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成为国外学者,尤其是西方左翼学者关注的热点主题。讨论的焦点主要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保罗.伯克特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但托尼.安德烈阿尼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拉里.戴尔蒙德与史蒂芬.C.安格尔等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已成为世界民主政治制度的一种新形式;英国、美国、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外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深厚根基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他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讨与思考,对中国不断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政治上层建筑的特征,从政治性质上看,是无产阶级专政;从政治形式上看,是民主共和政体.因此,在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要着重从制度建设入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制度作为政治文明发展的载体,在政治文明建设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着重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要从现实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综观人类历史,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以人(民)为本",旨在为专制政治服务,因而那里没有也不可能有民主政治;资本主义社会虽高扬"以人为本"的旗帜,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因而那里的民主政治是大打折扣的;只有社会主义社会赋予"以人为本"真实的内涵,因而那里的民主政治才最终超出剥削阶级的狭隘眼界,而获得广阔的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应弘扬以人为本理念,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5.
汪亭友 《中华魂》2012,(21):13-17
目前,从研究西方的宪政转而公开要求中国实行宪政的观点在学术理论界很盛行。一些人不仅以西方的宪政制度为样板,攻击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实践,而且大肆宣扬宪政是代表人类政治文明主流的"普世价值",宪政制度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架构,要求中国的政治改革必须要以实现宪政为目标,通过宪政改革使中国成为一个宪政国家。与此同时,我国在发展社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要性,并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从完善各项民主政治制度、建立有效的人民监控机制和体系、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等方面做起,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端,是以民主为政治目标,以共和为政治制度,以宪政为治理模式的政治革命。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民主立国、共和建国、宪政治国,使中国政治从传统走向现代:政治统治合法化,政治结构合理化,政治行为多元化。尽管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坛风云多变,但政治的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辛亥革命及以后中国政治现代化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政治制度又是社会政治文明的“骨架”和“脉络”。建设政治制度应遵循四条原则,即民族性、合法性、合理性和合道德性,在我国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根本政治制度及各项县具体政治制度的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经历了一国范围内的初步探索、二战后更大范围的实践和苏东民主转轨等兴衰起伏,其成就和挫折对于世界民主发展影响深远。民主理论研究的滞后和误区、政治思维的偏执和僵化、宪政意识的薄弱和宪政思维的缺乏、封建思想的阻滞和对封建文化缺乏科学鉴剐,是社会主义民主发生失误和挫折的主要根源。因此,促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解决巩固工人阶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这一首要课题,加强民主理论建设,实现政治思维向系统和开放的转变,普及和弘扬宪政精神,坚持不懈地反对封建主义。社会主义民主的未来发展需要不断的政治创新。  相似文献   

10.
宪政作为一种民主政治制度,在现代法治国家。是与民主、法治相统一的。我国宪政的现状与特征。根源于传统法治文化的缺失和现实政治与法律地位状况。因此,从我国完政的历史与现状出发,应选择符合实际的宪政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1.
当今我国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已成为构建现代宪政法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运行法治化将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终结论"者认为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并将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但这一论点受到来自理论和现实的挑战,社会主义宪政正是"终结论"遭遇到的核心挑战。社会主义宪政以西方民主政治为基础,是对资本主义宪政的超越;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和民生福利原则在资本主义内部架起了通往社会主义宪政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三权分立”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权分立"既是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根本原则,也是西方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不可否认,这一原则对防止封建势力复辟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其实际运作过程中却难以避免的出现令西方国家遭受切肤之痛的种种弊端。这一制度从本质上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性质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相违背,其要害就在于它从根本上否定了人民的最高决策权和事后监督权,最终只能给中国人民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新诉求,阐释了十八大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要求,介绍了十八大关于反腐倡廉的新要求、新目标,总结了十八大关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态度,从而描绘了中国共产党民主政治建设新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着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走向与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有不尽一致之处 ,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中有相对于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异质性基础。二是根本的政治制度虽然先进 ,但具体体制的某些环节和方面存在弊端和缺陷 ,影响着文化建设。三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对我国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为此 ,我们必须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同时进行稳步的政治体制改革 ,深入批判西方文化中有害的东西 ,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按照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搞好我国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任何制度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不例外。50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和独特性,但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相比、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高涨的政治参与热情相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仍有许多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人民民主的宪政 ,是宪法确认和保障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为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任务 ,必须加强对国家权力的有效制约与监督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尊重和保障人权 ,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宪政是两个可以互换的概念。邓小平恢复了被“文化大革命”中断的社会主义宪政秩序,使中国政治重新回到民主和法治的轨道,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实践的发展,为新世纪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石。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继往开来的伟大传承者,也是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艰辛开拓的理论奠基者。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他认为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社会主义建设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方位的建设。同时他还指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持和完善这项政治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形成的历史进程、多党合作的特点和新形势下坚持完善多党合作,证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点,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