并占据了主导的美学思潮。东西方美学家几乎共时性地提出了"生活美学"的理念,而且,中国美学传统自本生根地就是"生活美学"传统。刘悦笛邀请国际美学协会前任主席柯提斯·卡特主编的《生活美学:东方与西方》英文文集,就致力于在全球范围之内、在东西互动之间来共同推动生活美学的进展。刘悦笛指出生活美学是东西方异曲同工创造出来的,它有着东西方两种哲思资源,但也面临着挑战,需要加以积极应对。赵强进而指出,晚明时期生活美学的要义就在于以"受用清福"为旨归的生活观念的生成,以营构艺术化、优雅化的日常生活情境、增进世俗日常生活的快乐为旨趣。  相似文献   

3.
在美学史上,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提出过“美是生活”的著名命题,向来人们对这一命题的态度偏重于把它引向纯粹物质生活领域来理解。本文认为:“美是生活”中的“美”,应该指“美”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特殊属性,这个特殊属性是审美主体——人赋于的,但它的存在本身又是客观的  相似文献   

4.
5.
在晚明闲赏生活文化高度发达的背景下,"癖"作为时代独特的审美观念也日趋成熟。"癖"一方面代表着文人审美感官力的进化,另一方面又体现了审美客体的形式化,审美经验与规律在晚明得到了较好的总结,"癖"观念的成熟是审美的进步。然而,"癖"也意味着文人在自我生活空间中的沉溺,而缺乏海纳百川的宏大情怀,由此,"癖"的极致发展必然走向病态与畸变。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当代中国的新美育,既要理论上回归“生活美学”,倡导一种崭新的“生活美育”,而且也要在践行上走向一种革新的“观赏文明”,最终其整体的目标就是构建一种审美化的“文明生态”。审美不仅是一种“文明素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人权”。“观赏文明”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感性标志,要从“观赏文明”的建构来走向一种审美化的“文明生态”。“文明生态”不是“生态文明”,前者是基础性自然与人类环境的良好基础,而后者则是以前者为基础的更高的文明性的理想形态。  相似文献   

7.
叹息 每次走在我们家外面新修的马路旁,我都忍不住有当偷花贼的欲念.看到行道边新栽种的勒杜鹃被一些粗暴的大脚无情地践踏,我就恨不得把那些无辜的花儿救下来,种到自己的园圃里去,好好爱惜它们--如果我有园圃的话,恐怕真的要这样做了.虽然偷花的行为很无耻,但起码能挽救这些花儿的生命.  相似文献   

8.
这世上不缺乏美,缺乏的往往是发现美的眼睛。无论是什么样的美,都值得珍藏。在这里,让我们跟随四位同学的脚步,一起捕捉生活中的美,一起感受美。  相似文献   

9.
10.
作为一种新的审美范式,"生活美学"既是对美好生活的美学诠释,也是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美学实践。美好生活不仅是物质的富足,也是精神的充裕。重庆三个乡村文旅项目的成功建设表明,乡村振兴既是物质财富积累的提升,也是日常审美体验和乡村生产生活语境的全面融合。清风场乡建田园对乡愁的呼唤、三河村土陶厂对"非遗"文化的承传与革新以及仙女山懒坝对在地艺术的激活无不彰显了"生活美学"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再现方式,在引领美丽乡村建设、驱动产业转化升级、助推乡村文化复兴等方面为推进重庆乡村振兴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美学路径。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样才能使学生易于动笔、才能有效地把身边的小事写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使他们对生活有进一步的认识,进一步的升华,从而提高自己作文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宗禾 《社区》2008,(24):10-13
有人做过测算,实施“限塑令”后,中国塑料袋的使用量将减少2/3,“限塑”对于环保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然而,“限塑令”已实施两个多月了,老百姓是否已欣然接受了这一举措?我们的生活是否已发生了变化呢?本刊记者就此作了一系列的调查。  相似文献   

13.
高延萍 《社区》2008,(36):62-63
人们常口口声声嚷着想要自由,我却渴望有人管。就冲着这渴望有人管的念头,我年过中年还外出打工,拼搏了五六年,终于得以在一个花园小区里买了一套住房,实现了“有人管”的愿望。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学界开始关注“生活美学”。2000年以前的“生活关学”研究关在生活中的存在领域;2000年以后的“生活美学”把“生活”分为“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并把“美的活动”定位在两者之间。这些研究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活美学”的基本问题“美”与“生活”之关系。引入马克思的“类生活”观可以发现,“美”乃“生活”应有之义,人类自由的、自觉的、有意识的充满乐趣的生命活动就是“美”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中学数学教学越来越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捕捉生活素材,联系生活学数学,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相似文献   

16.
高鹏 《社区》2011,(26):59-59
近日读一小故事:某先生购一蓝色圆领T恤衫,简洁而雅致,颇喜。但才穿一两次,不慎溅上了油渍。急购去污笔,点掉了油渍。油渍是去掉了.可点过的地方却变白了。其友看到后说:这不是去污笔,而是漂白笔!朋友很有艺术细胞,拿过漂白笔就在那T恤上龙飞凤舞地写了许多字。第二天,这先生穿上T恤,大家都夸赞他的T恤别致、新颖、时髦。  相似文献   

17.
2012年.一只叫“褚橙”的橙子被人赋予了励志的色彩,“人生总有跌宕,精神终可传承”,是什么让人们在吃橙子的时候竟然开始品味人生?  相似文献   

18.
"美是生活"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美的理论.他把美与生活连接起来,认为美是感性的、现实的生活.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兴起,也作为一种美学的现实,突出地表现在人们对于日常生活的视觉性表达和享乐满足上.二者虽有不同,但都把美与生活联系起来,美是向生活领域的扩展、渗透.  相似文献   

19.
袁秀英 《社区》2010,(24):41-41
抗压性强好,还是将压力转化成脾气发泄出来较好?笔者认为上述两种方式都不好。压力应适当地释放出去,生活中有很多抗压法,善加利用,就能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20.
龚秀英 《社区》2011,(27):56-57
初到美国的最深感觉,是商品分级详细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 老公告诉我,在美国,绝大多数产品都会分成很多种配置和价位,最便宜的那种,被称为“乞丐版”,在民间也被称为“裸体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