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旅游行业的发展,旅游的目的地也越来越多样化,以民俗风情和淳朴农家生活为亮点的少数民族村落成为近年来旅游的热门地区,如我国广西少数民族旅游村落。一直以来,壮族是聚居广西的代表性少数民族,广西壮族自治区动植物种类丰富、少数民族文化氛围浓郁,具有发展文化旅游行业的先天优势。本文主要探究了如何利用广西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各类资源进行形象塑造和宣传营销。  相似文献   

2.
廖杨  蒙丽  周志荣 《民族学刊》2017,8(5):11-20, 97-101
微信朋友圈是近年国内兴起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微信中的朋友圈与现实社会中的朋友圈有共性,但差异更为明显."熟悉"的"陌生人"和"陌生"的"熟人"是微信朋友圈人际关系的两种主要状态.基于互联网等现代通讯媒介,"朋友"在微信场域中具有多重身份认同和身份建构.通过多样化的象征符号及其表达,微信朋友圈的即时互动和超地域性使其具备了现实朋友圈难以企及的社会资本动员能力和文化张力.微信红包、微信点赞、微言众听、微群讨论甚至微商广告等等,构成了"互联网+"时代微信朋友圈的基本业态和常态.微信朋友圈的出现和流行,在某种程度上看是文化与技术融合的现代性产物.作为文化与技术融合的当代社会交往媒介和载体,微信朋友圈已开始出现了一些后现代社会生活的端倪.  相似文献   

3.
宓淑贤 《民族学刊》2019,10(4):54-61. 115-117
人们构建形象、呈现自我的方式在自媒体时代不断发生着转变,这是人类学家不得不关注的现象。赵旭东教授指出,“微信民族志”时代已经到来。本研究认为,“抖音”作为当代青年中最具影响力的短视频平台,可以拓展微信民族志研究,但怎样开展“抖音”微生活民族志研究尚无一些有创建的尝试。本研究首先分析了书写“抖音”微生活民族志的可能性,进而厘清了研究对象,且以此为基础,对“抖音”微生活民族志进行了一种探索性的书写,试分析“抖音”短视频对个体形象建构的主观和客观影响。研究发现,短视频内容文本的反复强化特点促使个体有效建构自我形象;在个体不主动避讳被熟人观看时,他们的线下形象与线上形象基本吻合;看似是网民共同主动筛选出来的网红,实则是当前社会价值观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旅游社会的存在使得个体与地方性社会在转变为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时候变得越来越容易.旅游成为个体建构休闲情境的一种方式,亦成为地方性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旅游社会改变了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往方式,旅游者休闲情境的建构满足的是个体的非物质性需求与感官体验,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再生产是地方性社会彰显自我文化价值的手段.旅游社会使得旅游者休闲情境建构与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再生产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现代性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旅游者休闲情境建构是个体对自我体闲权力重视的结果,旅游目的地民族文化再生产是地方性社会对自我发展权力重视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洪梅 《中国民族博览》2023,(17):129-131
微信视频号是基于微信朋友圈关系进行传播的短视频平台,为手风琴艺术提供广阔的传播空间。通过微信视频号传播的手风琴音乐内容展现了新世纪手风琴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即在东西方音乐思维交融下人们对多元化手风琴音乐风格的喜爱,也反映出传播者希望手风琴音乐能积极融入社会生活并得到更广泛传播的诉求。同时为增强传播效果,手风琴视频创作还需注重差异化定位,避免低质量音乐内容输出。  相似文献   

6.
向洁 《民族论坛》2010,(5):38-39
旅游学研究发现旅游目的地形象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大湘西旅游业和其他多数行业一样受困于目前经济局势,欲摆脱困境持续发展,必须树立成功有效的旅游形象以吸引更多游客。因此,利用认知度、美誉度和联想度极高的沈从文及其湘西文学世界,发掘其中最容易被游客所感知、识别、并留下深刻印象的相关元素,构建和推广湘西旅游形象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以到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游客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分析游客的心理动机及其对目的地形象知觉的反应情形,并了解不同人口统计变量的游客其心理动机及对目的地形象知觉的差异.结果发现:游客的旅游信息大多来自有来岛旅游经历的亲朋好友,同行人数以2-5人居多,游客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了解程度为一般;在心理动机方面,游客对“放松身心、接近大自然”的反应平均数最高;对目的地形象知觉方面,游客对“海南国际旅游岛有美丽的海景风光”的反应平均数最高;在人口统计变量方面,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及教育程度会影响“基础建设与社会经济环境”、“身体动机”、“氛围”及“了解动机”等方面;“心理动机”与“对目的地形象知觉”二者之间有显著正相关.根据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供规划区域功能组团旅游的参考策略.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村寨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经济活动日益频繁,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民族村寨旅游环境问题相继出现,造成旅游村寨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失调,严重威胁了村寨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影响了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村寨旅游环境问题,指出旅游经济活动所具有的外部不经济性、旅游环境的公产物品特性等因素是引起旅游环境问题的重要经济根源和根本原因,并就此提出解决旅游村寨环境问题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Web of Science的文献检索与分析显示,国际学术界对“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研究始于2000年,2005年以后相关研究逐渐增多.来自美国、中国(大陆)及英国的研究者贡献了较多的文献.在该领域中较为活跃的研究者有Butler.R,Cai.LA,Dehuang.N,Gartner.WC,Therkelsen.A和Woodside.AG等.国际学术界对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研究一般都是在目的地营销的背景下,立足于目的地品牌建设,以某一地理层面的旅游目的地为对象而展开.相关研究业已深入到目的地品牌模型构建的层面.研究中涉及的方法主要有:结构方程模型、准实验方法、分类回归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及叙事分析等.关于“西藏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的相关研究,目前尚无公开发表的文献,后续研究有望从本文获得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我国民族旅游村寨经济类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全面把握我国民族旅游村寨经济发展现状,促进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社会的新一轮发展,本文对少数民族旅游村寨多元化的经济类型进行了梳理,并对此作了详细的探讨和比较研究,指出目前民族旅游村寨经济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农户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具有多元化特点。  相似文献   

11.
孙信茹  赵亚净 《民族学刊》2021,12(3):64-73, 101
数字时代背景下,乡村精英也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中经历着转化。文章以云南一个白族传统村落为研究个案,考察当地乡村精英群体的微信生活。研究发现,精英身份和意识赋予他们技术使用的独特性,微信对精英群体的权威建构发挥了新的影响和作用。具体来说,乡村精英通过对微信技术的积极运用,在巩固象征性资源、拓展社会关系网络、激发公共生活的参与度等方面形成了新的权威构建方式。文章试图从新媒体技术的角度去探究微信和乡村精英权威身份构建的方式以及技术带给村落社会的重要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钟洁  冯蓉 《民族学刊》2018,9(2):59-64, 117-118
以西方社会冲突理论为基础,结合对西部民族地区案例点考察的田野调查成果,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全面认识旅游社会冲突的功能:一方面,旅游社会冲突会产生旅游地社会资源损失、旅游地社会秩序破坏、民族心理受伤害、旅游目的地形象损毁、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等负面作用;另一方面,旅游社会冲突也具有重建社会关系、提高社会整合度、缓解社会矛盾等正向功能。因此,旅游社会冲突具有正负双重功能的辩证观可以为我国民族地区旅游社会冲突调控的具体实践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形象是旅游目的 地的生命力,对游客的决策行为与满意度产生直接影响.基于网络文本,通过内容分析法,从认知形象和情感形象两个维度对花山文化遗产旅游形象感知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游客对花山文化遗产旅游形象的认知包括旅游吸引物、基础设施、旅游环境、旅游活动、服务与管理、当地氛围六个方面,情感形象以积极情感为主,消极情感主要集中在旅游吸引、旅游设施、景区管理三方面.整体上来看,游客对花山文化遗产旅游形象的评价比较高,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景区要通过丰富旅游产品、完善旅游设施、加强管理以及构建网络宣传平台等措施,推动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徒步梅里雪山雨崩村的背包旅游者为对象,运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将互动划分为旅游前、旅游中和旅游后三个阶段,从"景观"和"人"两个维度探讨背包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的互动过程。研究发现:目的地的原生态景观是吸引背包旅游者的首要因素;背包旅游者与目的地之间的互动表现为旅游前的咨询式互动、旅游中的参与式互动和旅游后的延续性互动,三个阶段的互动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互动形成了以雇佣关系、竞争关系为代表的商业性主客关系以及路人关系、同伴关系、朋友关系、婚姻关系等情感性主客关系;互动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5.
旅游文化产业化已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热潮,但在对民族旅游村寨特色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不断出现歪曲、滥用民族文化资源并实施泛商业化开发的问题,使得民族旅游开发与民族村寨民俗文化传承创新的矛盾冲突日益加深。本文以云南省鹤庆县新华村银匠产业为例,分析其在旅游文化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及存在的问题,为类似矛盾冲突的解决和相关问题研究提供理论、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16.
西江千户苗寨是近几年来迅速崛起的旅游村寨,"西江模式"已经逐渐成为贵州乡村旅游的榜样,其旅游开发村民受益机制对贫困地区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在实地调研考察、走访相关部门以及对村民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做了细致的统计分析,并对旅游开发中最突出的村民受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人类学视野中的旅游对目的地负面影响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旅游业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显示了其越来越强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给我国各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文化影响就是其中之一.多年来关于旅游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和科研院所等机构都做了不少的研究,但从新兴的西学东渐的旅游人类学理论来研究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负面影响的过程和结果,更有助于我们了解目的地的变化,尤其是对目的地传统文化的保护具有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民俗村寨旅游对改善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乡风、乡貌,解决“连片贫困”问题、支撑当地新农村建设功不可没。但在村寨旅游发展中,由于规划的不合理性和大量游客的到来,破坏了原有村落的景观景点、民风民俗和淳朴意识形态,致使少数民族村寨的特色文化面临着退化甚至是异化的威胁。因此,本文以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典型旅游村寨为视觉点,探寻特色文化保护与村寨旅游和谐并存的路径和方法,希望对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旅游业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旅游活动日益频繁,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相应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以云南省为个案,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分析旅游活动对民族地区旅游目的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艺术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多样化的载体、多元化的传播和创新化的体验方式,在艺术表达的基础上,提供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本次研究主要对当下新媒体艺术与文化旅游展示中的探索。新媒体艺术中的打破了消费者的边界,融合了数字化展示的创意支柱,希望在“新媒体艺术+文化旅游”的发展中,研究崭新的虚拟信息与现实世界结合体验方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