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校4个团队入选2011年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教育厅日前公布了2011年度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名单,我校有4个科研团队入选,分别是:“白血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团队(带头人:陈元仲),“脑老化与神经变性疾病”团队(带头人:陈晓春),“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团队(带头人:王柠),“脑肿瘤的代谢调控与干细胞疗法”团队(带头人:叶祖承)。至此,我校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达到6个。  相似文献   

2.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构建的一些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团队是目前高校科研人员开展科学研究的主要形式。但是不少高校创新团队因构建不当,导致团队内部管理、人才任用、团队运营出现一系列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团队的创新绩效。只有以恰当的方法构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选择好团队带头人,以合理的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实行民主化和行政化并重的管理模式,积极与产业资本对接,完善支撑服务平台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学的发展需要建立科技创新团队,而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物质力量雄厚,人才结构合理的特点,符合建立创新团队的要求。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团队关键在于,一是要做好团队带头人的选拔、使用和培养;二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团队管理制度。在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运行过程中,要注意不断强化团队目标、建立合理的动态结构、实现多学科的真正融合、逐步完善团队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4.
大学的学习主要包括对现成科技文化知识技能的继承性学习、把握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素质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影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师队伍建设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团队的创新氛围、教师群体的创新素质以及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训练对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科技发展以及科研管理体制的创新,对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高要求。加强高等学校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尤其是创新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高等学校科研管理人员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在于创新科研管理机制和提高科研管理效益。高等学校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创新管理理念,具备知识产权保护、科技转化意识和服务创新意识,也应具备创新管理能力,具备熟练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高等学校科研管理人员创新素质培养,应培养科研管理人员创新理念,转变科研管理行为方式和服务形式;制定科研管理培训计划,提高科研管理人员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人员有效竞争机制。  相似文献   

6.
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各学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科技活动.在就专业兴趣、应用能力、创新实践、团队协作等方面分析结构设计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研学能力的意义的基础上,构建起依托结构设计竞赛的创新研学能力培养模式,并从基础实践、创新研学和综合素质培养三个阶段对此模式进行实践,旨在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团队是根据科技项目研制的需要组织起来的科技单元,是推动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和谐科技创新团队应具有以人为本、自由宽松、团结融洽、富于创造等四项基本特征,并以凝聚人才、构建梯队和不断创新为发展目标。可从建立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多学科相互融合、规模适度的科研群体;营造温馨、融洽、和谐的人文氛围和团队文化;完善激励机制,吸引和凝聚高层次创新人才;积极扶持科技创新生力军,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四方面入手实现高校和谐科技创新团队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科技创新团队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作用入手,分析了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团队目标不明、拼凑现象严重,领军人物缺乏、合理梯队难成,经费投入不足、缺乏科学管理,成员缺乏沟通、文化建设薄弱;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立科学规划、加强平台建设,引进培养并举、构建合理梯队,多方筹措资金、建立管理机制,强化沟通理念、建设团队文化四项对策。  相似文献   

9.
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制约瓶颈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校是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源头,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是科技自主创新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临时自发搭建、缺乏学科交叉、近亲繁殖普遍、管理形式单一、领导机制简单、有效沟通缺乏、激励相对不足、考核单纯量化、文化建设薄弱等制约瓶颈,阻碍了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应有功效的发挥.只有采取重点建设创新平台、学科之间优势互补、改善团队学缘结构、改革管理运行机制、健全团队领导机制、树立正确沟通理念、建立多元激励机制、构建绩效评价体系、重视团队文化建设等措施,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带头人的胜任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型科研团队日益受到重视,并在制度上正式确立和发展起来。高等学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带头人以其突出的引领与辐射作用,成为创新型团队建设中的关键因素。文章从适应高等学校创新型科研团队带头人岗位角色的定位分析入手,探讨团队带头人应具备的相关胜任特征,包括具有较高学术造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品德、较强组织协调能力、拥有较为充分的时间和精力等,以期提高团队带头人的遴选质量。  相似文献   

11.
创新人才的素质是由人的脑能素质、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所构成的,创新人才必须要具备与创新要求和创新活动过程相适应的素质结构。培养创新人才是21世纪的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创新人才的人也应具备创新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12.
秘书在现代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管理迫切要求多技能的高素质秘书.高素质高技能秘书一般应具备多种才能,包括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写作能力和计算机技能、团队合作能力等几方面的技能素质.  相似文献   

13.
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质是指政府新闻发言人所具备的关于媒介传播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它由一系列基本要素构成,主要包括新闻学知识、传播学知识、媒体背景知识、选择和处理媒介信息的能力、与记者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利用现代传播技术的能力。研究并提高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应用WICS模型,选用湖北省81位两院院士事迹质性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深入挖掘科技领军人才的领导力素质特征要素,对科技领军人才领导力的关键要素提出相关假设并进行回归分析,最终构建了以道德领导力、科研领导力及团队领导力为核心的科技领军人才领导力素质模型,并探索出科技领军人才领导力有效提升的具体路径,即科技领军人才需提升自我修养,提高道德领导力;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科研领导力;加强沟通协作,提高团队领导力。  相似文献   

15.
一、创新团队主要成员 团队负责人:樊勇(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唯物史观与现时代研究”研究方向团队带头人)。  相似文献   

16.
培养年轻的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是关系到高校能否兴旺发达的大事;年轻学科带头人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科研能力、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要努力在科研经费、科研条件、生活环境、学术信息交流及科技激励机制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使其尽快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7.
创业团队是科技创新中的关键因素,创业团队胜任力的培育有助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文章以科技创新创业团队为研究背景,运用AHP法确定科技创新创业团队胜任力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各模糊指标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应着重团队协作能力、关系能力等方面来提升团队胜任力。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与创业能力主要通过创业教育来加以培养.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素质,使创业者具备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从而推陈出新,做出新的贡献.高校对创业教育应给予充分的重视,根据各自的学科优势和培养特点实施创业教育,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9.
科技创新团队是高等院校新型科研组织模式,是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实验室是保证科技创新的场所,实验管理员必须在思想品德、身心素质、知识技术、业务能力四个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转变实验教学处于从属、辅助、次要地位和实验员是“教辅人员”的错误观念,树立远大理想,提高自身素质,保证创新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技术创新过程为基础,构建符合企业技术创新要求的人才素质结构模型。认为:知识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知识源,作用于技术创新构思成果的评价与反馈,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研发阶段的知识共享、交流与转移,推动技术创新扩散的发展,实现技术创新生产过程优化与营销创新;人才管理则可以培养创新思维、鼓励全员创新,提高风险意识、强化学习能力,提高团队意识、构建高效团队,保障有序生产、提高营销能力,确保有效沟通、提升人才素质。阐明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知识创新与人才管理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5点对策协同提高企业知识创新能力、人才管理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包括: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全员创新;客观评价,预测风险,及时反馈;优化员工知识结构,提升员工团队意识,促进知识共享;提高生产效率,鼓励营销创新;吸收创新成果,提高人才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