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对秦汉文献的整理,苏秦事迹,自汉初便已有“合纵抑秦”和“为燕间齐”两种说法。后人关于苏秦的研究,无论本《史记》《国策》说,还是本《战国纵横家书》(帛书)说,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都忽视了秦汉学术层累现象对秦汉史事传述带来的负面影响。苏秦事迹真伪的考订,有赖于将先秦和秦汉文献进行剥离,有赖于对更多地下出土的秦汉文献的综合考订。  相似文献   

2.
一、战国时代的手工业与商业秦汉帝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輝煌的时代,但秦汉时代的经济史只是战国經济史的繼續发展,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以春秋、战国之际为一大分界线,春秋以上是第一阶段,战国秦汉是第二阶段。不过战国經济史料比較缺乏而零碎,一时不易搜集,所以本篇对于战国部分,只根据近人的研究成果,作个引论式的敘述,其詳細的研究,留俟異日。  相似文献   

3.
关于《史记》八书的学术渊源,古今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认为,《史记》八书的原型存在于《尚书》之中,但对太史公创设八书体例起更大作用的是战国秦汉之际的受命改制思潮,八书所载制度,都是特指改制中的制度。  相似文献   

4.
略谈战国秦汉时期的高利贷资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国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黄金阶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利贷活动也日趋活跃。本文探讨了战国秦汉时期高利贷活跃的原因,高利贷的种类、利率、利息、贷还条件与方式,国家对高利贷的管理,以及高利贷对当时社会经济和吏治的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逸认为《远游》为屈原所作,后世楚辞学者多从之.清代胡濬源则认为此说非是.近现代学者或从王逸之说,或证成胡氏之说.胡濬源等否定王说的主要根据是认为春秋战国时的楚国不可能有道家神仙思想和黄老学说.近些年来,大量战国秦汉简帛文献出土并整理发表.这些出土文献证明,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思想文化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及黄老思想已广为流传.《远游》中有黄老神仙思想是符合当时楚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现实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从思想层面否定屈原的《远游》著作权是不可信的.  相似文献   

6.
吾淳 《学术界》2012,(8):34-46,286
中国古代“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与知识密切相关,或者说,它是在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体地,“类”观念与知识的关系沿两条线索发展和展开,并形成两种基本的形态.其一是分类,其二是比类.这样两条线索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初露端倪.分类线索在春秋时期已经渐趋成熟,至战国时期已经形成逻辑学的成果;比类线索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充分发展起来的,到了战国末年和秦汉之际遂形成泛滥之势.  相似文献   

7.
秦汉时期是我国区域农业开发的第一个鼎盛时期.这一高潮的形成,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思想文化层面而言,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的发展、重农思想政策化、世界地理观和秩序观的转变以及兼容并蓄、功利务实、崇大尚多的秦汉文化风尚,对秦汉时期区域开发模式、进程和特点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战国秦汉时期知识商品市场述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弘  李一 《东岳论丛》2004,25(3):146-150
战国秦汉时期,巫筮卜祝、星相日者、医者、相者、教师、鬻歌舞者等,构成了当时知识商品市场的主体.与传统意义上的"物质"层面的市场相比,战国秦汉时期知识商品市场具有:上升空间大,生机勃勃;受限因素多,自主性差,依附性强;社会作用的多重性等特征.其在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与文化的传承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知识商品市场的消极作用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危害既存社会的政治权力;妨碍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导致科学精神的丧失与传播封建迷信等.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血缘家族的解体等原因为个体自我的觉醒提供了条件,刺激了自我价值实现的主观追求,在现实驱驰下演变为罔顾道义、违背人伦的极端功利主义.道墨法各家功利思想皆有局限,唯有重视道德人性的儒家经过历史的竞争性选择得以独尊.战国秦汉之际从觉醒到极端化,及最终回归的名利嬗变过程,表明对功利的压制与纵容都是不可取的,只能在道德约束下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10.
<正>山东大学郑杰文同志赠给我一本他近来所著的《中国古代纵横家论》,我看到后,觉得就像得到了一块珙璧,捧阅再再,寝食俱忘,欣喜之情,无言可状。我认为这是部难得的好书,所以我愿将它介绍给广大读者,以便使大家都能由此书中受到鼓舞和启发。兹将该书简评如下: 《中国古代纵横家论》,1995年5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纵横派史略》,从战国纵横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时代形势入手,分“合纵连横的萌芽和初创”、“合纵连横的鼎盛时期”、“合纵连横的持续和衰亡”三个时期,对战国纵横家的产生、兴盛、衰亡过程进行考证和论述。中卷《纵横家考辨》在搜集大量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对鬼谷先生、淳于髡、张仪、公孙衍、田父、苏秦这六位纵横策士的生平行事、思想观点、纵横活动业绩考辨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关于诸子百家学说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但对于纵横家学说,至今尚无人作出全面的论述。纵横家于战国“百家争鸣”中兴起,活跃于战国和汉初并产生重大影响的群体,不仅有深刻的思想,而且有完整的学说体系,对后世也很有借鉴意义。本文对纵横家学说略作探讨,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学者们批评指正。最能反映纵横家学说的,应该是纵横家们的著作。纵横家的著作是丰富的,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就列出了十二部,它们分别是《苏子》三十一篇、《张子)}十篇、《庞膨二篇、《门子》一篇、《国篮子)}十七篇、《零陵今信》一篇、《刽…  相似文献   

12.
“以礼入法”法律文化微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礼法”二字是描述儒家传统思想与中国古代法律彼此之间关系的点睛之语。“以礼入法”,始于战国末期,形成于秦汉之际,确立于汉武帝时期,成熟于隋唐时期,完备于宋明时期,一直延续到近代,经历了上干年曲折渐进的发展过程,最终积淀成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形态。今天,“以礼入法”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作为一种整体的文化形态已不复存在,但由于文化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和当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它仍然在现实社会中发生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对“以礼入法”的价值观予以重新反省和准确把握仍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锱”是中国古代的权衡单位之一,但在一“锚”究竟有多重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四种解释,一说为六铢,一说为十二铢,一说为六两,一说为八两。本文将《管子轻重篇》所载的粮价与战国秦汉时期的粮价进行了比较,认为一锱重六两的说法更符合战国秦汉时期的物价实际。  相似文献   

14.
战国到秦汉是中国古史发展的转型时期,考古学的发展使这个时期的史料较之以往大为丰富,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传世文献与出土史料的矛盾问题,如经常普遍赐爵与简牍中大量编户民无爵的矛盾,王杖制与简牍中大批七十岁以上老人无杖的矛盾,土地私有为主导与简牍中国家大量赐田、假田的矛盾等.本文指出秦汉时期编户民与吏民的关系与差别,主张只有吏民才与爵位有关;依据简牍新史料主张秦汉时期土地国有占支配地位,土地买卖其实不过是占有权和使用权的交易.本文探讨了导致秦汉编户民具有皇权思想的原因,主张这才是皇权主义的真正基础.  相似文献   

15.
墨学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学的现代价值贾敏仁墨家学说是战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期儒、墨、道、法四大家之一,以其中丰富的科学精神、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高尚的政治理想,在当时传播之广、影响之大,与儒学一起并称为“显学”。秦汉之际墨学因种种原因而衰落,但是墨家所主张的“兼爱”、...  相似文献   

16.
王征 《阴山学刊》2013,(4):53-57,85
游说文大都产生于战乱年代。两汉之际与战国时期较为相似的政治环境,使得纵横之风在此时又得以复兴。其时文士面对天下大乱、重组的时机,继承了战国末期纵横家"权变"的传统,从自己所事之主的根本利益出发,奔走游说,分析时势,剖析厉害,创作了大量的游说文。据严可均辑《全后汉文》,此时期游说文有二十篇之多。这些游说文章,大都激扬纵恣,纵横捭阖,饶有气势,用笔淋漓畅快;也有笔挟浓情,朴实至诚之作。具有两汉之际乱世文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从利益集团理论出发,探究战国秦汉间的土地制度变革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研究过程表明:各种利益集团的演化是战国秦汉间土地制度变革的重要推动因素,土地制度变革的动力机制是不同利益集团的相互博弈,变革结果是土地国有的弱化和土地私有的强化.  相似文献   

18.
《左传》中所记述的那些有头脑、有胆识、有作为的谋臣们 ,他们分析形势、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们在外交场合斡旋应对时所表现出的智慧 ,给战国纵横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本文阐释了《左传》中所记述的谋臣的“言”和“计”中“智”的因素对战国纵横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汉魏之际的社会经济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国秦汉到魏晋南北朝(以汉魏之际为转折点)前后的社会经济变化,可以从(一)从城市交换经济到农村自然经济;(二)从编户齐民、奴隶到部曲、客;(三)从土地兼并到人口争夺;(四)从民流到地著这四个方面来加以论述。这种发展变化,在理解上当然不能绝对化,但从总的面貌和总的发展形势看,战国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是可以这样来命题的。  相似文献   

20.
战国纵横家,既非政派,又非学派,不过是当时奔走各诸侯国间一些风云际会的政客。他们或纵或横,有的时纵时横。这些人善于辞令和权术手腕,游说各国君主,配合着复杂激烈的兼并战争,开展纵横捭阖的政治活动,从而从中获取功名利禄。但是,战国纵横家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本文就此谈几点粗浅认识,并就苏秦等问题与徐仲舒诸先生作些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