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审美活动来实现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修养的要点,没有这种修养,人的感情对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和高尚的东西都会无动于衷。”音乐审美教育的起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一、对音乐专业班学生进行审美感知力和表现力的培养音乐审美教育的起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主要表现为感知音色。节奏、旋律、调式、和声等音乐语言要素的美感,辨别各种音乐要素的美与丑,体验感觉音乐所表达感情方面的能力。具备音乐审美感知力,是音乐…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落实《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高师美育应努力发掘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中的审美文化精神内涵,深入认识中华传统文学和艺术中所蕴含的审美特质及其积极影响作用,并在中国艺术审美文化精神引领下多方探索开展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途径:努力营造富有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积极设置与开发中华传统艺术选修课程和校本美育课程,切实加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经典教育,鼓励学生审美实践等。  相似文献   

3.
作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维果斯基创立了社会文化历史心理学派并影响至今,但其文艺心理思想却被国内心理学界严重忽视。基于其社会文化观,重点围绕《文艺心理学》论述维果斯基的文艺心理思想,包括:文艺作品是唤起人类情感的美学符号组合;文艺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法;对寓言、小说和戏剧所涉及的审美反应的分析;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净化过程所蕴含的“逆向感情”的运动。这对发展儿童审美心理的启示是:应以文学作品为文化工具,培育儿童审美感知;以文学作品为教学资源,激发儿童审美想象;以文学作品为思维训练方式,发展儿童审美情感;以文学作品传递人类经验,建构儿童审美理解。  相似文献   

4.
"视域融合"理论认为,艺术作品最终意义的形成是原作者"初始视域"与欣赏者"现今视域"相互碰撞并融合的结果。本文通过对歌剧《图兰朵》在不同文化语境中孕生的艺术文本进行解读,说明任何音乐文本中都并不存在一个确定无疑的内涵,音乐审美欣赏的过程是多元文化音乐审美视域不断碰撞的过程,只有注重对多元文化场域中形成的音乐审美视域进行文化特质辨析,才能探寻到音乐文本意义增繁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应从让学生感知音乐的本质、提高乐感、培养审美能力等方面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6.
文人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长期的发展 ,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并对中国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文人音乐的审美体验出发 ,对文人音乐的审美特点试做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7.
为了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开展高校美育工作,上海理工大学沪江学院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维结构的理论,建设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美育课程,开展系列传统文化美育实践活动。希望每个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阅读一本经典著作、聆听一场名师讲座、参加一次传统文化体验活动、欣赏一场音乐会”,成为文质彬彬、温润如玉的君子。沪江学院的美育融入诗词、音乐、绘画、吟诵等美育元素,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良好的影响,并获得一定的推广。  相似文献   

8.
音乐的审美体验是建立在主体对客体感性把握基础上的主客交融的一种内在状态,其中包括感知、意志、情感、想象、回忆、直觉、理解等心理功能。而音乐审美的诗意表达则包括音响摹写、情意抒发和灵境神游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音乐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出的一座艺术宝库,其积累的众多优秀音乐剧目是中国歌舞剧创作的灵感源泉,对中国各领域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审美的角度分析中国民族音乐剧的发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总结中国民族音乐剧的审美特色,为中国民族音乐剧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美育的角度看 ,音乐是美育普及的重要形式 ,是美育诸形式的纽带。音乐以其特有的音响美、节奏美、旋律美直接强化审美主体审美感知、呼唤内在律动、丰富心理图式、孕育高尚情操。因此 ,重视音乐的审美教育对于提高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对审美对象进行阐释,认为它不仅需要具有客观存在的条件,而且必须经过主体的知觉,从而进一步确认,现象学美学中的审美对象作为客观存在的对象不同于审美客体,它是一种意向性、关系性的存在,其内涵比审美客体的内涵更丰富、更具体、更富主体性,也更适合建构新的美学体系;作为被意识到的对象的审美对象不同于一般的意识对象,它是一种需要用审美经验去感知的对象性存在。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缺位主要表现在缺乏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系统性的培育机制、多元化的输送方式三个方面。究其原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以及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应搭建立体的文化教育平台,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推动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素养体系。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美学以及礼仪文化历史的追溯中,探究礼仪文化的审美内涵及其审美要求,并论及中国礼仪文化优秀的传统。  相似文献   

14.
贺绿汀的音乐美学思想主要在三个维度展开:音乐创作是主体与客观存在在时空中的"对话";音乐批评应该在批评家与被批评者"平等"交流中展开;感知和享受生活的美是音乐审美的最终旨趣。这种音乐美学思想的发生和形成,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形成了某种同构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近年来的审美文化主要通过审美生活化展示审美的民主化和普泛化,主要彰显的是其正值性意义.这种审美文化的活跃迫使我国高校美学教学务必进行反思和调整,以适应急剧变化的文化形势:其一,教学内容上应该将审美文化现象有机地吸纳进来;其二,教学方式方法上应改变习惯性做法,给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感知、解析各种审美现象的平台,充分挖掘其审美潜力;其三,考核方式方法上应注重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当下的审美现象的能力并探测其情趣结构.  相似文献   

16.
论音乐欣赏中的审美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音乐作品通过具有感知能力的欣赏者的知觉感知成为审美对象.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能够领悟作者意图的创造性的欣赏,使音乐作品进入听众意识之中,重建活动就显得有意义.音乐作品有它的自在性,知觉主体在感受音乐作品时要积极介入,但不能随意.在音乐欣赏的活动中,知觉主体总是带着某种审美标准去评判审美对象,对于不符合自已的审美标准的音乐作品,可能会作出与音乐作品原意相左的理解.在不同时期的音乐审美过程中,音乐审美的偏离也时有存在.另外,审美心理定势对音乐欣赏活动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音乐教学通过培养学生的感情品质、进行认知教育、提高音乐素养等途径,培育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良好的审美心境既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高尚情操,也有助于最终实现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在编辑发现过程中,编辑的审美意识是编辑主体对作为编辑客体的外载文化信息中的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它通过积极地影响编辑发现的心理状态,反作用于整个编辑出版过程的文化整合活动。它的心理构成要素主要有四种: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而审美意识在编辑发现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选题开发,二是审读加工,三是编排设计。  相似文献   

19.
绘本即图画书。近年来,随着国外经典绘本的引入,它逐渐走进了幼儿园,走近了孩子们,深入到家庭,为当代的老师、孩子、家长所喜爱。《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利用图画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引导幼儿感知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感,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感”。绘本作为优秀文学作品的载体,它是视觉的艺术,也是情感的艺术。它的审美价值功能值得我们挖掘、探究与总结。  相似文献   

20.
第五届海峡两岸学前教育论坛于2017年11月5-8日在福州召开。300多位来自两岸三地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知名专家学者、幼儿园园长及教师齐聚一堂,围绕“传承优秀文化 泽润幸福童年”的主题,共同研讨童心本位的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文化的要义与精髓,以契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内容与方式,融入儿童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用沉淀于中华优秀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人文精神、思想理念去滋养学前儿童幼小纯真的心灵,让他们在中华文化这方精神沃土中收获身心的成长与快乐的童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