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楚风”在汉赋中的大量使用,促进了汉赋生命力的延长,推动了汉赋在文学的生命价值上的辉煌,也增添了汉赋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楚风”在汉赋中的上乘表现,与其皇室文学的地位和其悠久的历史及杰出的表现等众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劝百讽一”是汉赋特点之一,对于汉赋之所以会形成“劝百讽一-”的特点,论者多从“明哲保身”、“主’文谲谏”方面加以解释。尝试提出一个新的解释:汉赋之所以形成“劝百讽一”的特点,主要源于赋这种体裁的文体特点本身与讽谏功能具有某种矛盾。赋的文体特点决定了这种体裁特别适合描写华丽、壮美、瑰奇的事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汉赋的“劝百”。赋家所能做的只是努力“归之于正”。避免“讽零”,而做到“讽一”,于是就形成了汉赋“劝百讽一”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继鲁迅先生之后,一些学者已有文学史专著问世。时至今日,还提出“汉赋是什么?”“汉赋是怎么产生的?怎样发展的?”“汉赋在文学史上应有什么样的地位?”这样一些问题,似乎太幼稚可笑了吧?不!这些问题确实还没有弄得很明白,还有讨论的必要。一些治文学史的人士大抵都承认汉赋中有“骚体”和“大赋”之别,对这两种赋的评价也有所区别,但就是不把它们分开,总是沿袭旧的观点,称之为“汉赋”。因此,对汉赋的来龙去脉和成就、地位等就不能说得很清楚,很准确。笔者不揣鄙陋,谨提出三个问题向大家请教。  相似文献   

4.
最早考究汉赋渊源的是东汉班固,他说赋是“古诗之流”,是从《诗经》发展来的。在《艺文志》里,他还讲了从《诗经》经过屈原,荀卿、宋玉之赋,发展到汉赋的过程。晋代皇甫谧、挚虞都采用班固的说法。刘勰全面总结了他们的论述,说赋是“受命于诗人而拓宇于楚辞”的。自后,汉赋来源便成了定案。如清代有“风雅颂之再变而后又有离骚,骚之体流而成赋”之说,近代有“汉赋的主要来源是楚辞”之  相似文献   

5.
赋,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文体。它诞生于战国时代,在两汉四百年间发展为极盛之貌,成为独标一代的煌煌文体,后世故有“汉赋”之专名。然而长久以来,汉赋以其古奥的语词、繁复的名物与艰深的文义几成“绝学”。很多人都有“读汉赋如读天书”的感受,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者们也皆言“搞先秦别碰庄屈,搞两汉别碰汉赋”;而同时我们又深知“古籍整理是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的基础”,汉赋的整理与研究早已栖身于我们的期待视阈之中。对此类“绝学”的关注和投入,确是今天研治古代文学所急需的“学术生长点”。故而,这部《全汉赋校注》的煊赫问世,既利于“…  相似文献   

6.
汉赋欲“风”反“劝”的成因,一是铺叙奢靡豪华本有文学传统;二是欲“风”之物本有可歌颂的一面,汉赋“风谏”的不是奢靡豪华而应该是法度;三是赋这一文体的写作特征就是要求夸耀“竞于使人不能加也”;四是人们认为赋这一文体的撰作目的就是“颂”;五是汉代批评家是以屈赋为标准、以诗歌批评为标准批评汉赋的。此后汉赋即转向为“颂”。  相似文献   

7.
骈文要求对偶、用典、炼字、声韵,汉赋具有上述特色。汉赋从它产生之初起就与骈俪结下了不解之缘,汉赋是最便于产生并容纳骈俪的土壤,因此,汉赋是骈文之一体。汉代各个时期的赋作从不同方面证明了汉代已有典型的骈文而不仅仅是对骈句的个别利用。但汉赋尚属古骈,古骈离“四六体”尚远,因此也没有如 “四六体”一般的板滞。古风犹存的汉赋既开创并丰富了骈法,又具有古骈文的新鲜与生命力,这是骈文在汉以后数百上千年间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8.
《史记》 将屈原、 贾谊、 司马相如作为汉赋产生的关键人物, 这种记载实际上具有明显的后世 “先入为主” 的叙述语气。 从 《史记》 的记载看, 汉赋具有包括楚辞、 《诗经》、 荀卿赋等不同先秦源头, 并 且具有明显的 “楚文化” 特征, 以及吴、 梁、 齐、 蜀等地域文化的影响。 汉赋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政治、 文 化背景, 除了其自身与黄老、 神仙、 儒术的思想关系外, 更在很大程度上调和了黄老与儒术的矛盾, 迎合了 汉武帝的政治、 文化需要, 这是汉赋得以顺利登上政治舞台的重要原因。 而具有 “帝国” 气象的汉武帝时 代的主要文化政策与政治理想, 也因汉赋得以顺利展开。  相似文献   

9.
对于汉赋的“歌颂”,当代有这样两种意见: 汉赋否定论者说,汉赋“以歌颂为主”,“一味郊庙颂歌赞君美”,“为封建统治者歌功颂德”,因此,它是“颂圣之作”,是“为皇权服务的工具”,是“供剥削阶级娱乐”、“填补统治者精神空虚”的“御用文学”、“官方文学”、“贵族文学”、“宫庭文学”,是“反现实主义的,无进步意义可言的”东西,应该把它从我国文学发展长河中作为“一段  相似文献   

10.
汉赋的文化属性在历史上就有争议,其中最明显的现象就是“追赋入风”,把汉赋的渊源上推到北方文化体系的“诗经”传统。但实际的情形并不如是,相反,汉赋应该主要是南方文化体系的结晶。  相似文献   

11.
汉赋对强盛繁富的汉世的歌颂有现实基础,对推动历史前进的地主阶级杰出人物的歌颂也应该肯定。汉赋的这种歌颂是由当时的现实生活所激发的一种社会思潮——“汉德须颂”在文学领域里的顽强表现,也是儒家文为世用、诗主美刺的文艺主张在汉世的积极实践。但是,汉赋只歌颂了“国家和元首的丰功伟绩”,又用儒学教条和谶纬迷信解释这些功绩,且以歌德掩盖了社会的若干黑暗,却是它的污点。汉赋把先秦文学对祖先神、自然神的歌颂推演为对帝王——即“人”的歌颂,属于历史的进步。汉赋讽谕中的歌颂表述了一种美好的政治理想,但也羼入了若干谀辞媚语,削弱了思想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前人对汉赋体裁分类的基础上,从历时性和共时性方面对汉赋体裁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前人的不足。根据赋体各自的特点,从共时性角度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汉赋体裁的样式,似应为骚体赋、散体赋、诗体赋、骈体赋、杂体赋;就其规模而论,五类赋均有大赋、小赋之分;就其表现手法而论,五类赋大都有体物、叙事、抒情、议理等四类。从历时性角度分析,建议尝试采用“辞赋”、“古赋”、“俳赋”、“律赋”、“文赋”等名称。这样方能避免分类紊乱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最早使用“讽谕”(“风谕”)一词的,是西汉末、东汉初的刘歆、班固。在他们之前,人们通用“风”、“刺”、“讽谏”等术语评论诗、骚和汉赋,刘、班也只在评论汉赋时使用这个词语。如《汉书·艺文志》说: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杨子云,竞为侈丽(?)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由于《艺文志》是班固根据刘歆完成的《七略》写的,所以也体现了刘歆的看法。到班固写《两都赋》的时候,对于具有讽谕意义的汉赋就谈得更为详细了:  相似文献   

14.
汉赋是汉代最重要的文学体裁,从文学发展史上看,汉赋的繁兴,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汉赋将自然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强调了物与情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物“和“文辞“在汉赋中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切入,考察汉赋这种文体所蕴涵的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小说”要素。并从“小说”概念发展源流入手,辨析小说发展史上曾有过的两种内涵。认为汉赋中具有了虚构、人物、情节等几个现代意义上“小说”所必不可少的要素。最后以《长门赋》为例,来印证本文观点。  相似文献   

16.
汉赋“讽谏”说影响深远,本文梳理了汉代“讽谏”说的产生及流变,并指出汉代不同于“讽谏”的弱势赋学观点存在。汉代除典型受推崇的大赋之外,还有风格多样的宫廷作家赋作及源于下层文人的民间赋,而汉赋内容、风格的这种丰富性往往被忽视。民间赋创作在东汉末年应该是繁盛的,并且对文人赋的创作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阮忠 《南都学坛》2000,20(2):4-7
20世纪汉赋研究的专门著作 ,大体上分为汉赋史、汉赋考辨、汉赋作家作品、汉赋美、汉赋艺术及汉赋综论六类 ,每类著作都从不同角度对汉赋进行探讨 ,反映了汉赋研究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扬雄作为一代汉赋大家,其文学成就吸引了众多海外汉学家的关注。然而,由于时代背景、文化模子和诗学传统的不同,海外汉学家与中国学者在对扬雄汉赋中的儒家思想、扬雄汉赋创作中的模仿手法以及扬雄赋论中的“悔赋”言论等问题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充分认识海外汉学界对扬雄的研究视角、范式和观点,有利于国内学界以扬雄汉赋为桥梁实现中西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助推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19.
昔人称汉赋为“一代之文学”,其中包含两层意义:一、汉赋恢宏先秦文学,有使赋体文学定型之功绩;二、赋在汉代文学中的特殊地位,是任何一朝所没有的.前一种意义内含了赋体文学的渊源问题,后一种意义又标明赋体文学定型于汉代这一文学现象,表现了汉赋在汉代的特异性和包容性.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以及对过去诸说的回顾《七发》以其独特的结构、富赡而生动的语言风格,形成所谓“七体”的形式。它不仅同骚、文赋(汉大赋)鼎足而三,构成汉赋的基本类型,而且在司马相如之前,揭开了汉赋的历史.刘勰说:“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