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西北大学青年学者史炳军副教授所著的《梁漱溟与中国现代文化》一书 ,系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 ,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正如吉林大学吕绍纲先生所说 :该书“结构严谨 ,层次清楚 ,语言简炼、平实 ,分析透辟明白 ,绝无时下一些青年人常有的那种好高骛远 ,一心追求时髦的毛病。”梁漱溟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的一生可被视为 2 0世纪中国史的缩影。他学贯中西、出入儒释 ,思想博而不精、杂而不纯。他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入世精神 ,终生致力于中华民族出路的探讨 ,几乎参与了 2 0世纪的所有重大的政治事件 ,…  相似文献   

2.
费孝通先生修炼学问的“内功”,在新中国民族研究工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他关注现实问题,致力于少数民族的发展研究,发现、提出多元一体格局、文化自觉、文化资源三大创新理论。费孝通是特殊的历史机遇造就出来的一位大学者,“社会科学的应用与中国现代化”是他平生学术研究的主题;实践以了解中国和推动中国进步为目的的中国式应用人类学,是他的一生追求。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有一个不断适应的“文化自觉”的过程。费孝通的“工作性”给我们的启示应当是:所谓“纯学术”未必是学者的真经,人类学、民族学的前程“贵在应用”。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学术史上,浦江清先生是一位少见的博学多能的人物。他一生从事“国学”,同时又推崇“西学”。在“国学”与“西学”之间,他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用西方的哲学、美学和文学理论来审视“国学”,研究“国学”。他的学术道路与治词路子,为建设20世纪的新文学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张岱年先生是当代中国德高望重的哲学家、中国哲学史专家。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他 70余年的教学和科研生涯 ,大多是在清华、北大度过的。一生著作 40 0万字 ,收入《张岱年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和《张岱年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他一生学而不倦、笔耕不辍 ,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 :(一 )在哲学上。早在 2 0世纪 30年代初 ,张先生接受了辩证唯物论 ,潜心研究、阐发 ,始终不渝。同时又挖掘整理中国传统哲学。并将两者结合起来 ,促使辩证唯物论中国化。三四十年代 ,建立了一个“唯物、理想、解析 ,融于一体”的新哲学体系 ,…  相似文献   

5.
论者多以寅恪先生为中国文化之承传者、固守者、史料集成者.这固然不错,然而仅仅以此涵盖先生之学术襟怀,伟大一生,则不但远远不够,甚且未得先生之真精神. 寅恪先生十三岁留日,求学欧美诸国,历经二十四载,精通十数国语言,他抱负宏大,学术视野深远,不仅远远超出始终封闭于中国文化体系之内的张南皮,就是他所尊崇看重的许多同代人恐怕也难望其项背. 先生致力于中国文化之研究,首先着眼于中国文化之更新.先生毕生崇奉并热爱文化,  相似文献   

6.
今天我们来纪念朱东润先生,是很有意义的。这不仅是对朱老一生事业的缅怀,对他品德和学问的仰慕,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宏扬,对中国知识分子优秀人格的尊奉。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在一次给我的信中说,“郭朱二老,当代看硕,学问笃实,亦京华冠盖中所无也。”他说的“郭朱二老”,就是指朱老和复旦大学中文系另一位大学者郭绍虞先生。在这封信中,钱先生对朱老作了崇高的评价。他推重朱老是“当代替硕”,其“笃实”之学在北京学者中也是很少见的。钱先生不太轻易称许另0人,他对朱老的评价是有充分根据的。我0沈从朱老的学术精神谈起…  相似文献   

7.
姚奠中先生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唯一健在的弟子,曾得到章太炎先生的指点,悟得笔法,书艺大进.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人生风云中,姚先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了刚健清新的书法风格,并与自己的人格襟抱和满腹经纶相激荡,成就了一种厚重儒雅的学者书法文人书风.姚先生是学术与书法相结合的书法家,他强调文化对书法本体的优先性,其作品体现出一种大境界.他的书法是“守正创新”的书法,其书法美学呈现出“正大气象”.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学者书法意味,很好地表达了他深厚的文化内涵,笔墨线条中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姚奠中先生的学术和书法成就荣获书法界最高荣誉奖——兰亭终身成就奖.  相似文献   

8.
蔡元培先生与民间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蔡元培一生从事民主革命,从事教育、科学事业。1940年当他在香港逝世时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唁电中说:“先生为革命奋斗四十余年,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勋劳卓著,培植无数革命青年,促成国共两党合作。”在延安各界举行的追悼会上,周恩来同志在挽联中对蔡元培先生的一生作了这样的概括:“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毛泽东同志更在唁电中给蔡元培先生以崇高的评价,尊之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作为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作为旧中国教育、科学事业的重要领导人,蔡元培先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民间文学这个角度作一个历史的回顾。我以为这对我们今天的民间文学工作(包括学术领导工作和研究工作)都可能有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的中国现代学者之中,吴宓先生无疑是其中最具诗人气质的。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诗人气质是伴随着中国民族现代性情感的启蒙和发育而生成的。在某种意义上讲,由于这种现代性情感主要是以个体意识之觉醒和现代爱情婚姻观念之确立为代表的。而从这两方面看,其代表人物无疑就是酷爱写诗同时又一生坎坷的吴宓先生。如果说学人之诗的一个基本特点是与其所学之专业密切相关,那么对于20世纪学人之诗影响巨大的无疑是现代西方学术。而对于精通多种外语、一生主要从事世界文学史、欧洲文学史、古代希腊文学史、新人文主义、中西比较诗学讲授与研究的吴宓先生,当然尤其如此。尽管吴宓先生以文化保守主义者自居,但由于这种选择是建立在西方文学、哲学和文化之现代学术基础上,因而他的学术旨趣则可谓是更加西方化和具有现代性的。而这种充满现代性内涵的个体生命,其归宿可以说至今仍是一个未能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蒙文通先生是“2 0世纪中国卓立不苟的国学大师”。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蒙文通先生诞辰 110周年纪念暨学术讨论会”于 2 0 0 4年 10月 2 3~ 2 4日在四川大学隆重举行。开幕式上 ,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致辞祝贺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蒙文通先生哲嗣蒙默向大会致辞并向国家图书馆捐赠蒙先生名著《古史甄微》手稿 ,中国国家图书馆陈力副馆长代表中国国家图书馆接受捐赠并致谢词。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大会收到论文 5 0余篇 ,文章内容可分作三类。第一类为“追忆与缅怀” ,王家佑、柯建中、冉光荣、刘绍平、刘雨涛、刘伯…  相似文献   

11.
理学家们把本来具有道德性的孔子之仁与<易传>的生生观念相结合,将此生生不息视为生意、生理,并与人的心性相结合,建立起了"仁"、"生"、"理"三位一体的形上架构,完成了"天人合一"的理论预设.这种建立过程包括了对孔子的同情、<易传>的阐发,包括有佛老的刺激、中医的启发,以及他们自我的体贴和思考等一系列工夫.对这一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可以更清楚地把握理学本体范畴的结构与含义,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理学的整个体系及其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2.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3.
维特根斯坦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始终都在"超越"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即在"沉默"与"言说"之间:恰如其分地说出可说的,以显示不可说的.这一思路为后世哲学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一种区别于传统形而上学和现代科学的新的思维方式.认为哲学也并不意味着找到答案以求安宁,而在于根据不同的时代特征不断地提出新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作为人之为人的永恒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意义世界,将与人类同在.  相似文献   

14.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6.
"兴"恰好是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最具深远影响和意义的范畴,也是<诗经>的本质.对<诗经>的诠释基本方式就在于"讽诵涵泳","叶韵理论"的应用就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朱熹美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中国古典诠释学美学的创造性转进与拓展.  相似文献   

17.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8.
自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余华等先锋作家及其作品被称之为“后新潮”,他们对中国文学中的传统人文精神和文化秩序进行绝对地反叛和怀疑,根本否产极价值和意义,常常在恐惧和绝望中进行“死亡叙述”,描述死亡过程,93年余华小说《活着》的问世,表明他已进入“新写实”的行列,他的人生态度,文学观念等都已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9.
文化传统既是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成果和积淀 ,又是该民族持续发展的背景和基础 ,因此 ,对少数民族社会未来发展充任着文化动力和文化制约的双重角色。本文从中国族群民间的创世神话、英雄神话、爱情神话、生产神话入手 ,探讨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本源与共振 ,以及由共振导致的文化趋合态势 ,进而说明民族文化的开放性吸纳和民族性自强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意识条件 ,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的辉煌同样取决于文化的开放性和自主性的再塑造。  相似文献   

20.
19世纪 5 0年代以后 ,中国军事后勤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传统粮台体制向近代粮台体制的转变是中国军事后勤变革的集中表现。曾国藩在创立近代勇营兵制的同时 ,对传统的粮台体制也进行了相应地改造 ,建立了勇营兵制下的近代粮台体制。本文通过考察近代粮台的产生背景、特点及兴衰历程 ,试图揭示晚清战时后勤体制在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