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板桥家书》是林语堂的翻译作品之一。译者借此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翻译过程中,林语堂译者身份之扬抑,使其既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又在传播过程中,努力做到了与西方读者的视域融合。译者主体性之扬抑,是一个译本得以在译语社会被受众广泛接受之基础所在,林语堂译《板桥家书》,正是此一明证。  相似文献   

2.
望之 《中华魂》2013,(3):34-34
近日从《书屋》2012年第11期《大家风采》栏内读到一组歌颂林语堂的文章,打头的署名张晓风的大作《学贯中西,百年一人》(以下简称“张文”)更是把林语堂吹捧得无以复加,读后在惊诧之余,不禁疑窦丛生,心潮难平。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用英文撰写的《生活的艺术》是他最为畅销的作品,创作该书时他有着强烈的个人动因和民族动因。在书中讨论人性和人生哲学时,林语堂不止一次地提到了美国作家梭罗,由此可见林语堂对梭罗怀有不同一般的感情。在林语堂眼中,梭罗并非完美无缺,但他对梭罗基本上持一种褒扬的态度。林语堂创作《生活的艺术》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从西方读者的需求出发,用英文展示中国人艺术生活的魅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最终目的,其余的一切都不过是在跨文化语境的创作中采用的传播手段和叙事策略而已。出于在异质文化语境下跨文化传通的考虑,林语堂选择了与中国人的人生理念极其接近的梭罗作为一个有力的佐证。梭罗成了林语堂在向西方输出中国的生活艺术时,下的一颗棋子,铺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4.
以小品散文、长篇小说写作著称的林语堂同时也是一位成绩斐然的传记文学作家。特别是在海外期间,林语堂用英文创作《苏东坡传》、《武则天传》两大历史传记,引起了海外读者的强烈反响。本文结合林语堂各个时期在传记方面的所为,并以海外时期传记创作为主体评述内容,试对他的传记创作思想进行总体归纳与评价。认为林语堂在追求传记文体形式、笔调改革以及人格意识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取向。  相似文献   

5.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借鉴《红楼梦》后所做的"旧瓶装新酒"的一次艺术尝试。从人物设置、叙事线索、情节安排几个方面对《京华烟云》模仿《红楼梦》所拟的架构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从姚思安、姚木兰的思想以及贯穿作品始终的"道"家思想几个方面探求林语堂蕴含在作品中淡雅、自然的哲学观。  相似文献   

6.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众多的英文译本中,林语堂的译本《老子的智慧》以其精炼与忠实久传不衰。本文以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点为依据,系统分析了林语堂《老子的智慧》写作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翻译史上一位杰出的翻译家。引入文化身份研究方法,分析了林语堂的文化身份构建。以其英译《浮生六记》的翻译行为为个案分析,研究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对其翻译动机和翻译策略的影响,指出文化身份研究为全面客观评价林语堂及其翻译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翻译适应选择论,指出林语堂选择翻译《浮生六记》是其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适应。《浮生六记》译文是林语堂在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等层面上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的产物,是译者的选择性适应及适应性选择二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及其英译《浮生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上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一篇见解深刻独到的翻译论文——《论翻译》里。首先就其论文中阐述的翻译思想本身进行评介,然后以最见其翻译功底的英译作品《浮生六记》为基本素材来分析林语堂是如何把他的翻译思想成功地应用于翻译实践的。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幽默大师”林语堂(1895-1976)在他的一生中,曾两次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一次是发生于1929年的《子见南子》演出事件,另一次则是1955年发生于新加坡的“南洋大学事件”(亦称“林语堂事件”)。  相似文献   

11.
《京华烟云》是一本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的书。本文立足从客观的角度,以林语堂先生在《京华烟云》中所展示的民族化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切入点,透视了林语堂中西文化互补融合的文学框架。本文的论证和分析,目的仅仅在于探索民族文学的特色,以及在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方面的成功和经验。  相似文献   

12.
从探讨林语堂编撰的《开明英文读本》系列教材的特色入手,考察林语堂文化对比视角下的语言教学观、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教材观,以及跨文化意识贯穿始终的教育观。研究表明,语言、文学、文化的融会贯通,以及林语堂教学观、教材观和教育观的和谐统一是《开明英文读本》成功的根本,从中得出,“教文字更教文化”是林语堂外语教育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的《论语》译介自具特色,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影响深远。就其促发因素看,闽南地域文化,特别是作为主导的儒家思想,不可轻忽。林语堂译介《论语》,既是向西方世界展示真正的中国文明,也为东西方沟通交流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通道。作为濡染儒家传统的知识分子、深谙西方文化的学者、作家、翻译家、基督徒,兼具错综复杂身份的林语堂对《论语》的译介卓尔不群,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林语堂的生活经历是很独特的.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国外度过的,他的大部分作品是用英文写的.小学、中学、大学,林语堂进的都是教会办的学校,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学校当三年英文教师,然后赴美、德留学.1923年回国,自信“对于我们自己的文明之欣赏和批评能有客观的、局外的观察态度(《林语堂自传》)”开始了他借助西方文化反观中国文化的“精神漫游”.1936年赴美写作.海外30年写作生涯,林语堂共完成散文著作36部,其中长篇小说与短篇文学传记十种,散文集9种,学术著作10种,英译中国文学7种.1966年回台湾定居到1976年去世,除完成《当代汉英词典》外,主要作品只有《无所不读文集》.纵观林语堂一生,著作等身.林语堂的《剪拂集》则是他杂文创作的第一个集子,共28篇杂文.多数是政论性的杂文.我们从其若干篇文章中,似乎可以了解到他  相似文献   

15.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后的第二条注释给读者三点印象:一、林语堂是“费厄泼赖”的倡导者;二、鲁迅写作此文是专门批判林语堂的;三、二三十年代林语堂始终站在进步文学的对立面。事实并非如此。“费厄泼赖”的始作俑者是周作人,而不是林语堂。鲁迅对“费厄泼赖”的批评,表面上对着林语堂.其实瞄准的是周作人。准确地讲,是针对当时一些善良人们姑息养奸的错误倾向而言的。二十年代的林语堂作为语丝派叱咤风云的一员战将,伴随着鲁迅的步伐,在反抗封建势力和现代评论派的攻城劫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林语堂是代人受过的。这场围绕“费厄泼赖”问题的讨论,是语丝派内部人之间不同意见的磋商,长期以来人们把它定格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档次上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平心论高鹗》中有不少文字是反驳大陆学者俞平伯、周汝昌等红学家的,可谓“挑战典范红学”,尤其是“攻高鹗主观派之批评”一节从多方面对俞平伯《红楼梦辨》的论点进行逐条反驳,以证成其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而非高鹗,高鹗只是依据曹氏残稿进行“整理补订”而非“续作”的观点,同时对周汝昌及其《红楼梦新证》做了批评大于肯定的评价.林语堂之反驳俞平伯、周汝昌,议论不够平允,词气不够谦和.作为一家之言,林语堂的红学观点瑕瑜互见,某些论点还可进一步商榷、辩论,但不害其在红学史上应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长期以来 ,由于政治原因 ,关于他的介绍与研究甚少。近年来 ,情况虽有改观 ,但有价值的研究仍然少得可怜。近读王兆胜先生的《闲话林语堂》(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 0 0 1年 1月版 ) ,心中却是一喜。《闲话林语堂》运用了一种“自由与随便”的表述方式 ,虽是一本学术著作 ,读来却酣畅淋漓 ,犹如在漫叙家常 ,让人在轻松的阅读中汲取着知识的营养 ,同时也见出作者文字上非凡的功力。读完全书 ,林语堂的形象十分鲜活地竖立起来 ,让人再也挥之不去。其言谈、其音容、其精神、其情形 ,恰如一个最熟知、最尊敬的朋…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把苏东坡流传后世的千百篇诗词、文章、书信及笔记等都直接翻译成英文成段地引用,体现了他深厚的中英文功底以及翻译上的造诣。《苏东坡传》这样一部以中国宋朝为背景的传记小说能顺利地被西方读者接受,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林语堂对归化策略的成功运用。本文对林语堂在该书中中国古诗词翻译的归化策略的运用从文体、词汇、句式以及意象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归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翻译工作者都把翻译看做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能否成功交际的关键主要在于是否能够将文化信息处理(翻译)得当。在林语堂生活的时代,中西方极少进行交流,以至于西方读者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并了解中国文化。因此,这就决定了林语堂在创作《京华烟云》时必然会以异化翻译为主,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目标语读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在林语堂的异化翻译策略中,又以"音译"和"直译"两种方法见长。本文即用"音译"和"直译"的异化翻译策略来分析《京华烟云》中婚丧文化的英译创作。  相似文献   

20.
以林语堂先生翻译的《浮生六记》作为个案研究,促使人们更加关注林语堂在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林语堂在翻译此书时,在归化和异化策略间转换,努力在译文中保留异国情调,译者对中西文化的领悟力令人赞叹。本文从林语堂的翻译观出发,分析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来更好的体现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