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读过汉乐府《陌上桑》者,无不为罗敷生动而美好的形象所吸引。人们喜爱罗敷的形象美,更喜爱罗敷那白玉无瑕的品质。因为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形象,历来都会受到善良的人们的喜爱。迄今为止,有关教材和资料大都把罗敷这一形象的性格归结为:勤劳、机智、勇敢、反抗强暴、蔑视权贵。但,笔者对此深有疑惑,不敢苟同。现就罗敷这一形象的性格,谈一些浅陋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陌上桑》是五言诗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成于何时?罗敷形象表现了怎样的人文精神?如何评价“使君”这一人物?诗的基调怎样?文章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汉末建安转型期的文化思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读过汉乐府的人,肯定都对这首《陌上桑》印象深刻。《诗经》中描绘美女最典型的是《硕人》,而汉乐府中描摹美女最出彩的则是这首《陌上桑》。不过,前者是正面刻画,后者是侧面渲染。秦罗敷是谁,不可考,甚至"罗敷"二字也不是名字,只是古代美女的一种通称。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位非常正经的美女。当罗敷"采桑东南隅"时,制造了这样的轰动性效果:"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所有人都被罗敷的美貌弄得方寸大乱。  相似文献   

4.
汉乐府《陌上桑》所塑造的罗敷和使君两个形象是比较典型的,人们历来称颂罗敷是坚贞美丽的民间采桑女,斥责使君是愚蠢无耻的轻薄之徒。这是极不公允的。本文从诗歌的文化背景和内容本身予以探索,指出罗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贵族女子,使君也并非轻薄之徒而只可算是一个中间人物。  相似文献   

5.
《陌上桑》与桑林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的《桑中》、《隰桑》等写桑林里男女情爱的故事,源于远古的桑林崇拜,而《陌上桑》中诱惑与拒绝的故事又源于“桑间濮上”之音,先秦时代能在桑林里坦然幽会的女性才是罗敷形象的原型。由于汉代儒家学者和文人不满桑园“淫乱”风习,开始对旧的桑林主题进行清算与重构,桑林主题被转化了,人物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从而使《陌上桑》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转型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陌上桑》是乐府民歌中的精品。后世许多文人雅士以相同的题目,或以其中的女主人公罗敷为题材,写出内容相近的诗作,被称为《陌上桑》的"拟作"。从汉代以后,直到清代,"拟作"不断,其风格深受诗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风尚的影响。唐前及唐代的"拟作"唯美而浪漫;宋朝至明朝中叶之前的庄重;明朝中叶之后再现浪漫。同情蚕农疾苦和表现真善美则是《陌上桑》"拟作"之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析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所体现的平民人格,采用历史分析与文献分析的方法,从平民个体精神的角度,认为在汉代社会文化背景下,《陌上桑》通过描写采桑女罗敷与上层统治者使君之间的斗争,反映了平民人格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在斗争中以喜剧形式表现出来的人格上的优越,这为后世讽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桑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考察.先秦两汉时期的桑主题经过《诗经》和《陌上桑》的两次转折.实现了由宗教神话向人事理性以至于政治道德的转换.成为先秦杂文化走向两汉大一统文化的一个标志,并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原型意义的文学母题。  相似文献   

9.
《陌上桑》在乐府诗中属于艳歌,前有艳,后有趋,充分体现了乐府诗的音乐特征。女主人公罗敷把与“四十专城居”的夫婿年龄相仿的老太守作为戏弄教育对象,与当时社会宣扬贞烈之风的需要密切相关,也是汉乐府表现现实的基本要求,显示出汉乐府的讽谏与娱乐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陌上桑》的创作接受史以及后世拟作与《陌上桑》本辞的内在联系,通过采用分类分析、历史分析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同时运用西方接受美学理论,对历史上众多《陌上桑》的拟作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认为后世诗人大量模拟《陌上桑》,是基于《陌上桑》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能动的接受方式对《陌上桑》成为经典名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上山采蘼芜》(以下简称《上》)同《陌上桑》一样,是两汉乐府民歌中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一首烩炙人口的五言叙事诗。它最早见南朝徐陵选编的《玉台新咏》。宋太宗赵炅时,李昉等编纂的《太平御览》引作古乐府。解放后曾被选入传统的中学古典文学教材。“四人帮”大搞民族  相似文献   

12.
试论乐府民歌与建安文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汉乐府民歌“感于衰乐,缘事而发”,继承了周代民歌的优良传统,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两汉的社会现实。郭沫若认为,乐府民歌是研究两汉社会的第一把手的材料。这话,阐明了乐府民歌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余冠英说:“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虽然早就表现在《诗经》,但是发展成为一个延续不断的,更丰富,更有力的现实主义传统,不能不归功于汉乐府。这要从建安黄初所受汉乐府的影响来看。”(《乐府诗选序》) 建安,是一个大动乱的时代,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又是一个“俊才云蒸”,创作  相似文献   

13.
罗敷是古典文学作品中塑造的特别完美的女性形象之一。对于罗敷的身份问题,历来争论不休。事实上,结合罗敷故事的演变、作品的内容、艺术表现手法等来综合分析,罗敷既不是贵族妇女,也不是一般的平民女子,而是寄托了广大民众愿望的被高度美化的理想化的下层劳动妇女。  相似文献   

14.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羽林郎》在人物肖像描写上,以华丽衣饰映衬女主人公身体之美,却失之于人物的身份和劳动场景的协调,造成作品内容的缺陷和矛盾。从农耕民族的心理结构、风骚抒情传统的崇德因子、两汉靡丽多夸的社会风尚三个方面尝试分析形成乐府诗中人物肖像"夸饰"描写的思想根源,可以从多角度阅读和欣赏汉乐府民歌。  相似文献   

15.
《陌上桑》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汉乐府民歌,诗中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烘云托月人物美,二、夸张渲染风趣美,三、朴素自然语言美.诗一开题,就描绘出一幅绚丽的图景:红艳艳的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明媚的晨光笼罩着秦家楼院.可是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美好的景色烘托出我们的主人公——“好女”秦罗敷,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她的喜爱与赞赏.“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一句,对罗敷的情况作了简略的介绍:她是一位普通人家的姑娘,经常从事劳动,擅长采桑养蚕,体现着我国人民的勤劳的美德.  相似文献   

16.
《陌上桑》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乐府《陌上桑》的研究,可分为奠基期、繁荣期、停滞期、复苏期和发展期,它是中国文学发展中采桑母题表现男女相思相恋到互相冲突的一个转折点,而作为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的《陌上桑》,是经历了历史的流变,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曲折蜕变才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张朵聪 《南都学坛》2012,32(6):24-25
西汉刻石篆书结构化圆为方,笔法毫无挂碍,示人凝重简率,渐化直笔为波挑,是两汉刻石书法的隶变时期。及至东汉中后期,由于社会因素,尤其是书法观念的进步及其对书法艺术的重视,两汉刻石书法愈发成熟和多姿多彩。这种成熟的刻石文字普遍运用到碑碣、摩崖、石阙、石经及壁画等方面,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两汉民众积极进取的精神气质、灵感与风采,体现出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广阔无垠的宇宙意识,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乃至中国文化史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桑中故事,塑造了一个美艳、聪慧、风流、机智的桑中美女形象。这首诗歌与它的主人公在经过从汉到隋的600余年的流传后,到唐代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喜爱与推崇。人们对它的接受除了创作中的用典、借鉴、模拟以及研究这些与前代相同的方式外,还有了前代所没有的新的接受方式,表现为类书的收录、神话传说和现实生活的吸纳等多角度、多层次的接受。这些接受方式表现了唐人的浪漫气质、创造精神和独特的审美风尚,是《陌上桑》接受史上极有特色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试论桑主题的文化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是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从文学艺术的角度考察,先秦两汉时期的桑主题经过<诗经>和<陌上桑>的两次转折,实现了由宗教神话向人事理性以至于政治道德的转换,成为先秦杂文化走向两汉大一统文化的一个标志,并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原型意义的文学母题.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其中不少诗篇向我们展现了那个时期的女性形象,她们或浪漫痴情,或缠绵哀婉,或刚烈决绝。《诗经》中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周代对于女性的审美,对于后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