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营地教育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各国根据其教育目标和资源状况开展丰富多样的营地教育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大自然课堂。营地教育对学生的体格训练和品格修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让青少年在快乐中成长。  相似文献   

2.
浅谈中国流行乐坛的“中国风”现象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风"在得到广大青少年的青睐和推崇的同时,对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的审美情趣、个性情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自然与"中国风"的核心特征和内涵密切相关。"中国风",就是指那些流行音乐作品融入了具有中国民族化的音乐元素、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古诗词,或具有中国古典文学意蕴的歌词及中华民族古老的艺术审美和优秀的传统品格。"中国风"流行音乐之所以深入人心、激动人心,是因为这种意境内涵能够引起本民族最普遍的美学与道德的共鸣。因此,能否和如何利用当代青少年对"中国风"流行音乐喜爱的现实,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审美、塑造品格的功能,增强青少年对中国传统艺术、民族道德理想的理解和认同,对青少年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品格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品格的形成受到社会思想观念、道德水平和教育方式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坚持道德品格的可塑性的基础上,弘扬优秀的道德文化,营造品格教育域场,秉承知行合一的品格教育理念是解决大学生品格教育现实困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末,美国进行了其德育史上的第三次浪潮——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这是在美国重新兴起的品格教育。本文基于对美国新品格教育运动中品格教育目的、品格教育课程、品格教育方法以及品格教育模式等的分析,以期从中获取一些借鉴,吸取有益经验,促进我国道德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嘉庚重视对国内外同胞特别是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进行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其中包含的好做法、好经验,对新形势下的爱国主义教育仍然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陈嘉庚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认真总结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品格教育复兴的实践表明,品格教育是当代道德教育可以“有所为”的选择,但品格教育不是包治现代社会道德生活痼疾的万能良药,品格教育本身也有其局限性,这种局限性集中体现在作为品格教育基础的德性伦理的局限当中。深入分析与批判品格教育的伦理学基础,将不仅有助于我们在理论上更为全面地看待和认识品格教育,也有助于提升品格教育实践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品格的养成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进行有效品格教育需要构建一个包括政府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参与者在内的品格教育共同体。政府在品格教育中起到主导和推动作用,一是要推动价值共识的形成,二是要宣扬和推广价值共识和品格教育计划,三是通过行政力量推动品格培养。品格教育的多方参与者之间要进行协作,主要包括: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协作,学校和社区的协作,家庭与社区的协作。  相似文献   

8.
品格教育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在各级各类学校都已付诸实施的道德教育的主流形式。品格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且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品格教育以学校为基础,并与家庭与社会进行合作,其目的是塑造一个具有良好美德与修养的人,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全方位渗透、共同作用的过程。社会、家庭与学校在品格教育中的起着不同的作用,只有三者通力合作,才能使品格教育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9.
儿童品格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性伦理学以“德性”为研究主旨,以“人应当成为什么样的 人”为核心议题,以“人应当过什么样的生活”为理论旨归,重视德性的内在价值和实践品性、人的完整性以及生活的公共性,对 儿童品格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基于“德性伦理学”的视角,儿童品格教育以立足品格的内在价值培育具有实践品性的 “好品格”、成就完整的“好人”、创造共同的“好生活”为价值诉求。为此,品格教育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重塑教师对品格 的价值观念,以弘扬品格的内在价值;第二,立足于实践活动,以彰显品格的实践品性;第三,打破品格教育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以促进儿童的优良品格在不同时间和场域中的完整性;第四,重视公共品格教育,以培育关心集体生活的儿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毛泽东青少年教育思想进行了研究。一、毛泽东青少年教育思想的主人内容;二、对毛泽东青少年教育思想的评说,认为它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阶级性和强烈的社会性、实践性,集中了全党的智慧;三、探讨了研究毛泽东青少年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目的、重视青少年教育事业、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青少年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11.
客观、理性地分析我院当前研究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现状 ,指出我院广大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主流是积极向上 ,但也存在某些不成熟或消极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强我院研究生的德育工作提出了自已的看法 ,同时强调了研究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2.
近现代西方德育方法受到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功利主义、自然主义等哲学流派的影响,在哲学观上实现了对传统德育方法的继承、批判与转变,充分体现了对受教育者的尊重、提倡自然的教育、注重世俗化、务实性等特点。文艺复兴运动以来,尤其是现当代,西方国家从多个学科角度研究道德教育,形成了各种流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状态。实用主义德育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品格教育运动"、社会学习模式、认知发展模式、行为主义模式、体谅模式等,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梳理西方近现代道德教育方法发展脉络,分析西方道德教育方法发展的特点及转向,有利于归纳与借鉴西方道德教育方法发展对我们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3.
论高校德育工作的无意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工作的无意识教育,实质是“无意识接受教育”。其手段的依附性、过程的隐蔽性、情感的愉悦性等特征,能充分发挥有意识教育所无法替代的优势:有效消除逆反心理、激发参与意识、覆盖德育工作全程。应恰到好处地使用主体人格感召、有益活动引导、优美环境熏陶、群体文化影响等形式,坚持有意性、方向性、开放性、综合性的辩证原则,坚持发挥有意识教育主体地位与无意识教育的互补、配合作用。  相似文献   

14.
调查与测试显示中学德育教师整体素质较高,但师德有衰微趋向;德育教学任务能基本完成,但教育效果不佳;德育教师的政治地位和待遇与其他教师持平,与其他行业相比处于中等水平.改进中学德育工作,应深化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改革;加强中学德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强化措施,塑造德育教师的完美人格.  相似文献   

15.
当前 ,大学生道德建设中存在着知行不一的矛盾。这主要是在道德建设中没有重视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转化所导致的结果。道德建设的成效不仅仅取决于道德知识、道德规范的传授或掌握程度 ,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受教育者将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需要和自觉的行动的程度。美育以其特有的作用 ,加速了道德知识、道德规范向道德行为的内化 ,因而对道德建设的知行统一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医务工作者医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内在的规律性。这一规律要求医德教育必须根据医务工作者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在此过程中,医学院校与医院应齐心协力,加强合作,特别要注重临床学习阶段的医德教育,防止医德教育的脱节和由此造成的医德品质的滑坡,促使社会医德风尚的整体改观。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趋势,这要求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基础 上,不断吸收国外德育工作的优秀成果,在方法上重新整合,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时代特征 的高校德育工作方法体系。德育工作方法的创新必须注重发展性、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学校德育失当是当前德育实效性下降的根由,学校德育的核心力量、德育的中介——教师与德育实效性有关密切的关系,教师作用于德育实效性的机理——内化尤须值得重视。只有建立在此认识与基础之上的举措才能真正提高师德水平和改善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当今流动人口子女早期家庭品德教育出现了片面重视知识的获取、忽视传统美德教育、教育方法不当等问题,应采取注意环境对儿童品德发展的影响、优化儿童品德教育内容、关注儿童特点、重视品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等对策,以促进流动儿童早期品德社会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德育是一个综合化、系统化的内外因交互作用的过程,它既包括个人的内化过程,也包括诸如家庭、学校、社会的外塑过程。只有认真把握内化和外塑这两个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法,才能使德育工作收到实效。本文着重论述了德育过程中个人"内化"过程的主动性、自主性、独立性、体验性,以及作为德育"外塑"过程的家庭德育过程、学校德育过程、社会德育过程各自的地位、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对做好德育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