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语言接触和语言可加工性理论,运用实证法和问卷法,通过考察三语环境中壮、汉语在语言层面对英语的口语迁移表现,并据此验证迁移的表现是否为三语语言接触和学习者语言加工能力发展的结果。研究发现,壮语、汉语对英语的学习主要是负迁移,而同时壮语和汉语间形成正负迁移形式;多语际的迁移受语言接触中社会文化、思维方式和学习者的语言加工能力影响。  相似文献   

2.
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数量大,种类多。中国的饮食、丝绸、陶瓷、传统文化及独特的风俗习惯对英语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在英语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和变化的需要,但同时汉语借词在英语中的生存状态也不尽相同。随着中国文化影响的日益扩大,世界文化的不同融合,新的汉语借词会不断地出现,而另外一些汉语借词则会从英语中消失。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海洋世纪,研究中华传统海洋文化如何“走出去”,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有效传播,重塑中国作为海洋强国的文化形象,意义重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近代历史上,在世界融合发展的大潮面前,中国传统海洋文化失语,西方海洋文化主导天下,上海这座城市却能变劣势为优势,以语言为媒介,探索出适合自己城市发展的独特路径,即,利用西方强国海洋文化———变通他国语言(创造洋泾浜英语)———实现强城强国之路。这给予我们一个启示:现阶段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可以借助“汉语热”这一有利形势,让我国传统海洋文化以某种汉语语言形式为载体,走出国门,进入英语世界,享有它应有的一席之地。我国传统海洋文化通向英语世界的语言进路,应该成为学术界一个亟待研究和突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汉语国际地位的提升,当代汉语的一些语言特征逐渐在英语中显现。汉语对英语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词汇语义层面,也出现在词法句法层面。语言接触理论可以解释其成因和内在机制。汉语在英语世界的影响力是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科技对语言演变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促进了某些语言如英语的强势发展与传播,加快了某些地方语言的弱化甚至消亡。中国需要合理利用科技的积极作用提升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及世界影响力,使得汉语和中国文化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任何外语学习必然涉及到对目标语文化的学习。正如我国著名英语专家、教授胡文仲先生所说:“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1]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中也特别提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2]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但要学习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同时应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学、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社会文化知识,增强对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文…  相似文献   

7.
2005年7月20日,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以及大学校长、汉学家和汉语教师等聚集一堂,围绕“多元文化架构下的汉语发展”进行广泛的交流研讨。从全球广泛使用英语,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汉语的教学与发展,尽管这两种语言目前从使用的广泛程度上仍然有很大的差距,但是汉语热的出现和持续升温,对于全球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中国的世界身份认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汉语在改变着人们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为优雅汉语沉醉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它的精炼、优雅和丰盈,世所公认。在世界上形形…  相似文献   

8.
英语的迅速国际化必然产生各种带有不同地域和文化特征的英语变体,作为在中国的一种变体,中国英语是英语和中国文化接触、融合的产物。中国英语词汇层面特征最为明显,主要体现在汉语借词上。依据从《牛津英语词典》中收集的汉语借词,通过分析这些词语的借入时间、借入途径和构成方式,探讨了中国英语词汇层面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汉语借词所代表的客观事物是中国特有的,这些词汇不但丰富了英语的表达方式,也把我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带给世界。  相似文献   

9.
英语语言和其他语言一样,都是在与多种语言的接触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同时英语语言内部的诸多变体之间也存在着语言接触的迹象。英语语言的这些接触现象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借用、融合以及混合等三个方面。历史文化因素、社会阶层的经济地位以及媒体传播影响等方面是英语语言接触现象的社会成因。  相似文献   

10.
汉语中社会称谓的方式多种多样。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语言中的反映,同时体现着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模糊语言理论。本文从社会文化、语用学、模糊语言理论的角度讨论汉语社会称谓语的理据。  相似文献   

11.
语言接触现象十分复杂,语言接触过程中的诸多因素都会对语言的变化产生影响,从而制约着语言变化的方式、程度和方向。影响语言接触的决定性因素有两方面,社会因素和结构因素。汉语方言变化有其内部结构原因,但真正推动其变化的是社会文化力量,它的发展变化,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与社会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影响汉语方言接触的深度和广度的社会文化因素很多,以陕南方言作为语言接触的视点,归纳出制约或影响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2.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不仅没有成为人们相互联系的阻力,反而成为增进不同民族之间、不同语言系统之间、不同宗教信仰之间相互了解的潜在资源与内在动力,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自身的和谐发展产生内推力。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还成为经济和谐发展的思想源泉和推动力,成为民族平等和保障人权的基础。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蕴含的传统知识和智慧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汉语的"是"和英语的"be"均为这两种语言中的高频词。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但是,"是"和"be"在语法功能以及意义方面有相近之处,这表明两者有共性,且这种共性存在于它们所蕴涵的思想内容之中,体现了不同民族对认识世界的共同追求。另一方面,它们也有不同之处,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两种语系国家不同的哲学、文化传统、价值观、思维模式等对各自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网络语言中的英语借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网络语言是一个开放的符号系统,它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将会使更多的英语借词进入其中并发挥必要的功能。网络语言中的英语借词主要包括直接借用英文单词和字母、借用英文单词或字母同汉字的组合、借用外来词三种构成方式。网络语言中的英语借词不仅具有简洁性、新奇性、浓厚的专业技术色彩、不稳定性等特点,还具有一定的表情色彩、语体色彩及联想色彩等修辞功能。网络语言中的英语借词是汉语语言的补充和发展,它反映了以英语为主要信息载体的互联网媒体在语言接触和语言传播中对汉语的冲击,反映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语言文化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也反映了网络信息时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一个民族的语言借用、吸收另一个民族的语言,就产生了外来词。英语外来词大约有80万,而汉语外来词仅有1万条。英汉语中外来词数量悬殊是由社会与历史原因不同、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差异、语言自身差异造成的。其中,民族传统文化心理差异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通过与世界各地语言接触产生了许多海外英语。其中,中国英语就是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它不是二语或外语学习者受母语影响产生的语用失误。与本族英语、新加坡英语相较,中国英语具有不同内涵。在当今中国与世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多元化交流不断深入的社会环境下,用中国英语表述中国文化,具有建构文化身份、传播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认同的社会功能,最终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与世界文化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文化的载体。构成语言基本单位的词汇在社会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形成形式上的语义和隐性的语义。通过分析英语和汉语不同语言文化中词汇意义在文化、社会、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方面的差异,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从而在语言交际过程中,提高敏感性和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新词源源不断地产生,网络英语新词成为学界广为关注的一个语言现象。从文化视角来探讨网络英语新词汇的译介,跟踪英语新词的引进和翻译,以及汉语中越来越多的直接使用英语的词汇和缩略语的现象,表明我国和外部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而英语新词的引入和翻译也必将进一步促进这种交流。汉语对网络英语新词汇从形式到内容的借入,再现了英美文化在中国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语言是文化的特殊载体。在当今时代,英语语言霸权地位的形成正在对世界语言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化造成严重的威胁。英语在全球的传播与霸权是世界语言濒危问题的根本原因。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英语的传播与霸权对非英语国家民族语言所造成的破坏。  相似文献   

20.
外来词是不同文化接触的产物.一种语言对外来成分的接受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一方面反映出该语言的特性,另一方面更折射出以该语言为母语的民族的语言文化心理.纵观历史,在汉语动态词汇库的进化中,母语同化外来语、意译排挤音译是主流;但在不少情况下,外语词异化了母语词,音译词淘汰了意译词,也是屡见不鲜的.前者反映出汉民族恪守传统的保守性和汉语强大的传统惯性,后者则映射出面对发展汉文化的宽容博大与汉语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