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美育的当代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审美文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审美风尚,对当代美育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当代美育应超越传统的学校审美教育的狭窄圈子,转为对现实审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重视审美的功利性价值,培养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现实人生。美育的发展体现在理论层面,应从传统美育注重抽象的情感教育转为培养受教育者反映现实的情感能力,塑造自由个性;美育要发挥外在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人文导向功能。美育的发展体现在实践层面,应把审美教育的对象扩大到社会成年公众,把实施美育的途径扩展为整个开放的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2.
美育是梅贻琦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他的美育思想吸收了欧美现代教育思潮的成分,其本质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礼乐并重观。在现代,蔡元培首倡美育,梅贻琦的美育思想可视为蔡元培美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梅贻琦一贯重视美育,其特点是塑造人格、普及美育和日常生活化。梅贻琦的美育思想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3.
将美育视为情感教育的传统观点,虽然注意到了美育的情感特征,但往往忽视了情感的审美规定性。本文强调,美育是一种审美情感教育,在人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三大社会情感中,美育的焦点集中在审美情感的发展上。  相似文献   

4.
电视文化的审美教育既跟传统的家庭美育有联系、有区别,又与传统的社会美育有联系、有区别,其美育实施途径因其传播的特殊性而应该是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审美趣味代际传承是青少年趣味养成的重要路径,日常生活美育则是现代美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美学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向,以及社会文化消费化的转型,传统的审美趣味代际传承之间产生了较大的裂缝。青少年日常生活美育存在诸多问题,成人美育又长期被忽视,给当下美育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寻求审美趣味代际传承的有效模式和途径,以丰富社会美育内容,优化生活美育模式,扩展全民美育范围,发掘艺术美育功能,努力实现代际之间审美文化的有效沟通,提升各自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6.
曾繁仁以西方美学为基础,重视脑科学发展的成果,并从中国传统思想出发,把美育的学理性探究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提出了美育中介论、中和美育论和生活艺术家等命题。他认为美育在各育中起到一种"中介"作用,协调主体的心理功能诸要素的关系,显示出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特征。美育是劳动实践的成果,是人类掌握现实的特殊形式之一,它将人原始本能的冲动升华为更高境界。他的中和美育论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关系到人类生存状态的改善和文明的创造。曾繁仁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提出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生活艺术家",使人们以审美的世界观对待自身,避免精神疾病和心理缺损,从而实现人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自然和人生。  相似文献   

7.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 ,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 ,促进人类社会的谐调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学校应加强美育 ,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是语言艺术的珍品,具有感人心志、移人性情的作用。诗歌的美育是以诗歌为审美对象开展审美教育,以审美为主要手段来感受诗歌,这其实就是孔子的"诗教"。本文从孔子"兴、观、群、怨"四大功能探讨了诗歌的美育价值。  相似文献   

9.
学校美育是提高审美、化育心灵的主要途径。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当前学校美育仍然面临重智育轻美育、师资力量薄弱、美育形式单调等问题。重庆市渝中区作为学校美育实验区,对美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探索了一条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地域文化特色和实践推广价值的美育途径,即:坚持时代文化和地方文化相融合的校本美育课程理念,打造综合美育课程特色——将课程与活动及传统文化相结合;积极开展"学校型"大型艺术活动,突出综合性;注重组织"社会型"大型艺术活动,形成国内外审美互动、艺术家传帮带、生活体验与艺术审美相结合、家校融合、民族文化得以传承的良好局面;搭建跨界艺术活动平台,在实践劳作、艺术鉴赏、文艺展演中探寻"美"的创新教学模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地中小学校要根据新时代对美育的要求和自身所在的地域环境来开设丰富多样的艺术课程,以"大美育、大课堂、大教学"理念探索创新多样化的美育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10.
赫哲族美育的衍生之道,揭示出了少数民族美育培养与发展的可循性规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赫哲族人以家族美育为契机,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为助力,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运用媒介技术不断地提升审美欣赏、审美创造、审美表现的水准与品质,为本民族优秀的审美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有效途径.事实证明,实施与普及少数民族审美教育是构建少数民族美育体系的最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1.
试析蔡元培美育观的现代性实践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美育观的现代性实践品格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析的视点.本文主要从蔡元培投身于美育实践、创立和建设美育基地及蔡元培与王国维美育思想比较等几个方面对蔡元培美育观的现代性实践品格作了剖析与综述.  相似文献   

12.
美育与校园文化在育人目的、教育媒介、作用方式三个方面存在共同性。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同时遵循导向原则和魅力原则。前者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后者增强校园文化的魅力。审美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扩大了美育的内涵,促使美育从狭隘的艺术教育的圈子中解放出来;完善了学校美育的功能,有利于完成培养符合新文化道德标准、科学标准、审美标准“新人”的历史使命;拓展了美育的社会功能,有利于学校实现个体塑造、社会整合、文化建构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面对当代大众审美文化发展的新态势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审美风尚的改变,美育的理论和实践必然要作出相应的调适。当代美育应超越学校审美教育的窄圈,转为对现实审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重视审美的功利性价值,培养人们以审美的态度对待社会现实人生。在理论层面上,美育的发展应从传统美育注重抽象的情感教育转为培养社会公众反映现实的情感能力,塑造自由个性;美育应以其外在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和人文导向功能来引导大众的审美活动。在实践层面上,应把审美教育的对象扩大到社会成年公众,把实施美育的途径扩展为整个开放的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14.
当下,文化消费已成为大众接受审美教育的寻常路径,作为大众美育供给方的文化市场需发挥文化产品及服务的美育功能。相对于以政策发力、制度规范且已经取得重要成效的学校美育,大众美育的建设还相对滞后,以美立人、以美塑心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加强大众美育理论研究十分必要。席勒的《美育书简》给我们以启示,他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美育概念、特性、社会功用等内容,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以美育代宗教"思想,是他艺术美育思想发展的逻辑起点。他进而提出了艺术是"改造社会的急务"。闻一多的美育思想冲破传统美育观的一个亮点,就是他认为实行美育的途径可以有很多种。这就将美育从艺术之域扩大到了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生活中。  相似文献   

16.
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是意图在宗教精神阙如而儒家礼乐法度业已崩解的现代中国文化场域中,以美育为手段实施一种信仰重建方案。美育所含之审美精神的特殊性和现代中国的社会政治语境决定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信仰建构逻辑包含了某种双重性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在信仰的世俗性与超越性、个体性与社会性这两组二元对立之中,这也反映出现代知识分子在信仰重建过程中复杂的文化现代性心境。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美育经历了从复苏走向振兴的历程,美育从"四无"到写入教育方针,再到全国普遍开设美育课程,美育委员会和广大美育工作者做了大量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更为美育工作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美育工作者要根据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需要,调整、充实美育课程和艺术课程的内容.积极呼吁在"立法"层面稳定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以充分发挥美育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文化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育中蕴含着独特的美育功能,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外语教育的美育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9.
美育论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是一种渗透理性的感情形象教育,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有助于发挥人的内在本质,走向人格的完美;它应与德、智、体诸育同时受到重视,协调发展,通过“施教于美”,达到“以美启真”、“立美造人”的目的;形象思维是现代高科技人才不可缺少的能力,认真汲取全社会的审美文化,培养审美能力,开发智力是造就一代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社会,美育对提高生产力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继承和发扬我国美育的优秀传统,就必须注重美育的非功利性、思维的整体性、艺术教育的典型性。以美育人,势在必行,它必将是全社会的事业。  相似文献   

20.
论美育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育在培养学生创造力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于有效地促进学生直觉和逻辑、形象和抽象、感性和理性的互补,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国传统教育忽略美育作用导致教学过程中审美情趣与创造热情的泯灭;学校美育的途径要着重营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教学情景,充分发掘各学科教学活动中的审美因素,把审美因素广泛渗透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