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约翰.E.罗默借助新古典经济学的方法重新表述马克思关于剥削和阶级的理论,提出了他的关于剥削和阶级的一般理论,设想出一种理想的社会经济结构。他公开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力图通过阐述非劳动价值论的阶级和剥削理论,建构一套新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这位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虽然注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形式的现代化,却淡化其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特点。罗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式颇为独特,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2.
从《资本论》及其手稿来看,把握马克思的剥削观,关键在于理解其"本质抽象"的科学方法。在本质抽象层面,剥削是基于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和垄断,"非劳动者"阶级对"劳动者"阶级的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但在现象具体层面,不仅剩余劳动的表现形式不同,而且实现对剩余劳动无偿占有的具体方式也不同;不仅各个阶级本身的存在形式在变化,而且各个人的阶级归属和社会地位也在变化;任何形式的阶级剥削,都既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同时又具有暂时性和相对性。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韦伯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重要一支,吉登斯的阶级结构化理论以市场能力与准技术关系为轴心进行社会分层,将阶级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在阶级活动和阶级结构的互动中考察各个阶层的流动。阶级关系结构化包括阶级意识、阶级冲突、阶级剥削三个要素。依据“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的原则,可以解析其理论认识上的得失,阐明其理论在中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观察和处理阶级社会诸问题的一个根本方法。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实质上是阶级问题,当然不完全等于阶级问题。民族压迫是阶级压迫的一种形式,实质上是阶级压迫。我们常说的民族压迫,并不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去压迫另一个民族,而实际上只是各个民族中的剥削阶级压迫别的民族;被压迫民族中受压迫的也不是本民族的全体成员,而只是被统治被剥削的劳动人民。这是因为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为着维护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罪恶制度,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地位,从其狭隘的阶级利益出发,不仅要剥削和压迫本族的人民,而且在可能的时候,总是要去压迫和剥削其他民族的  相似文献   

5.
私有制、剥削和阶级是密切相关的社会历史现象。只要存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就会存在用生产资料私有权占有他人劳动即剥削的现象,从而社会也就必然要划分为阶级。私有制和剥削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能够适应、刺激甚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就是私有制和剥削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从而阶级能够长期存在的历史缘由。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理论的合理性在于:社会基本矛盾论要解决社会存在的基本公正问题,即社会财富分配的合理,才能为社会发展提供基础;阶级对抗和斗争是解决社会基本公正的最直接的手段和方法。有关人的基本需要及阶级概念,具有客观和可量化的特征,可纳入科学的范围进行定量分析。阶级分析法是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剥削"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范畴。20世纪70年代以来,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约翰·罗默将新古典主义的经济理论和分析哲学的方法结合起来,重新阐释了马克思的"剥削"范畴,修正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剥削理论,建构了"一般剥削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创制了"社会必要剥削"概念和"社会主义剥削"概念。这在中外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比较两种剥削理论,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赖特提出了"中间阶级"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两极分化的趋势。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中间阶级",但其大部分会成为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两极对立的社会。分析赖特与马克思的"中间阶级"理论的内容,并进行了比较,以准确把握赖特和马克思的"中间阶级"理论。根据我国初级阶段的实际,探讨更适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政策,更好地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要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必须培育中间阶层。赖特基于罗默的一般剥削理论,提出了“中间阶级”的理论,并把“中间阶级”定位于一种“阶级关系内矛盾的地位”,而且认为“中间阶级”的扩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也是中间阶层形成的重要时期。十六大明确提出要扩大中等阶层的收入,赖特的“中间阶级”理论无疑对我国中间阶层的培育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典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关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其精英主导式、单纯的环境保护取向和缺乏社会正义关怀等特点而沦为"贵族阶级的政治"。为此,美国学者朱利安·阿吉曼等将社会公平取向的环境正义要素纳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并首次提出了一个新的研究范式与框架——"公正可持续发展"。该范式强调环境正义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并且有利于增加可持续发展话语体系的包容性和易接近性。部分国际组织和英美政府已将"公正可持续发展"范式付诸政策设计与行动。  相似文献   

11.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深刻地批判了杜林“按照公理来解决”的先验主义方法论、“两个人的意志彼此相等”的自然状态学说以及未来社会中“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公平原则,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深入考察了平等、正义等范畴。  相似文献   

12.
消灭一切不公正的社会现象,批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实现人类社会真正意义上的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首要价值和基本目标。基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不公正批判及其方法论原则,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正义观。时至今日,马克思的正义观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刑事司法政策的批判性源自公共政策批判理论。不管是作为一种公共精神还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公共政策批判都为公共理性在公共福利的追求中保留了相当的地位。根据公共政策批判理论,刑事司法政策批判,不仅主张多元的刑事司法利益,而且将多元、普遍的刑事司法批判作为刑事司法民主、进步的标志。因此,现在的刑事司法政策研究(包括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仍然存在突出的批判不足问题。尤其是风起云涌的群众司法批判经常越界,这应当受到法律知识和法治原则的严格规制。  相似文献   

14.
哈耶克自由主义正义论析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义论是哈耶克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学术界未得到系统深入研究。论文从哈耶克对“社会正义”的批判入手 ,围绕正义与自由、正义与平等、正义与市场秩序及社会进化等问题 ,对哈耶克的“公正行为规则论”的正义观及其实质作了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研究 ,并试图通过这一研究展示哈耶克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本质  相似文献   

15.
诱惑侦查合法性判断标准,既是诱惑侦查理论研究的核心指向,也是侦查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理论支撑上,随着诱惑侦查基础研究的具体化,特别是其理论阐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契合性,决定了诱惑侦查合法性判断标准细化已经具备哲学和刑事法学基础。在侦查实践中,确立与侦查规律相适应、能够较为准确地呈现“侦查中”和“侦查后”的实践程式,能够指导侦查人员较为准确地判断处于不同阶段的诱惑侦查的合法性。在效用考量上,依托总效应与边际效应、效率与公正、善良与正义等要素构建的经济效用、社会效用和道德伦理效用评判标准,能进一步对诱惑侦查合法性判断标准的细化做出合理评价。  相似文献   

16.
宋明"理学"作为我国文化思想史上一个特定的概念,其思想内涵在发展历程中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文章主要从"存天理,灭人欲"到"天理就是人欲"这一根本的思想转变入手,分析论述其转变的过程及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儒家司法思想以人性论为根据,人性中趋恶的因素及国家对其予以合理限制是司法权赖以存在的前提;司法的地位在于辅助德教,司法的作用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司法的价值一是"仁道",二是公正;司法的目标是促成德治、仁政或礼治社会的实现。先秦儒家司法思想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对仁道价值的不懈追求,而这种仁道价值与今日之人道主义在关爱人、尊重人这一点上是相通的。道家基于"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提出了人道必须效法天道的理论学说,在司法问题上也主张司法必须顺应自然法则和自然秩序,从而体现了一种自然主义的司法理念。特别是道家黄老学派经典《黄帝四经》提出的"秋冬为刑"说,后经汉代大儒董仲舒的论证而被确立为一种司法制度,一直沿用至明清。《黄帝四经》提出的"精公无私而赏罚信"和"诛禁不当,反受其殃",阐述了公正司法的重要性,体现了一种以公正为核心价值的司法理念。  相似文献   

18.
国内理论界对社会公正问题的关注和讨论,是当代社会矛盾在理论和观念上的反映,也是为重视和合理地解决社会不公正问题进行的积极探索。公正和公正观属于价值范畴,需要深入到价值哲学的层面进行追问和论辩。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坚持真理与价值相统一的原则,为我们合理理解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分析制度与公正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理想国》是一部影响深远的西方名著,柏拉图以“正义”作为他法律思想的出发点,正义理论包括了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他还强调了“人治”的思想。法是正义具体内容的体现,正义是法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我国当前的法治进程必须坚持依法治国,追求法治的核心正义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改善民生、实现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应被视为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基本社会制度的元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社会制度建设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社会制度基础理论是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和谐社会和共同富裕理论,从宏观上回答基本社会制度的理论问题;基本社会制度的应用理论是在其元理论指导下,把其基础理论与基本社会制度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在微观上为建立基本社会制度提供具体的理论支持,构成对我国基本社会制度建设具有直接的可操作性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