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由历史辩证法和历史理论两大部分构成,历史辩证法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骨架子,历史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由于中国学者更重视历史理论的研究,而把历史辩证法的研究留给了唯物辩证法,这实际上是否定了历史唯物主义有其内在的哲学根据,从而把历史唯物主义降低为一般历史理论.历史辩证法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根据,在于它有自己的理性结构.从思想起源的角度考察,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有三大思想资源:一是维科的历史哲学,二是黑格尔的现象学,三是政治经济学.这三大思想资源在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创造过程中既相互作用,又有主次之分.维科的历史哲学给予马克思创造历史辩证法以历史主义的理论框架和哲学传统的归属,在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创造中占有主导地位,马克思正是以历史主义的理论框架“颠倒”了黑格尔的现象学,改造了政治经济学,建立了历史辩证法的思维结构和感性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是维科历史哲学传统的继承和革新,其理性结构本质上是文化哲学的历史理性结构.  相似文献   

2.
对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可以从诸多角度加以理解。但如果说马克思哲学革命主要是实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的话,那么,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是:究竟马克思实现了怎样的辩证法革命?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主要包含三个维度:作为世界观的历史辩证法、作为社会形态运动形式的历史辩证法以及作为共产主义原理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青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这部著作中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为"历史辩证法"。其中总体性范畴作为历史辩证法的存在论基础是卢卡奇哲学思想的核心。卢卡奇把总体性看作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以及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科学的区别所在。然而,就其存在论境域的整体而然从属于黑格尔,未能决定性地终止存在论建构的知识论路向。  相似文献   

4.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基本上都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的整体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归结为历史辩证法 ,否认自然辩证法 ,制造恩格斯反对马克思的神话。为此 ,试图从揭示马克思对自然辩证法的真实态度入手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以回击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否定自然辩证法的论调 ;同时 ,针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批评 ,展开反批评 ,阐述历史辩证法与自然辩证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历史"概念,既是一种新的概念框架、一种新的解释原则,马克思由此超越了传统哲学的视域,使真实的人类历史得以呈现;又是一种把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在对人的真实理解基础上的历史观,由此历史是人类的历史,马克思批判了非历史主义的历史观及其意识形态性质.历史也是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真正的建立在主体间性基础上的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的最高价值诉求.马克思的历史概念是认识论、存在论、辩证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历史总体性作为卢卡奇辩证法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辩证法超越性维度和生存性维度的根基。旧唯物主义和康德哲学是一种非总体性的思维方式,辩证法的双重维度被遗忘和遮蔽。黑格尔概念辩证法实质上是"历史主义"的总体性思维,虽发现了辩证思维的超越性维度,却遮蔽了其生存性维度。卢卡奇的历史总体性,既超越了非总体性思维,又实现了总体性思维的"历史性"自觉,为人们透视马克思辩证法的超越性维度与生存性维度提供了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辩证法作为纯粹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逻辑学,即哲学真理或理性精神自我展开、自我实现的抽象思维过程,不存在马克思所说的"神秘化"和"倒立的"问题.当黑格尔辩证法作为人类自由本质全面实现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时,才存在"神秘化"和"倒立的"问题,它给现实的人的感性自由及其物质的和世俗的生活内容、关系与实践活动蒙上了一层"神秘外壳".马克思正是在此意义上"剥去"这个"神秘外壳",把它"倒过来",发现与之"截然相反"的世俗的"合理内核",即以物质经济生产和阶级消亡为核心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关注广大劳动无产者的肉体生存、物质解放、自主劳动,以及对诸多苦难、对立冲突和不合理制度的改造.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是历史辩证法大师,其分工与人的发展关系理论明显体现出历史辩证法的彻底运用与贯通.在马克思看来,分工与人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古代社会的分工使个人显得比较全面,体现出了人的发展的有限的、不发达的"圆满".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则使人受异化的物的全面统治,使人走向片面的、畸形的发展.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张"消灭"分工."消灭"分工的真实内涵,并不在于消灭"分工"本身,而在于消灭包括资本主义分工在内的旧式分工,代之以共产主义的"新式分工"——自愿分工.在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消灭了"旧式分工"和私有制,建立了共产主义的"新式分工"和公有制,人的发展将表现为人的需要、活动、能力、社会关系等多方面内容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对黑格尔方法论的改造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格尔的方法论是由抽象的知性、辩证的理性(即辩证法)和思辨的理性这三个环节构成的.在改造黑格尔的方法论时,马克思从中抽取了第二个环节--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不应该被阐释为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分离的自然自身的运动,即自然辩证法,而应该被阐释为社会历史辩证法.社会历史辩证法主要包含以下三项内容:实践(包括劳动)辩证法、人化自然辩证法和社会形态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自然辩证法是评介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的核心点之一.在持"对立论"的学者看来,恩格斯是从脱离人的自然界出发,而马克思自然观的出发点是被人的目的性活动中介过的"人化的自然界";马克思并不赞成"自然辩证法"这样的提法;在"现代哲学精神"的意义上,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历史辩证法.对此,辩证唯物主义者坚持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从未否定自然界的"优先性"、自然与人类社会应当作辩证的理解、马克思从来没有否定过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的统一,应当客观公正地评价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相似文献   

11.
《史记》中存在五种类型的述补结构:带关系补语的述补结构;带结果补语的述补结构;带趋向补语的述补结构;带数量补语的述补结构;带程度补语的述补结构。描写和分析其结构形式及语义关系,将有助于揭示上古后期述补结构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写下的一段经典的话作了比较全面的解释;批判地分析了施蒂纳的"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阐述了产生错误思潮的历史和理论背景;阐释了理解"利己主义"和"自我牺牲"、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以正本清源,纠正对马克思、恩格斯论断的误解.  相似文献   

13.
“新边塞诗”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塞新诗"、"新边塞诗"和"西部诗歌"相互混淆,泛化且淡化了重点和特征,使得读者和作者都难以认知把握"新边塞诗";宏观视角、"大我胸襟"的主流性或意识形态性,也使得"新边塞诗"的景观和情思呈现出明显的单一性,制约着后来诗人的跟进和发挥;"新边塞诗"的书写内涵和书写方式,又与后起的诗歌潮流相悖,最终也就后继无人。这是"新边塞诗"淡出诗坛的根源,也是应该记取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4.
新历史小说以实验文本的形式走上当代文坛,繁荣一时,但至今为止还是一个含混的概念,从历史题材、历史视角、历史意识三个角度入手,尝试澄清它与十七年时期革命历史小说和传统历史小说的区别以及“新”之所在,为它的存在提供理由与合法性依据,并对简单地将新历史小说与新历史主义理论对应阐释的状况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15.
论"汉语谐译词"的历史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 ,汉语中涌现出一大批谐译词反映时代的变化。其中有不少谐译词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最后竟成了基本词汇。谐译词虽是音译词 ,但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汉字以形表义的特点 ,这增加了它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6.
高有鹏是我国著名民俗学家,也是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作家;其披荆斩棘,孜孜以求,著述甚丰,曾经出版《中国民间文学史》、《庙会与中国文化》等在学界产生广泛影响的著作。日前又发表《保卫春节宣言》,提出守护民族传统与民族记忆,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国内外重要媒体发表演讲,形成著名的守护民族传统文化运动。高有鹏继1990年代出版长篇历史小说《袁世凯》(三卷本)之后,现在又推出多卷本描写北宋中后期大改革背景下社会文化生活的历史小说《清明上河》,经花城出版社出版后,很快产生巨大反响,被称为继姚雪垠、唐浩明、二月河之后我国第三代长篇历史小说作家的优秀代表。应该说,在国内外同类型作家中,高有鹏不无大师气象。这样一位著名的学者型作家及其作品的出现,是这个时代可遇而不可求的文化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奇迹。为此,我们邀请了几位学养深厚的评论家品评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期待着更多的讨论声音,促进中国文学的不断繁荣、进步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章结合大量史料与史论,以<毛泽东选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为代表的领袖著作出版、<晋绥日报>反"客里空运动"、<吕梁英雄传><小二黑结婚>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晋绥新华书店的发展等等为研究对象,从七个方面分析了山西红色出版的历史价值,指出山西红色出版具有见证激情岁月、纪录光辉历史、导引革命方向、丰富学术理论,传承先进文化的历史意义,旨在全面确立山西红色出版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9.
阐释马克思思想本身及其所揭示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生成发展的历史图景,虽然难以避免相关研究者的“视差之见”,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某种“外部反思”或“思想熔断”现象,但正像人既是“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又是“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一样,“具体总体”地把握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理应持有的思想态度和逻辑定位。因而,应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实现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变革的基础上,遵循“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思想与现实相关照的“历史的内涵逻辑”,以及文明反思、社会批判和人性革命相结合的“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及其方法论原则,对马克思“人的观点”“实践观点”“社会观点”“发展观点”予以具体总体的把握,揭示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思想整体性与具体性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20.
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所阐述的辩证的、经验的、可理解的"整体性"和"整体化"结构历史观,是萨特留给世人的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他最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他在<辩证理性批判>中对他以前的哲学思想作了一些重大的修改和总结,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他此前曾坚持的主观唯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转而信奉马克思主义,并力图通过他对存在主义的改造,使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用存在主义来补充、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事实上,他在其中所阐发的思想还远远谈不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完善和发展.但他的"整体性"和"整体化"概念、"多元复合性"的"个体实践"和"共同实践"概念,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富有创意的新概念,值得我们批判地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