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自古以来,岭南就是世界海洋贸易的东方中心。海神、河神以及水神等都受到当地人的尊崇。香港作为中国南海的重要港口之一是水神信仰的早期传入地。香港的渔民、水手等从事海上作业的人历来靠水而生,他们当中有不少人信奉水神(香港民间一般将海神、河神等一律统称为水神)。透过对香港民间华人庙宇的探究,讨论了香港水神信仰的源流,发现香港的民间信仰在岭南文化中起到历史传承、兼容并蓄以及典范表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华人社区流行的华人信仰,其源头就是历史上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普遍存在的民间信仰.在新加坡和马来亚地区早期华人社会组织机构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民间信仰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信仰也广泛根植于新马早期华人的社会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3.
妈祖是中国民间信仰中著名的海神,在中国沿海及东南亚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运用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分析天津妈祖信仰所表现出的地方性特征,指出妈祖信仰群体的力量促进了这一信仰的丰富化与本土化,并形成了独特的场域,而信仰群体惯习的改变也是造成今天妈祖信仰功能转变与地位衰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由于海洋渔业历来为其重要产业,海难也时有发生,所以,自古便有众多的海神崇拜,其中又以妈祖崇拜为最重要的海神信仰。福建地方戏曲中历代都存有很多与海神信仰相关的剧目,这些剧目的中心人物主要以福建百姓历来尊奉的海神妈祖与陈靖姑为主。与海神信仰相关的戏曲演出主要为在特定场合的宗教酬神演剧。这些都充分反映了福建古代地方戏曲与海神信仰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闽南地区海神信仰仪式行为与仪式空间相互影响。海神宫庙建筑及其仪式空间是海神信仰的物质表现,同时也为海神信仰仪式行为提供了承载空间。而海神信仰仪式行为对社区聚落、建筑空间、生产生活空间有着显著的影响。闽南海神信仰宫庙建筑分布广泛、数量众多,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载体,对闽南海神宫庙建筑的保护要注重保护其整体性,即闽南海神宫庙所赋予的生产和生活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海神信仰与海洋渔业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明清时期中国沿海渔民的种种海神祭祀活动,尤其是渔船上神龛供奉的诸神合祀现象等,揭示了海洋渔业生产与海神信仰的密切关系。渔民的海神信仰具有强烈的功利性,即平安捕鱼、多捕鱼、捕好鱼。这是渔民海神信仰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但海神祭祀活动只能是消除渔民的紧张心理,获得心灵上的宽慰,从而增强漂泊于大海的信心与勇气,去追求海洋渔业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7.
天后是中国民间信仰中著名的海神,天后信仰作为海洋文化、闽文化的代表,在中国沿海及东南亚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以天后及天后信仰为基点,对宋元明清时期天后信仰在香港地区传播的历史地理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汉唐时期的国家祭祀中,海神作为山川神癨的一员而得受祭祀,居于五岳、四镇之后,与四渎等同或略高。海神祭祀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郊祀配祭,即在天子亲祭或拟设天子亲祭的郊祀中配祭海神;二是海祠祭祀,即由天子委托官员前往海神祠进行祭祀。国家祭祀的四海神,是根据人们对于"天下"的构想而设计出来的、政治文化意义上的海神,并非民众信仰的、来自具体海洋的海神。王朝国家的海神祭祀与滨海人群的海神信仰和祭祀,基本上属于两个互不相涉、相对独立的系统。  相似文献   

9.
海神信仰是古人在海洋开发中借助想象征服海洋的幻想。广东海岸线长达4,300公里,占了全国的四分之一,“郡邑多濒于海”,人们的生活生产与海洋息息相关,海洋文化历来十分发达,海神信仰也非常普遍,“粤人事海神甚谨”。屈大均的《广东新语·神语》中不但详细地记载了广东海神信仰情况,而且对其产生、演变以及人们崇敬、征服和开发海洋  相似文献   

10.
海神妈祖信仰在天津之变化及衰落原因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盛于东南沿海尤其是闽台地区的海神妈祖(即天后)信仰,因封建国家经济行为的需要传播北方,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北方妈祖信仰呈现了不同的发展态势。因天津地方是中国封建社会北方重要的出海口和贸易港,遂成为北方妈祖信仰的中心地,故本文以天津为例,旨在对妈祖信仰于内容及性质上出现明显变易、由最初的海神转变为地方保护神、又在近代以降社会动荡的冲击下显现出与闽台信仰的生命力差距等现象及原因进行更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斩蟒英雄段赤城被洱海流域的白族人奉为海神,同时也是多个村寨的本主。"捞尸会"作为大理地区盛大的民间宗教活动,其主要目的便是为了纪念段赤城。段赤城信仰和"捞尸会"的历史嬗变以及呈现出的具体形式,包含了双重的表征:段赤城海神身份的建构虽然出于明清政府厘正祀典、教化百姓的需要,但是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却逐渐延承了白族人以洱海为祖灵地的传统信仰,成为他们祖先崇拜的隐晦表达。  相似文献   

12.
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探索和研究乡村民众思想意识的基点,也是俗文化的核心。民间信仰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悠久的文化传承。民间信仰与地方政治之间也存在非常密切的互动关系。对民间信仰与地方政治的正确把握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的乡村社会。然而,对于民间信仰与地方政治的关系问题学界尚无系统成果。最近,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贾艳红教授的研究成果《汉代民间信仰与地方政治研究》,首次对汉代民间信仰与地方政治的关系作了系统论述,有不少新的创获和突破。该书共三十九万字,分为八章。概括起来看,全书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3.
妈祖信仰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福建莆田县湄州岛上一个名叫林默的女子的传说,渐而成为以舟楫为生的人们崇祀的偶像,作为一种民间信仰,从福建向西传到了广东、广西,向北传到了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沿海地区.随着航海和贸易的发展,妈祖信仰逐渐为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人民所接受,成为影响最大的海神信仰.当我们整理有关妈祖的传说和记载,进而研究它们的文化内涵时,发现不仅妈祖的传说和信仰本身饶有兴味,它所提出的文化传播问题,也带给我们某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海神崇拜大致经历了原始图腾、海洋生物、宗教神祇、历史名人及凡人成神几个阶段。而以妈祖为代表的凡人成神逐渐成为宋以后海神的主要类型。通过列举分析诸多凡人成神的案例,阐释这一文化现象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海神崇拜的实用主义。指出“妈祖式”海神集中出现于宋代,并逐渐成为以后海神崇拜的主要类型,与中国民间航海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凡人海神的两个主要特征成为其获祀成神的主要原因:一是来自民间家乡,二是非正常死亡。凡人海神的集体涌现,传达着一种积极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海神崇拜大致经历了原始图腾、海洋生物、宗教神祇、历史名人及凡人成神几个阶段。而以妈祖为代表的凡人成神逐渐成为宋以后海神的主要类型。通过列举分析诸多凡人成神的案例,阐释这一文化现象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海神崇拜的实用主义。指出"妈祖式"海神集中出现于宋代,并逐渐成为以后海神崇拜的主要类型,与中国民间航海贸易的发展密切相关。凡人海神的两个主要特征成为其获祀成神的主要原因:一是来自民间家乡,二是非正常死亡。凡人海神的集体涌现,传达着一种积极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6.
干宝《搜神记》是著名的志怪小说,因其对民间生活与神怪信仰的直接反映,可视为研究古代民间信仰的重要史料。通过故事抽样可见其民间信仰的模式特点:民间相信无名神祗可以定人生死,但是其兼具通融人情的特点;平民百姓的日常修为,可以作为与神商讨自救的资本。这种民间信仰与主流文化之间存在着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17.
长江流域的民间信仰与祭祀由来已久,民间信仰是由社会成员集体自发创造,并由社会成员直接参加的信仰活动,它产生于民间,盛行于民间,活跃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成为广大民众精神生活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是民间信仰的一种表现,唐代长江流域的“信巫鬼、重淫祀”的习俗十分风盛,文章利用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献资料相参证研究唐代的民间信仰与祭祀习俗,对不同区域、不同时代的民俗文化差异进行比较、鉴别,探讨唐代该区域民俗文化的演变、地域特色与历史特征.  相似文献   

18.
通过民间文学去了解地方的民间信仰是常用的研究方法。桐城歌是安徽桐城地区的地方民歌,歌词中保留有大量的关于民间信仰的信息,是我们了解桐城民间信仰的重要资料。桐城民间信仰在形式上虽和各地大致相通,在内容上却也有一些独特之处。本文拟通过对桐城歌的梳理,以此对桐城的民间信仰作简要探究。  相似文献   

19.
向柏松教授长期致力于神话与民间信仰的研究,在水生型创世神话系统研究、土家族神话传说与民族历史文化关系研究、民间信仰与现代社会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果.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神话与民间信仰研究>一书是他的又一部新作,着重探讨神话与民族、民间信仰的关系,将神话与民间信仰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从民间信仰的角度考释远古神话,为我们深入研究二者的关系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丰富的例证.  相似文献   

20.
妈祖庙在外观上有别于一股的寺院,因为是民间信仰,所以在神像的塑造和排列上可以随意些。守山门的是千里眼和顺风耳,正殿两旁列着10多尊名不见经传的海神,让我惊讶的是,门神居然是立体木雕的,而且还有两尊衣带飘逸的女门神,宛若邻家表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