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网络及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对社会交往产生了重大影响,网络文化下的社会交往或虚拟交往,特别是指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和个性化的精神交往已日益频繁。网络文化对社会交往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我们要努力克服其消极影响,抓住网络交往的本质、特点和动力机制,力求营造理性的社会交往环境,构筑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和交往模式,发展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和社会交往模式。  相似文献   

2.
包容性社会交往对于进一步提高个人生产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包容性社会交往应当具备多元性、开放性、接纳性、学习性和可持续性五个特征。当前,我国大学生在包容性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交往动机功利化、交往范围狭隘化、交往行为戏剧化以及交往方式简单化等方面。促进大学生包容性社会交往应当树立正确的大学生社会交往观,扩大大学生社会交往范围,培养大学生包容性社会交往能力,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社会交往的监管,重视内含包容性社会交往理念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场域理论是社会学术语,是社会学理论中的重要支撑力量,文章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研究为手段,以当前网络建设为基点,通过交往媒介的应用,建构网络场域教育规范。分析、评定网络场域弊端,并探索网络场域下的交往教育,最终把科学的网络场域交往模式运用于社会实践的管理当中,以切实提高网络教育的实效性,创新网络教育的研究方法和资源管理的思维方式,最终实现网络场域下社会交往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传统翻译理论强调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其核心是“忠实”翻译标准。但后现代解构主义认为意义不是原先固有的,翻译并非在真空中进行,这在理论层面上彻底解构了传统译论的核心,但它并未建构出新的翻译标准。后现代建构主义学者哈贝马斯提出“交往合理性”的概念,认为交往合理性应包括“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社会交往活动,应遵守这一交往合理性。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理性多元”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5.
社会交往是人的基本需求。随着信息革命的全面深入,网络正在极大地改变人类社会交往的历史形态。网络交往已成为现代社会社会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然而网络交往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社会进步、消除现实社会交往的种种束缚的积极方面的同时,也造成某些消极、负面的影响。存在着诸如有自由与责任、平等与不平等、网络安全与不安全、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哲学悖论。存在这些悖论的实质是要求人们从人之于技术以及技术之于人的关系中,去追索和反思人存在的价值和有意义的人生。要消除这些悖论就要借助于技术、法律、管理、道德伦理等手段,从而实现人们"净化网络空间"的共同心愿。  相似文献   

6.
社会交往中的物质交往、精神交往、政治交往、网络交往和两性交往的普遍发展将对人的全面发展理想目标的实现起重大促进作用.同时,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过程,在现阶段的实现目标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又必将推动社会交往的普遍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社会,交往对于社会和个体的价值远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要.同时在这个时代,社会交往给人们带来的困惑、困境,机遇和挑战也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强烈,更需要我们对其做出理性的审视和思考.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交往在“全球化”的国际国内环境和网络信息时代的现状的梳理,分析了社会交往理性在价值取向上的偏失、交往道德理性的弱化、伦理传统的束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交往营造美好的文化氛困;加强道德外部机制的调控,营造社会尚善的交往风气;加强交往境界的修炼,从自我做起来营造理想的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交往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浙江、湖南、甘肃三省青少年的问卷资料,对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交往结构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发现,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青少年网民进行日常社会交往的一个新场域,网络交往不仅有助于青少年维系已有的社会关系,而且还进一步扩展了青少年网民的社会关系网络;主导青少年网民网络互动的基本原则,主要是追求互动本身的快乐,网络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青少年网民的社会交往规则;对许多青少年网民而言,网络不仅是一个互动媒介,而且是一个自我呈现的媒介,网络交往使青少年更加开放、多元、弹性地呈现自我;青少年网民在网络空间的社会交往,以个人兴趣、感受和情感表达为主要内容,是一个陌生人之间个人兴趣、感受和情感分享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网络交往实践是多极的网络主体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以无限量的数字符号为中介,进行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的新型的、高级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因为网络全球一体化、即时化、互动性等特点,使人类的交往内容、交往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交往实践由主—客单向交往转向主—客—主交互性交往,大大地高扬了人类的主体性,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导致社会交往的速度和效益空前提高,推动人类真正进入到了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的普遍交往时代,为实现人类向自由人联合体的自由个性交往的目标迈出了质的一大步,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0.
国内学术界对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交往”概念的研究是延续了传统的哲学研究范式,即从抽象人本主义的异化逻辑来阐述其理论内涵,认为此时马克思的“交往”概念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劳动过程中“交往关系”的异化。事实上,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主要是从哲学人类学的思维范式出发,从自我意识、审美和共同体这三个方面阐释了“交往”概念的内涵。首先,马克思提出了自我意识是人类社会交往的基本前提这一理论观点,并指认了自我超越是人类社会交往方式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马克思认为审美性的交往是解决人与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第三,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交往的理想目标是建立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  相似文献   

11.
纵观中国乡村社会传播结构的历史演变,发现乡村传播结构与社会结构始终存在互嵌与协同演替的规律。乡村传播结构脱胎于社会结构,从属于社会结构,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结构的变迁与发展。比照阿尔弗雷德·舒茨将“社会世界”四分为“前人世界”“周遭世界”“共同世界”和“后人世界”的社会类型理论,可以把中国乡村传播结构变迁分为与之对应的四个不同阶段,其中乡村传播结构系统中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新媒体传播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结构变迁所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前人世界”的中国乡村社区以人际传播和家庭内部的初级群体传播为主,组织传播多为一种摆设,大众传播已经萌生,国际传播雏形初显,但后几种传播模式对乡村社会发展几乎没有多大影响;“周遭世界”虽然仍以人际传播为主,但乡村组织传播的力量逐渐增强,大众传播的影响逐渐兴起;“共同世界”大众传播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各种传播模式共生共存;“后人世界”新媒体传播迅速崛起,大众传播式微,组织传播弱化,各种传播模式趋向融合,但整个乡村传播生态系统变化的不确定性变大,对乡村社会结构影响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大。  相似文献   

12.
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语言交际是指交际活动中所运用的非语言形式。它对语言交际进行补充、加强、替代和调整。这种交际有五种渠道 ,并呈现出抽象性和武断性的特征。非语言交际是文化的载体 ,也是传达感情的媒介 ,与语言交际既协调一致又独立存在。在外语教学中 ,它比语言交际的教学难度更大。语言交际熟练使非语言交际熟练显得更为重要 ,二者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3.
传播学理论百年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学科的形成基于四大奠基人的贡献;传播过程模式、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传播效果研究构成了传播学的基本内容;批判学派在传播学界占有重要地位;网络化传播理论研究正在兴起。  相似文献   

14.
传播场是传播模式研究史上最具现代性的内容之一。以自然场的观点观照传播过程,以口语这一主要的和基本的传播媒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传播场在基本方面具有传播主体的两极性、传播主体在传播实践中所受到的多维制约力、制约力具有方向性和可变性、传播主体与媒介具有同质特征以及主体和媒介具有可观察的个性和共性的二象性等与自然场基本同构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传统企业与虚拟企业组织沟通有效性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国际通行的实证研究方法,对传统企业和虚拟企业组织沟通的有效性进行调查,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两类企业组织沟通的有效性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传统企业和虚拟企业组织沟通有效性存在一定的差异,传统企业的组织沟通效果明显好于虚拟企业,传统企业组织沟通的可信度高,通畅性好,沟通明确,内容充实丰富;而虚拟企业的组织沟通效率却好于传统企业,虚拟企业的组织沟通的时效性好,沟通返工率低,沟通的信息有用比高。分析了影响两类企业组织沟通有效性差别的核心因素,为提高企业组织沟通的有效性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6.
就"冲突传播"的形式而言,依照冲突双方能否相互直接感知到对方所传递的信息为标准,冲突传播可分为显性传播和隐性传播两种;如果按照冲突双方所使用的传播符号进行分类,则冲突传播有语词传播和非语词传播两类。冲突的本性是暴力的,但冲突传播的本性却并非如此。暴力和礼让犹如冲突传播的两级,充满着张力。冲突传播是暴力还是礼让,要视冲突双方采取的行动而定。人既能够基于现实的考量争取利益,同时也能够基于现实的考量,避免使自己的损失最大化。这一反一正,既反映了冲突传播的暴力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在冲突传播中存在着以礼让化解冲突的可能方向。非暴力作为一种冲突传播的礼让逻辑,不仅是一种理念,同时它也是一种可操作、可学习、可应用的原则、策略和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7.
交往是人的认识的重要中介,人类交往方式的演变反映了交往中介的发展变化过程。网络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交往实践的方式,网络交往是一种以实物中介向符号中介的转换,是中介的革命。网络开辟了虚拟的交往领域,使人的交往方式具有数字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对公共关系传播中实现信息社会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公共关系传播中实现信息社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主要内容是通过人际传播、小团体传播、组织传播、公众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方式,来实现信息的"共献"和"共享".要实现公共关系传播中的信息社会化,就要采取与之相应的行之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社会,国民交往突破了传统社会人际交往呈现的差序格局,强调国民之间等距离和无分别的交往:业缘、趣缘、利缘成为构建国民交往关系的重要媒介;陌生人交往成为国民交往的重要形式;公共交往是国民交往的突出特点。国民交往有其特殊性,因此,需要培养国民社会信任和公德两种德性,推动国民交往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态语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它与语言交际不同,在特定场合起到有声语言难以达到的效果;了解掌握不同民族的体态语将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