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庄子逍遥之旨是通过“小大之辩”的寓言揭示的,但历代学者对“小大之辩”的注解各异。郭象从庄子万物自足其性的思想出发,认为小大虽殊,但其逍遥是一样的。钟泰、支道林等则从人的境界处立论,但二者又有不同,钟泰认为“赞大而斥小”,支道林则认为小大皆未适逍遥。各家都企图立足庄子思想,揭示逍遥之旨。庄子之进路在于通过“小大之辩”,进而超越“小大之辩”,进入逍遥之境。  相似文献   

2.
庄子思想直接来源于老子,但也与儒家思想有密切的联系。本文综述“庄出于儒”的几种观点,然后从庄子对儒家经典内涵的昭示,《庄子》寓言对孔子的借重,以及庄子同颜回的相似、相通之处三个方面进行考稽、分析,指出庄子与儒家有密切关系,并认为“庄出于颜氏之儒”说有一定根据。  相似文献   

3.
谢书民 《南都学坛》2002,22(2):74-77
庄子对现实语言是持批判态度的 ,他认为语言不仅遮蔽了世界本体 ,也难以完美展现人的心灵世界 ;对世界本体和内在生命体验的言说激情 ,使庄子选择了诗化的言说方式 ,即用寓言来隐喻、象征言说的内容 ;庄子语言诗化的途径主要在于虚构 ,就是在寓言的“无何有”之境中营造五彩斑斓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4.
明代中后期庄子学复兴,庄学著作层出不穷,而陆西星撰写的《南华真经副墨》成为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受明代中后期散文评点的影响,陆氏从文学角度对《庄子》的"三言"体例、篇章结构、文辞意脉等方面作了评点,尤其是在评点《庄子》文脉时,提出了"草蛇纩线""藕断丝连"等重要观点,对后来的《庄子》文学阐释影响甚大。  相似文献   

5.
庄子审美化的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反驳庄子反知的观点,通过对人们经常误解的两则寓言的现代阐释,认为《庄子》反映的是技术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技术观不同,庄子反对扭曲人性的工具化技术,并不反对符合“道”之技。结论为:庄子将技术与人的生存直接相关,还原了技术的本质,赋予“技”以审美意义。庄子审美化的技术思想对于现代人摆脱技术片面的功效追求,以及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化史上 ,庄子是一个奇异的存在 ,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洗涤和影响着后代众多的文学家和诗人 ;他既是一个哲学家 ,又是一位文学大师。《庄子》一书 ,作为哲学著作 ,表现出其深宏而肆的思辨力 ,而具有思想宏阔、波诡云谲的特点。在先秦诸子寓言中 ,惟有庄子是通过塑造诸多的光怪陆离的艺术形象来阐述其哲学思想 ,表现他对当时社会政治的见解 ,使其寓言闪灼着艺术之光 ,读之含蓄蕴藉 ,回味无穷。在阐述庄子的寓言个性之前 ,有必要对“寓言”进行一番阐释 ,即什么是寓言。许慎《说文解字》中 :“寓 ,寄也。”“寄 ,托也。”段玉裁注 :…  相似文献   

7.
在《庄子》一书中,谈及孔子、孔子弟子,以及儒家仁义礼乐的地方,可说比比皆是,几乎每篇必具。由于《庄子》一书多“以寓言为广”,许多故事的确是作者编造出来的,无事实的根据。但是,我们不能因其无事实根据而忽略了它的理论意义和理论价值,它是研究庄学同孔孟儒学的思想分歧的主要依据和材料。《庄子》书中有如《渔父》、《盗跖》、《胠箧》等篇,专“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必然反映孔、庄在思想上的分歧,而书中也有许多“颂扬”孔子的地方,这应如何看待呢?其实《庄子》书中所称赞孔子的大都打上了庄学的印记。如“仲尼日:‘……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以下凡引《庄子》只注篇名)“仲尼日;‘自其异者视之,肝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万物齐一、因任自然的自然观,决定了《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寓言”,“借外论之”,借寓言以论“道”;“重言”,借重“往古佐证”以申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学说;“卮言”则为“无言之言”,是庄子表达“道”的“言”之最高境界。庄子的自然观与“三言”的表达方式的高度统一,正是庄子“以天合天”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庄子思想深奥而复杂,本来就不容易懂;再加上他的文风特殊,就更不好懂了。他的特殊文风的形成是基于如下情况的:他认为世上的事物本无法用语言说得绝对清楚,即所谓“言不尽意”,因此他不象孟子那样经常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但他又希望别人能领悟自已所悟出的道理,因此又不得不“姑妄言之”。既觉“言不尽意”,又要“姑妄言之”,于是他就想出这么一个自以为两全之策来:以运用寓言多方设喻作为主要的达意手段。这些寓言是供人领悟道理的跳板,不是他说的道理本身。他那著名的“得鱼忘筌”的主张正是告诉读者别执着于寓言的  相似文献   

10.
文学评点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形式,是在宋代发展起来的.《庄子》散文有着极高的艺术感染力,明清两朝评点者甚众.文章选取《庄子》为个案,以对《庄子》文本在宋代的历时性解读为切入点,梳理评点学在宋代开始走向成熟的内在脉络,力图在总结评点方法得失的同时,深化对《庄子》散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天籁”是《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重要寓言,自古注《庄》者对“天籁”之意涵众说纷纭.通过对这些解释的批判性考察和“天”之意涵演变的梳理,可以发现:“天籁”之“天”是万物之存在依据,而“天籁”即万物,其为“天”之显现自身的手段;只有通过“因是”等修养工夫,我们才能聆听到“天籁”之声.  相似文献   

12.
宋代理学家林希逸的<庄子口义>是首部系统地从文学的角度对<庄子>进行评点分析的注本,在庄学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讨论了林希逸重视<庄子>文章之学的背景,<庄子口义>对<庄子>文章技法的具体分析及对<庄子>的评点赏鉴,并对<庄子口义>评点方法的功与过做了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二程将庄子与佛老同视为异端,但其批判的主要矛头指向了当时正值兴盛的佛教。在儒道会通的时代背景下,二程对庄子有批判也有较为深刻的研究,在其理学理论创建中借鉴并吸取了庄学的元素,从对庄学中本体之道的统合性借鉴,再到对庄学修养功夫中去欲、虚静、心斋等理论的汲取,二程的理学理论得以更加充实与丰富。  相似文献   

14.
从修辞学的角度看,寓言乃是比喻,有其本体和喻体,《庄子》寓言自不能外。《庄子》寓言的本体就是他的人性之道、养生之道和治国之道;《庄子》寓言的喻体可分为神话题材、社会题材和自然界题材三类;其寓言的本、喻体之间的逻辑联系方式乃是“一本多寓式”,其优越性则在于寓言主旨可以得到多角度多侧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庄子寓言与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庄子道与寓言二者之间“非物”与物无际的关系入手,对庄子寓言特征及其价值进行综合性的考察,指出庄子寓言是体道的艺术,这种直觉的体悟活动、审美方式,构成了庄于寓言的特色.“顺物自然”、“道法自然”决定了寓言以“自然”为“至美”的准则,将庄子的审美理想副合于各种物象之中,使道与寓言有机地凝结为一个整体。但庄子的人生哲学制约着寓言与现实的关系,借助艺术幻象来反映现实只能使批判显得苍白、无力.作者的结论是:庄子之“道”是庄子依据人类有限的社会实践理性化的自我感觉与自我意识,以此来作为研究庄子寓言的支点,才能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6.
《庄子》真伪的考论与思想系统的划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有关庄学研究的争论大多困于对《庄子》文本真伪的考论。从古代司马迁与苏轼,现代任继愈以内篇为庄子自著,外、杂篇为后学所著的观点的对立到刘笑敢的统计法对传统考据法的更新,都说明了他们是带着"先见"去着手考据的。本文则认为,这种带有主观性的考据不能作为庄子思想研究的起点。《庄子》思想研究应从文本出发,从文本中的矛盾入手划分出四个思想系统,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对这些思想系统进行研究。于此,就可以避免庄学研究中因考证结论的不同而引出的《庄子》思想研究的争论。  相似文献   

17.
对于儒家创始人孔子在《庄子》一书中的形象,学界历来有不少看法,比较普遍的观点是道家学派通过对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批判、改造或是直接转换其身份而达到弘扬道家思想的目的。而《庄子》一书本身并非一人一时之作,故其中的孔子形象也表现出较大差异性。一般认为《内篇》大抵属于庄子本人之思想,故本篇论文专就《内篇》中的孔子形象进行分析,从中探析庄子借用孔子形象的本意及其对孔子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人们通常认为庄子的思想是出世的,这种观点在表面看来不容置疑,因为《庄子》一书有大量出世的言说,但是庄子独特的言说方式决定了他所言说的内容与他的精神实质并不一致,在他的“道说”里面尚有“未被道说的东西”。实际上庄子热爱生命、批判现实、追求自由,执著于为人类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为社会培养精神健康、心理正常、“重生”和“乐生”的人,可以说在庄子“狂人狂言”式的出世言说之下,蕴藏的却是真正的入世精神。  相似文献   

19.
庄子的逍遥思想是通过“小大之辨”、“有待无代之辨”、“有用无用之辨”三个环节来表述的。如果只注意《逍遥游》中的“鹏鴳寓言”一节,则使庄子的思想成了断尾巴蜻蜓。庄子的“逍遥游”境界,是庄子的理想追求,也是庄子的自我设定与塑造。庄子,即逍遥游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庄子和屈原的作品都以“奇”见称 ,历代都将之归为寓言和象征手法的作用。其根源在于神话思维对庄子和屈原的巨大影响。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神话思维使庄子和屈原笔下的意象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二、神话思维使庄子和屈原多以具象表达概念和思想 ;三、神话思维使《庄子》和屈原的作品分别更具“玄”和“幽”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