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自动化推导为中心,建立语境投射推导模式,主要体现为直线推导、整体认知最小付出、自动激活、同步激活、动态可及性等五原则;推导方式与已有研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语境选择、激活顺序与方式、省力与语境的关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基于Gumperz提出的韵律特征是语境线索之一的观点,通过理清韵律的表意特征和性质,结合实例分析探究韵律特征的语境功能,认为韵律特征有助于语境化过程的实现、有助于认知激活与信息聚焦,此外还是制造语境氛围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意义实现不可或缺的重要语境建构手段。  相似文献   

3.
语境创造论     
语境不仅是动态的、变化的,而且是创造的。语境是由参与社会互动的人,在一定目的的驱使下,实施一定的言语行为,从而引起的或者激活的、参与言语行为和意义生成、参与言语行为和意义理解的因素构成的。语境有说者语境和听者语境之分,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创造的重要源泉。任何言语交际都是一个包括说话者和听话人双方的活动,因此创造是双方的创造。目的原则支配语境创造。言语交际互动中,互动双方角色等等因素不同,因此语境创造方式、创造程度、创造效果、创造主动性不一样。语境创造有程度之分。  相似文献   

4.
语境、图式与第二语言听力解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听力解码不是纯言语的"自下而上"的解码,而是听者将图式知识和语言的相关系统结合在一起对语境中的言语进行解码的过程.从表面看,听力解码是对话语的解析,但从交际角度看,却是听话人对话语在语境当中所负载的命题的推导.解码中,言语可激活相应的图式,被激活的图式又有助于言语解码.策略的培养不应局限于语内策略,还应包括语外策略,如元认知策略,社会情感策略等.  相似文献   

5.
根据语境补缺假说和语境互动理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语言本体语境各层次(词语、句子、语篇)之间发生交互,同时也与情景语境之间发生交互,形成不同的语境效应。在外语学习过程中,除了外语语境各层次之间的交互外,母语语境与外语语境也发生交互。任何一层次的外语语境缺失或处于弱势状态都可能被强势的母语相对应层次的语境所补缺,进而激活与母语语境知识配套的母语表达式,从而导致语言使用的失败。本文试图从语言本体语境的角度,探讨语境补缺假说及语境互动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有关学者对认知语言学论述的基础上 ,讨论认知语言学框架中的语境概念。按照认知语言学 ,人的心智是体验的 ,是在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 ,而这种相互作用又依赖于理解并参与这种相互作用的人的心智。在此基础上 ,本文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语境观、“激活”语境观和典型语境观  相似文献   

7.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是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工具,更是不同语境间的互动。在关联理论下,认知主体对隐喻含义的构建和理解离不开认知语境。认知主体须根据最佳关联的原则,对各种纷繁复杂的认知语境信息进行假设、推理、解码和激活,最终正确理解隐喻含义。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境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境观从人类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语境作了全新的解释,开拓了语境研究的思路。认知语境观认为:语境是语用因素内在化、认知化、概念化的结果,语言交际的基础是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语境,语言交际是按照一定的推理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每个语言结构都有自己的标准语境,而它们在具体使用中又具有各种变异情况。语言结构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特定的语境激活某些特定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9.
阅读理解中的含义推知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与正确的语境分析。语用者一方面需通过语境从多义的词语中选择一个合乎具体语篇的概念意义。另一方面,得借助语境来推导语句所隐含的信息内容。因此,强化语境观念,重视上下文分析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在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始终处于轮番表达信息、解读信息的意义建构的交互系统。交际情境不同导致会话含意不同。交际语境是会话含意推演的基础。本文认为有效的交际是以激活认知语境为基础、以寻求语义关联为媒介、以探明交际意图为参照,以准确推演会话含意为目标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1.
语境与英语听力教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语境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 ,它给人们对语言交际的理解带来了重要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对语境的重视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中。本文围绕语境这一概念 ,以语义学、认知心理学理论为依据 ,结合教学实例分析 ,从文字因素和声音因素两个角度入手 ,分析、探讨语境与英语听力理解的内在关联 ,以及对听力教学中语境要素的缺损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目的是提示语境因素对听力教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间接言语行为与认知语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间接言语行为分为规约性和非规约性两大类。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解离不开语境。传统语境概念把理解话语的语境看成是事前设定的,传统语用学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人的知识因素与具体语境因素相结合进行推导的结果。本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讨论传统语境对话语理解的不足,以及认知语境对间接言语行为理解的作用,从而提出动态语境观  相似文献   

13.
传统语境观认为语境是一组静止不变的、用以制约交际和话语理解的共有知识的集合;认知语境规则从认知角度动态地研究语境,将交际主体的能动性纳入话语分析中,说明意义推理的心理依据和心理状态是一个"认知-推理"的动态过程。认知语境和传统语境在对语境因素构成的描述上相似,但对语境运作方式的解释大相径庭。从传统语境到认知语境是进步,但对认知语境运作方式的探索需要借助大量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4.
词语境中汉语歧义词多个意义的加工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个实验利用词语境,分别探讨汉语同形歧义词(homographs)和同音歧义词(homophones)多个意义的加工过程。实验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被试为128名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的大学生。实验结果表明:(1)语境词可以提高汉语同形歧义词与语境一致的次要意义的激活水平。(2)在汉语同音歧义词多个意义的加工过程中,语境词既可以抑制同音歧义词的不适当意义,即阻止其激活;也可以促进同音歧义词适当意义的激活。(3)歧义词相对意义频率对汉语同形歧义词和同音歧义词多个意义的加工过程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义位的语境变体是义位的动态形式,是人与周围世界相联系的纽带.这个动态形式包含了语言和言语的对立统一.义位常体是语言的,义位变体是言语的.常体在语境中转化成变体,变体多次被激活又转化为常体.变体包括常规变体和非常规变体.常规义位变体是语言使用者对语言正常运用的结果.非常规义位变体是语言使用者故意打破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正常关系,临时建立能指和所指的非正常关系的言语变异.它以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价值体系等文化习惯为变异的基础,以隐喻为变异的媒介,以驾驭语言的能力为变异的手段.非常规义位变体的使用常偏重于文化程度比较高的人群.对于第二语言使用者来说,只有进入了汉语的文化底层才有可能表达和欣赏这种言语的变异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语篇分析和语用学理论为依据,探讨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对语篇理解的影响及语境在交际中解歧、明义的语用功能。文章指出,词汇语境线索可激活心理图式,帮助理解语篇;情景语境因素对语言活动的参与者所产生的影响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的合适性或话语的意义;文化因素是一种共时性的语境因素,它会影响交际双方对话语的理解,并导致交际的失败。  相似文献   

17.
语境在口语交际中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语交际与语境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语境是语用学的本体,对言语的使用有着普遍的制约作用,制约 功能是语境的根本功能。口语交际中语境的特殊性表现为“在场语境”,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都可 能成为在场语境的因素,但在场语境却主要体现为情景语境。对语境的把握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言语交际能力的重 要尺度,是口语交际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境是人类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语境的形成与功能机制所作出的解释,听话人通过认知语境能够识别并阐释反语,在反语交际过程中认知语境承担着制约和解释功能,其制约功能主要是指认知语境对说话人使用反语和听话人理解反语的制约,主要体现为表达形式和意义选择两方面,其解释功能主要体现为认知语境使词汇意义具体化,认知者通过认知语境推理可以得知反语说话人通过反语想要表达的意向。  相似文献   

19.
译者阅读汉语典籍时采取的是基于语境的理解方式,而译语读者习惯的是基于言语的理解方式。理解方式之不同决定了典籍英译过程中语境重构至关重要,如语境重构不当,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误读的发生。成功重构语境,须先厘清语境重构内容、方式与标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就典籍英译而言,语境重构实质上是以典籍英译交际各方认知为基础,内容乃语境假设与语境效果之同一,方式乃忠实于原作者信息意图之语境顺应,标准乃忠实伦理与交往伦理之统一。结合对《孙子兵法·九地篇》Mair英译本语境重构方式的比较分析,基于认知的语境重构标准可以对译者是否成功地重构语境做出客观评判。  相似文献   

20.
指示语的形式是有限的,表达的意义却是无限的。本文探讨了语境对指示语的意义推导,并得出结论:指示语的意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所使用的语境,离开语境人称指示语的意义将很难推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