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社会改革的全球化背景、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社会体制改革历程和社会体制改革发展经验表明,当前中国社会体制改革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目标模式问题。从实现马克思提出的"自由人联合体"的人类社会理想出发,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应确定为"自治社会体制",实现这个目标模式需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当前的社会体制改革处于"强国家—弱社会"向"强国家—强社会"转变的关键阶段。实现这个转变,目前亟待从观念、方法、主体和机制等方面解决一系列制约社会体制变革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
苏南现代化模式向来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并经常引发争论,甚至遭到质疑。近30年来苏南现代化进程所取得的成就,似乎并不符合正统经济学和政治学的逻辑。而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维度的考量则表明,苏南现代化进程虽经历了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的演变过程,但并没有改变市场化和政府主导的路径,整个苏南地区基本上是“强政府弱社会”的局面。如果继续维持这一局面,苏南现代化模式可能进入路径锁定状态。根据现代化的特点、现代政府的发展特点和文化历史传统,未来苏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应该是一种既能保证社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又能充分发挥政府作为社会总体利益的代表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统筹、协调和控制的“强政府强社会”模式。苏南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要实现从“强政府弱社会”向“强政府强社会”的转变以及从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的转型,必须采用改革基层政府体制、建立不同利益主体的协调机制、推动和规范民间组织的发展以及培养建立在公民权利义务基础上的社会资本等多元并举的变革策略。  相似文献   

3.
国家与社会关系均衡化发展,是虚拟社会实现有效治理的重要支撑.无论是代表“强政府、强社会”模式的数字利维坦,还是代表“弱政府、强社会”模式的网络乌托邦,均属于国家与社会关系失衡状态在网络空间的具体表现.国家中心主义行为逻辑的网络实践造就了数字利维坦,过度推崇理想化网络公民社会的作用则有可能产生网络利维坦,然而盲目地追求一方力量独大,将导致国家与社会关系在虚拟社会中失衡.因此,应通过推进治理框架下的理念重塑,推动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再平衡,提升网络公民社会的公共理性,完善网络空间公共事务的参与秩序等途径,才能化解虚拟社会治理中的潜在风险,促使虚拟社会走向治理和善治.  相似文献   

4.
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政府职能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职能与社会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深化政府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全力打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公共服务型、有限责任型政府模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通过政府职能转变,构建起强政府、强社会的社会治理模式,形成政府与社会合作的良性互动关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是社会治理领域的重要议题。在贫困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变迁,从“控制—依附”关系向“合作—自主”关系,再向“对称性互惠”关系变迁。本文论述了贫困治理中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不同阶段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特点、原因、影响及效果,探讨了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走向。  相似文献   

6.
政党、国家和社会是政治发展的基本逻辑变量,三者之间关系的良性变迁和动态平衡是政治发展的实质和内在要求。"强国家-强社会"模式是国家-社会关系中的最佳状态,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到国家治理过程中。中国治理的基本主题是现有国家治理体系如何应对社会快速变迁产生的大量社会问题,这决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理念转变和治理主体多元化。因此,"强国家-强社会"模式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耦合性决定了后者的构建要以前者为目标导向。为此,根据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选择,在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政府转型是关键、社会组织培育是基础,将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国家治理中,以形成一个高效、有活力的网络化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7.
国家与社会的结构直接决定着公共治理的模式.我国现正处于国家与社会结构从一种"强国家-弱社会"向"强国家-强社会"的结构模式转变.相应地,我国的公共治理模式也在逐渐地变化,即逐步朝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方式民主化、治理过程高效化、治理目标科学化的方向转变,而在公共治理模式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的不少问题还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决.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官僚制的传统政府治理范式逐渐失效,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也推动着各国政府职能的转变。在中国,封建社会传统“家天下”的治理模式和儒家等级思想导致社会缺乏民主的基础,“全能型政府”制约了公民社会的发展,从而阻碍了政府治理变革的进程,以后工业文明为基础的治理模式也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因此,需要经济、行政和政治体制改革相互配合,进一步培育社会力量,构建“政府主导-官民协同”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建立“管理-服务型政府”和“强政府-大社会”的治理结构,以逐步实现善治。  相似文献   

9.
李劲夫 《社区》2014,(28):18-19
当前,随着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职能回归,社区社会组织在深化居民自治、承接政府能力,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湖南根据中央要求,按照“打好‘社会组织牌’,筑好‘社区顶梁柱”’的总体思路,在创新社区治理中做了一些工作,也有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0.
民间社团的发展与政府治理模式演变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民间社团的初步发展为"小政府、大社会"政府模式的形成提供必要条件;民间社团的勃兴促进政府治理模式转变,使得善治成为其追求的直接目标。民间社团是伴随着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的逐步转变而日益发展的,民间社团的发展对中国追求善治的政府治理目标起到正向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后回归时代澳门特区政府的综合管治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回归以来,特区政府的宏观管治环境发生了历史变迁;相应地,澳门的管治模式也由澳葡政府时期的"弱政府-强社会"模式向高度自治下的"强政府-强社会"模式转变.管治模式的制度转型,要求澳门特区政府发展和提升自身的综合管治能力,包括政府治理能力、社会治理能力、经济调适能力、区际协作能力和中央政策的选择性代理能力.对澳门政府综合管治能力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全面评估,有助于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提升特区政府的综合管治能力提供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政府社会治理现代化意味着治理目标现代化、治理手段现代化和治理方式现代化。其价值在于促进政府的政治合法性,提升社会治理整体水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国政府社会治理现代化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多元化利益诉求的挑战;二是新兴媒体发展带来的民主政治诉求的挑战;三是工业化、全球化及风险社会带来的挑战。为应对挑战,政府应当做到:更新管理理念,转变政府职能;培育社会组织,加强合作共治;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促进公共服务提供;完善公务员制度,引导公务员转变观念和行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科学高效的社会安全体系和社会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3.
社会管理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管理创新的建构逻辑应该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这个逻辑起点出发来考虑,由于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型、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导致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利益失衡、基层组织薄弱等问题,因此,创新社会管理迫切需要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建构逻辑是:一要树立科学的社会管理理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二要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三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地方政府;四要发展社会管理多元协同管理模式;五要加强社会管理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4.
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是我国权力的主要内容,两者既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社会权力是国家权力的根源和基础,它在维护个体权利、限制国家权力和弥补国家权力功能不足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国家权力是社会权力的支持和保障,是社会权力建立和维持自己统治的基础和前提。社会权力发展的轨迹决定了国家权力存在的范围及实现的程度。建国以来我国社会权力的不断发展,对国家权力的重要载体——政府产生巨大影响:推动着政府在治理方式上从统治向治理转变、在权限上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基层政府与乡村社会的关系发生了巨大调整,基层政府的行为逻辑也由此发生了深刻转变。税费改革前后,我国中西部基层政府行为先后经历了“管控与汲取—松散与悬浮—合作与协调”三个阶段的变迁。实现乡村治理有效,既依赖于基层政府的制度创新,也是基层行政体制转型的根本诉求。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中西部基层政权仍然展现出诸多不适,主要表现为治理目标偏离、互动角色错位、执行行为离散等偏差行为,为了有效矫正行为偏差,未来中西部基层政府治理应重点从加强制度建设、创新考核模式、优化治理结构等方向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6.
转型时期,中国面临着政府与社会关系变革的重要课题。变革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应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围绕“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模式,理清基本思路,进而采取有力措施。从政府方面说,应采取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机构、规范政府行为;从社会方面说,应提高社会自治能力、培育社会中介组织、建立社会对政府的监督制约机制、建立社会保证体系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政府角色转变与高等教育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角色的错位,给政府自身和高校发展都带来不利影响,转变政府角色已成为许多国家高教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治理理论的提出为我们正确定位政府角色、纠正政府角色错位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治理视野下的政府角色转变趋势有以下几方面:由管制型转向服务型;从政策治校到依法治校;从政府的单边治理到政府、社会和公民共同参与的多边治理;从“善政”到“善治”。  相似文献   

18.
社区治理结构研究的主要成果集中体现在单位制理论与社区治理结构转型、社区治理结构模式、社区组织网络中的重要关系等方面。围绕社区治理结构,学术界提出三类模式,即强政府、强社会的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社区自治型治理模式、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相结合的合作型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服务型政府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政府实现良好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深化各项改革,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廓清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本质。服务型政府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主要目标,将有限的公共资源优先用于公共服务支出。服务型政府是由法制政府、电子政府和效率政府等结构要素共同支撑的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服务型政府是公民需求导向型的政府,体现为从“以政府为中心的重管制模式”向“以满足公民需要为中心的公共服务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我国现有的社会管理方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内在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社会管理主要应从重政府管理、轻公众参与向政府负责和社会参与转变;从重管制、轻协商向更加重视协商和共同治理协调转变;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依法管理和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转变。转变社会管理方式包括转变思想观念、改革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模式、转换方式方法等多方面内容。同时作者提出了加快社会管理方式转变的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