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9 毫秒
1.
新媒体艺术的公共性表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艺术是以媒介审美的方式而存在的一种公共性社会文化事件。作为一种公共表意行为与新的文化范式,它与现实生活发生着多维度的公共性意向关系。具体而言,它所表征的公共性含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基础生活的媒介化转型;主体形象的媒介身份建构;艺术政治学的媒介化命意。在总体意义上,新媒体艺术为当代社会生活与艺术实践确立了新的组织原则与意义秩序。  相似文献   

2.
数字科技已占据当代文化的主流,也已顺理成章地全方位介入人类的审美文化。数字艺术作为后现代艺术形式,其创作和欣赏经验体现为一种全新表达的后现代经验,具体表现为模块化集成性经验、交互性融入式经验、数值化虚拟性经验、技术性新感性经验等。数字科技时代审美经验嬗变的意义在于重新弥合人与技术世界关系的罅隙,以审美的包容性以及新的价值体验方式破除技术霸权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遮蔽。  相似文献   

3.
艺术在观念和风格上面的诉求和变化与社会时代的变迁、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的改变有着直接的关系,它不仅表达了当时代审美主张的变化,还承载着艺术家对社会、文化的哲学思考,同时也为当时代设计提供了形式表达的语言和方法以及新的思维方式。本文从这一角度分析和论述了"后现代"艺术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当代视觉文化形态及其取向具有复杂和多层面的公共精神性质的艺术特征,新的媒介艺术渗入了虚拟现实和心灵的想象,营造了具有陌生或亲历感的多维意象,广泛运用于艺术形态的影像视觉的演绎中。作为精神上的文化观念和作为形象性的审美文化,皆在一种新的审美认知中生成为视觉文化,以数字信息为基础的视觉文化形态,其影像视觉在混合建构中的弥散,使得新的媒介艺术转向与经典艺术的包容共生,实现着视觉文化的嬗变。  相似文献   

5.
文艺美学相比于文化研究,能够更充分地发挥美学的现代性特征,也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地回答当下文学艺术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对艺术创造的品位提升和视觉文化的良性发展都大有裨益。对当代传媒艺术的审美特征及艺术规律、艺术价值的研究正是文艺美学的重要课题,因此也是传统美学的当代延展。当代文艺美学应不止于对当代文化现象做出深刻揭示与全面阐释,而应更加致力于对文学与艺术内在审美经验上的共通性做出理性分析和深度建构,从而适应并引导当代审美文化。文艺美学对文学艺术之共同审美特性的关注,将使相对于传统艺术的传媒艺术向更加积极的方面发展。随着文艺美学建构工作的深度发展,当代美学的思维向度和理论资源必须也随之加以调整。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有着丰富的文学艺术一体化的思想,并且在思维方式上是一种有别于形式逻辑抽象性的审美抽象;同时在体系形态上,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是一种以范畴为核心的超越个人形式的流动形态,这些都是我们建构当代文艺美学的重要资源。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对西方现代美学加以借鉴,对当代审美现实加以关注,以寻求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学理意义的中国美学新形态。  相似文献   

6.
当代影视艺术公共境遇呈现事实性、审美性和价值性的拓展与复合.事实性境遇促成影视艺术的本位生存,但它经常受到政治化或商业化构成的干扰与牵拽;审美境遇的镜像存在强化了影视创造者的主体感觉,并在影视审美的视觉图式上形成历时性"形式链".但当代影视的镜像审美探求有脱离公共价值之嫌,从而导致一定的经验教训;在价值境遇上,当代影视由选择性境遇向创造性境遇转换,标志着影视艺术公共境遇的本质性推进.  相似文献   

7.
当代文化正经历着视觉化转向,意义在当今世界除了借助口头和文本传播之外,还借助于视觉来传播,形象在消费社会里的霸权地位正日益凸显.在消费社会中,广告中的形象代言人正充当着"模仿样板"的角色,它不断召唤受众通过商品消费进入理想生活的虚幻图景.形象对观赏者和消费者的影响,在精神层面上更取决于它们所引发的广泛的文化意义和各种语境.民众价值观念和审美风尚也正经历着由统一向分化、由教化模式向消费模式、由社会活动向个人娱乐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以网络文化为主导的当代信息文化潮流有助于促成比较对照、鉴别反思的审美心态和审美思维方式,破除绝对美、普适性审美理想的神话,它使传统的源于现实社会、民族国家、空间和地方的审美惯例遭到了挑战。网络传播全球化扩大了人们交往的范围,促成了新的网际关系和新的人际审美关系。同时,在当代信息文化语境中,审美和文艺接受的客体对象呈现出了极大的复杂性。数字化革命使物质型经济向信息型经济转变,也使文化创意和形象战略日益凸显,新异性与新奇性成为重要的美学标准和追求。  相似文献   

9.
借助于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技术的进步,我们的社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巨大的变革——由传统社会迈入互联网社会进而到时下的移动互联网社会。同时,社会的日常生活方式与文化形态也持续受到这股技术力量的冲击,受到了巨大影响。审美意识是文化形态的一种,并且在新的移动互联网语境下,势必会产生有别于传统审美意识的一些新特征:审美媒介更加便携、自由,与文本的交互体验更加直接,审美活动也更趋于日常化。在这样的变化中,个体与群体的审美标准、审美体验与审美接受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变化,移动媒介的便携与交互体验的直接性使审美标准趋于差异化,社会个体之间借助于移动网络平台的交流更加便易也使得审美体验呈现出分享娱乐的趋势,同时,审美接受也由线性的“视域融合”特征演变成“块茎式”的“视域迭代”特征。在这种审美意识的革新中,把握住以上移动互联网技术对艺术活动、审美活动带来的便捷、高效的同时,也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其所产生的审美“娱乐化”、“低俗化”以及“审美泛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的一个组成元素,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能展现城市文化、内涵及形象又为公众提供了欣赏、参与及体验的机会,以此来激发公众审美兴趣。目前,城市中许多公共艺术的作用微乎其微,失去其作为艺术表现的美学价值和感染力。文章从城市公共艺术的存在形式及其发挥的作用来探析如何构建具备美学价值的城市公共艺术。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艺术的变革。遥在与远程通信艺术作为新兴的艺术形态,追求远程临场的艺术效果,它代表着未来新媒体艺术发展的重要趋势。遥在与远程通信艺术强调的是一种远距离传播与接受的艺术形式,追求的是"远程临场"的新的审美心理感受与体验,以期达到"就在那里"的审美效果并产生别样的美感。  相似文献   

12.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本质特点。中国电影艺术家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理论,运用于电影视听时空艺术的创造上,追求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美学风格,为观众营造出既符合民族审美心理,同时又充分体现中国艺术哲学精神的影像之境。  相似文献   

13.
"气韵"一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出现的频率颇高,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词汇和文艺鉴赏术语,也是我国古典美学体系中颇具民族特色的重要审美范畴和我国古代美术品评的特有标准、美学原则。从历史的角度纵向研究了这一重要的审美范畴,从"气韵"理论的基本内涵和产生源头入手,按照时代脉络梳理出"气韵"理论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整个过程,阐明了"气韵"在不同朝代的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14.
通过史蒂夫·乔布斯的苹果公司“残缺苹果”的图像符号与禅宗美学因素的关联,溯源到“垮摔派”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禅宗思想接受、对寒山诗的阐释以及再创作,反思中国禅宗美学对美国“新文化”的艺术审美和科技美学创意的历史作用,阐明了禅宗关学中“残缺”的审美观念时美国诗歌与科技文明审美理念的潜在塑形与视觉冲击功能。重在申明东西方文明历史交流与融合是推动艺术与科技美学观念创新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5.
自19世纪以来,由审美向审丑的转向是现代艺术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在现代艺术中,丑不再是美的陪衬,也不再是为了被转化为崇高,而是一个被赋予了更高艺术价值和社会批判功能的艺术表现对象。尼采美学是这次审丑转向的直接理论源头,另外马尔库塞和阿多诺等现代先锋理论家也对它提供了充足的理论支撑。现代艺术表现丑绝非出于以丑为美的病态嗜好,而是对艺术作为社会批判者角色的全新认识。关于审美还是审丑的问题,实际上已超出美学领域,成了现代社会的文化政治学。  相似文献   

16.
影像艺术的类型与审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社会已进入视觉文化占主导的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也随之改变,影像艺术在技术和审美的发展中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科学技术为影像的制作、储存和传播提供了先进的方法,现代影像已成为艺术家的创作媒介、表达手段和作品形式。影像艺术致力于利用现代影像作为创作材料,表达艺术观念并进行艺术探索,先后形成了录像、多媒体、网络艺术等类型。影像艺术有深厚的美学基础,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对影像艺术理论有重要的贡献,与传统艺术相比,影像艺术在技术性、现场感、游戏性上有自己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国艺术史是情感与程式矛盾运动的历史。中国艺术所表现的情感是带有政治伦理色彩的、以"中和"为审美特征的情感。中国艺术还具有"程式"特征,就是艺术表现中的种类、类型、材质、风格、形式或笔法等所体现出的深植于集体无意识深层,成为无法摆脱的具有稳定传承的定式。程式是用来装情感的,程式又是消极的,它有惰性,但情感有时受它的驱使,有时是反抗它的驱使的。当情感以一个时代为整体普遍发生变迁的时候,程式却固守不变,此时艺术走入末流;当最适合表现新情感的程式终于找到,艺术的发展也进入到一个大发展的新时期。这中间的流动构成中国艺术的历史。"中和"之情与惰性"程式"的本质特征、"师资传授"和"传移模写"的尚古创造传统,导致中国艺术的历史具有轻微、静态、缓慢的变化性,独立于世界艺术史之外。  相似文献   

18.
匈牙利学者阿诺德.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理论是一种辩证批判的理论。它辩证批判地考察了艺术和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了艺术和社会的"互动"说。同时,它还对艺术史研究的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方法作了有机综合的分析,既肯定它们的成绩,又指出其不足,试图将审美因素、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融合为一体加以研究。豪泽尔的艺术社会学理论由于具有辩证批判性、多元综合性的品质,别具特色,所以能够回应和阐述当下语境下文艺学的现状,对文艺学研究及建设具有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忧郁是一种美之样式.在美学领域中具有其它美所不具备的特质和能渗透心灵的力量.以绘画艺术美学为介入,分别针对绘画艺术作品的情态、色彩、气氛、形态的析例,深入解读艺术表现中的忧郁美,揭示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美学与文艺论著关系密切 ,但是终究离不开哲学思想。事实上 ,任何美学理论都有自己的哲学根基。意境 ,作为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的核心范畴 ,更不能例外 ,它是在文学艺术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汲取并融合了各种哲学思想逐步形成的。中国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以儒教、道教、佛教各学说为代表的哲学思想 ,这三家思想对意境理论的形成肯定有一定的影响。而正因为有这三大文化哲学作其背景 ,意境理论才会有如此突出的民族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